<p class="ql-block"> 《畅游桂林山水》</p><p class="ql-block"> ---2025年国庆双节旅行纪实</p><p class="ql-block"> 引 子 </p><p class="ql-block"> 淡淡的白云,清爽的风儿;一路伴随我们一行,朝着桂林的方向疾驰而去……。 那时晨曦初露,正以满怀的朝气,给邕江两岸披上五彩的霞衣。斑斓的光透过路两旁的林荫,照射在民族大道上,五光十色的光环交相辉映,煞是好看极了……。大约四十分钟的行程,前方到了吉安小镇。古朴而又崭新的居民楼依稀可见,独立的别墅群,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小河畔,与天蓝、草绿、畦田、水牛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卷。这也许是江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吧!</p><p class="ql-block"> 时近晌午十二点,轿车驶进了桂林风景区。眼前呈现出了另一番别致的景象。看山,山如刀削一样陡峭,两岸青山相对出。瞧水,水似碧螺春一样墨绿,一川烟雨如入画廊。鸬鹚拍翅飞,渔翁收网早。此情此景,真令游人为之赞叹不已呀!我思忖着,这难道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倪端么?带着不尽的思考,也带上久违了的渴望,我们向桂林山水深处而行了……。</p><p class="ql-block"> 二、桂林山水甲天下</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缕晨光碰碎漓江的晨雾,桂林便把“甲天下”的画卷铺开了。不是浓墨重彩的泼洒,而是淡青、浅绿、烟白的熏染;江水分明是被峰林染透的玉,波光粼粼地晃动着,把两岸的喀斯特山影,揉成流动的诗行。竹筏从杨堤出发时,竹篙点水的声响像落在宣纸上的墨点,惊起的鱼群窜过水面,给“青罗带”缀上细碎的银。远处的九马画山隐在薄雾里,石纹似马群奔腾,风一吹,雾动山摇,倒真像听见了马蹄踏过江面的回响。这便是桂林的山水,带着“甲天下”的壮阔,不刻意,却让每一眼都成了心尖上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咋一瞧去,那水好似被群山滤过的绿,那山柔得像一匹青罗带;那蜿蜒穿过喀斯特峰林的缝隙,连风拂过水面的纹路,都带着笔墨晕染的温柔 。竹筏推开碧波时,能看见水底的卵石缀着青苔,鱼群游过,竟在“碧玉簪”般的山影里划出细碎的银痕,倒映在江面。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好像画中游一样的奇幻。山是大地竖起的拇指,峰如“擎天一柱”一般傲然挺拔在天地之间,岩壁上的摩崖石刻还留着千年的墨香,王正功老先生当年挥毫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字句,却让山水成了永恒的主主题。</p><p class="ql-block"> 九马画山藏在雾霭里,石纹如奔马嘶鸣,船工说识得九匹马可称奇,可当阳光穿透云层,山影落在江面,倒像是群山都活了过来,在水中舒展着身姿。还有月亮山的穿洞,给这原本靓丽的梦境又增添了一份地壳抬升留下的馈赠。半圆的洞口嵌在峰峦间,视角流转,时而如新月,时而似玉盘,把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藏进了光影里 。溶洞成了这里独特的地下秘境。芦笛岩的钟乳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石锅与石钟的纹路里,藏着千万年水流溶蚀的秘密。水滴从洞顶坠落,溅起的回声在大厅里绕梁,仿佛是大地在轻声絮语。七星岩更妙,四层溶洞层层相连,地下河的余韵还在石缝间流转,“顶平如割”的洞顶下,边槽的痕迹记录着古水面的涨落,让人想起当年徐霞客探访时的惊叹 !</p><p class="ql-block"> 三、遇龙河上的竹筏</p><p class="ql-block"> 遇龙河的竹筏,是游人最喜欢的观光的游乐项目之一。</p><p class="ql-block"> 十月二日一大早,我们一行就避开游人的高峰,当我们来到月亮湾附近时,这儿早已是人群熙熙攘攘了。站在富里桥上,远眺漓江竹筏箭一般向前挺进着。富里桥的倒影与水面合成满月,把“阳朔堪称甲桂林”的韵味酿得愈发醇厚 。西街的石板路上飘着桂花与酸笋的香气,一碗热米粉配冰漓泉啤酒,舌尖的滋味与远处《印象·刘三姐》的渔火相映,传入耳畔的是:“唱山歌来,东边唱来西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让人忽然懂得:桂林的“甲天下”,从不是孤绝的美景,而是山与水和鸣,是人与诗,江枫与渔火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夜深时,漓江渐静,唯有山影与月影在水中相拥。那些流过千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描摹,“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的惊叹——都化作了水面的涟漪。原来“甲天下”的真谛,是每一滴江水都藏着故事,每一座山峰都带着灵性,让每个踏足此地的人,都成了画中的一笔笔,诗中的一行行……。 </p><p class="ql-block"> 三、漓江的晨雾</p><p class="ql-block"> “漓江绿水泛烟浓,透雾闲烟幻亦真”。这也许是漓江晨雾中山水的秀丽和独特的写照吧!眼前的景色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也将我一家人带入了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漓江之行,是我人生的一份快乐!欣赏漓江早晨的雾,有种进入梦幻般的感觉。雾是最先醒来的画师,蘸着晨露在峰峦间晕染。青黛色的山影从朦胧里浮出来,有的如螺髻轻绾,有的似神骏隐现,韩愈笔下“碧玉簪”的意象,便在这烟水间有了形状。你瞧!那一艘竹筏破开镜面似的江面的一刹那间,才惊觉水是流动的绿玉。江底的沙石与黄布滩的石板清晰可见,船桨搅碎了碧水之花后青山呈现出回请倒影,连带着九马画山的斑斓在波心荡漾,分不清是山入了水,还是水漫了山半边。咋一瞧去,石壁宛如刀削一样陡立,竹影却在崖脚不停地轻摇,偶有渔歌从风里飘来,和着水声织成透明的网。当暮色漫上来时,渔火便点亮了江面。火把的红光在波浪的尖上跳动。渔翁的蓑笠和江枫渔火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锦石奇峰次低开,清江碧溜百千回”,天刚蒙蒙亮,漓江的晨雾便漫了上来,像一匹揉软的薄纱,轻轻裹住青灰色的山峦。远看山尖隐在雾里,只剩模糊的轮廓,仿佛水墨画上未干的笔触;近旁的竹筏拨开雾霭,竹篙点水的声响穿过薄雾,竟然添了几分空灵。 等阳光慢慢爬上山头,雾才渐渐退去——先是露出山腰的凤尾竹,再是江水泛着的微光,最后连水底的鹅卵石都隐约可见。那一刻,刚散去的雾似还留着余温,沾在发梢、衣袖上,凉丝丝的,让人觉得像是闯进了仙境……。</p><p class="ql-block"> 四、遇龙河上漂流</p><p class="ql-block"> 晨雾未散时,我已站在漓江竹筏的船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灰色的山峦如沉睡的巨兽,被江水轻轻托着,竹篙点水的“嗒”声是唯一的闹钟,将两岸的凤尾竹从朦胧中唤醒。行至杨堤,晨雾渐散,阳光穿透云层,给山峰的轮廓镀上金边,江水也随之换上翡翠色的绸衣,连竹筏激起的涟漪都成了碎钻。 </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遇龙河的漂流。比起漓江的壮阔,遇龙河更像位温婉的少女,水浅处能看见水底青褐色的鹅卵石,偶尔有小鱼从竹筏下掠过,留下一串细碎的气泡。撑筏的老船工哼着桂柳方言的山歌,歌声混着水声、鸟鸣,在河谷里绕了一圈又一圈。漂过富里桥时,我抬头望去,半圆的石桥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轮满月,那一刻,“船在江中游,人在画中走”。时间也仿佛跟着慢了下来似的,遇龙河的竹筏归了岸,老船工的渔歌伴江峰还在河谷里回荡。富里桥的倒影与水面合成满月,把“阳朔堪称甲桂林”的韵味酿得愈发醇厚 。西街的石板路上飘着桂花与酸笋的香气,一碗热米粉配冰漓泉啤酒,舌尖的滋味与远处《印象·刘三姐》的渔火相映,让人忽然懂得:桂林的“甲天下”,从不是孤绝的美景,而是山与水和鸣,是诗与烟火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五、阳朔山水甲桂林</p><p class="ql-block"> 阳朔山水甲桂林,此话不假!</p><p class="ql-block"> 晨雾是阳朔递来的第一封情书。 它轻轻漫过漓江的水面,把63公里的碧波揉成碧绸,又将两岸的峰林笼成淡墨。竹筏拨开雾霭时,竹篙点水的声响像窃窃私语,惊醒了藏在水藻里的鱼,它们尾鳍一摆,便在翡翠色的江面上划开细碎的光。等朝阳爬上山尖,雾才慢慢退去,先是露出凤尾竹的绿,再是峰林的玉笋般的轮廓,最后连水底的鹅卵石都染上暖光,让漓江宛如是铺在大地上的镜子,映得每一座山都有了分身。遇龙河是这面镜子里最柔的一笔。她没有漓江的壮阔,只有浅滩的清透,能看见青褐色的石头躺在水底,像大地珍藏的印章。竹筏漂过富里桥时,一定要抬头——半圆的石桥与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是阳朔亲手绣的满月,连风都舍不得吹散这圆满,只轻轻掀起竹筏上的布帘,让船工的桂柳山歌响出来,混着鸟语、水声,桂花香的氛围里在河谷里绕着圈儿转。</p><p class="ql-block"> 峰林是阳朔立着的诗行。两万多座塔状的山,不挤不闹,就那样散落在田野间、江岸边,有的像笔尖蘸了墨,有的像少女披着青衫。阳光斜照时,山的影子会落在稻田里,把绿色的波浪切成一块一块的画;傍晚时分,暮色会给山尖描上金边,让每一座峰都成了仙境里的剪影。徐霞客说这里“看山如观画”,可画哪有这般活?风一吹,山上的树会摇,云会绕,连偶尔掠过的白鹭,都成了诗里跳动的音符。最妙是西街的夜。白天的山水仙气,到了傍晚就酿成了烟火气。石板路上踩着桂花的香,转角的米粉店传出酸笋的鲜,吃一口米粉,再喝一口冰漓泉啤酒,舌尖的辣与喉间的凉撞在一起,恰好接住了一天的疲惫。走到江边时,会看见《印象·刘三姐》的渔火亮起,一盏盏橙红的灯在江面上飘着,与远处峰林的黑影相映,让人分不清是山在水里,还是人在画里。原来“阳朔山水甲桂林”,从不是一句空言。它不是把山水堆在一起,而是把江的柔、山的奇、雾的软、人的暖,都揉进了时光里,让每一个游人,都能带走一捧月光般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六、尾 声</p><p class="ql-block"> 傍晚,阳朔西街的烟火气又给“甲桂林”添了几分温暖的时候,我们一行都好像是玩累的孩童一样,身披着夕阳的余晖,走在石板路上,嗅着飘落的桂花的香,来到一个转角处的米粉店,品尝一下酸笋的鲜,咬一口热米粉的甜,再喝一口冰漓泉啤酒,舌尖的辣与喉间的凉撞在一起,恰好接住了一天的山水诗意。</p><p class="ql-block"> 此时,江边的渔火次第亮了,一盏盏橙红的灯在江面飘着,与远处峰林,摇相映辉。令人不尽的猜想:“这桂林的江,是托着阳朔的山么?还是阳朔的夜,裹着桂林的月哪?原来“甲天下”是桂林的气度,把山水铺成千里长卷;“甲桂林”是阳朔的私语,把长卷里的精华,都揉进了一河、一桥、一街、一曲里。你看那漓江的水,流淌就成了遇龙河的柔;你看那桂林的山,耸立着就成了阳朔的秀——这不是谁比谁更好,是山水的偏爱,把最好的模样,一半给了桂林的“天下”,一半给了阳朔的“桂林”了吧……!</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吧!最美丽的印象,从我到此一游可始,也带着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靓丽的极度品味,带着阳朔山水甲桂林的赞叹!我们一行踏上了归途。只把“何日君再来”的期盼留给了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