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西周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人部落经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两代经营,逐渐地强大起来。 至文王姬昌时,己成为雄据西方的诸侯大国,先灭崇国(今户县),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武王继位后,又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天下诸侯,备师伐纣,决战于牧野。商军阵前倒戈起义,商灭,西周王朝宣告建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朝是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专制的国家。为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域,大规模分封建候,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屏属”,并利用宪法制度维持以周王为中心的统治秩序。统治范围包括今北起内蒙,南至长江以南,西到甘肃,东临海滨的广大地区,经济的特续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现流传下来的《诗经》大多是西周时期的民谣和诗歌作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之王室又独行“专制”,霸占山林山川,引起国人强烈不满。由此,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幽王时,关中发生强烈地震,“岐山崩,三川竭”,再加连年灾荒,人民到处流亡,西周王朝己危机四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70年,又因废立太子事,至使王室内杠,甲侯引犬戎攻陷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今陕西临潼)。前771年,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西周王朝宣告结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丰镐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灭亡时,丰镐被焚为一片废墟,从此逐渐湮没。西汉武帝时,在镐京故地开凿昆明池(口罩事件时笔者在昆明池二阳,停留三天)。东汉初年,此处又伦为军垦基地, 前赵时,曾在丰京故址营建率明观,但不久即毁于兵火。以后,人们己不知丰镐遗址的所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中间是沣河,沣河西岸是文王建的丰京(国保碑1、客省庄保护区、车马坑);沣河东岸是武王建的镐京(文保碑2),我在镐京里还看了一处东汉立的牛郎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 丰镐遗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国保碑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客省庄保护区文保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保碑2</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丰镐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文保碑碑阴释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中游两岸。 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这里一直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丰京遗址位于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大原村、曹家寨、新旺村、冯村一带,镐京遗址位于沣河东岸的落水村,泉北村、花园村、普渡村、斗门镇、白家庄一带。遗址内发现宫室建筑基址、古墓葬、青铜器窖藏,手工作坊多处,为研究西周奴隶制社会,冶金,战争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丰镐遗址区域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丰镐遗址是周王朝的京城遗址。前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分别于1933年、1934年沿沣河两岸进行考古调查,勾画出了丰镐遗址的大约位置, 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1949年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沣河两岸开展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不仅明确了丰镐二京的大体位置,而且发现了多处大型建筑基址、 数以干计的墓葬以及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科学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遗址内发现的一般房屋居住址大都是居穴和半地穴式,其附近有水井或陶窑分布,这些应是民居之所在。在丰镐遗址内窖藏和零散青铜器时有发现,重要者有1961年在张家坡村发现的-窖青铜器五十三件,有铭文者三十二件;1973 年在此发现一窖青铜器二十五件;1980年在新旺村发现重达54公斤的大鼎及史惠鼎等重要文物;同年在下泉村发现多友鼎,有铭文二百多字; 1985年在斗门镇东南发现一窖青铜器二十件。 这些青铜器大都是西周末年理下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丰镐遗址范围内的张家坡、普渡村一带分布着数以千计的西周墓葬,多以大中型墓为中心,组成面积不等的家族墓地。如张家坡井叔家族地, 已发掘三百九十座,其中的157号墓,是迄今为止在丰镐所见的最大的西周墓葬。这些大墓往往出土贵重礼器,有铭文铜器、玉器、车马器、象牙器、骨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另外在丰搞遗址还发掘了十几处西周车马坑,其中以张家坡的几处保存最完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 丰镐二京的西周车马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家大事、"在戎与祀” 等政治活动都需要车, 严格的选材、精良的工艺,繁杂的礼仪,十分有利于烘托重大活动的庄严气氛并象征森严的等级宗法制度。因此车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 并成为王候贵族显示等级的重要随葬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丰镐西周车马坑遗址不仅是一个可以管窥到西周舆服、丧葬、宗法、礼乐等方面制度的窗口,还是一个了解西周社会的生活方式、 丧葬习俗、生产工艺、科技水平、教育、战争方式等具体的社会内容的一个便捷途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试图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古代车马发展水平的对比展示,提供一个有关车马的发展历史的更广泛的视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人尚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在西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生活、生产、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个阶层的贵族们把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和装饰手段都用在车马上,“周人尚舆”蔚然成风。于是各种华车应运而生,精华必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周王室中有专门的行政职官设置,主管车马的管理和使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周代车马职官设置表《周礼》夏官之属1.司马:帅其属而掌邦政。 2.戎右:掌管在戎车上使用兵器,并供王役使。 3.戎仆、负责驾驭戎车、掌管一切戎车的礼仪。 4.校人:掌管君王及官家用马的管理。 5.凰人:主管饲养马匹草料放牧。 6.马正(家司马):负责管理贵族大夫家里车马兵甲的规格和用法。 7.太仆:掌管皇室舆马8.司右:掌群(车)右之政令。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礼》春官宗伯之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 2.典路:掌王及后之五路(车),辨其名与其用说。 3.车仆:掌戎路(车)之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代的制车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精细分工高度合作的产业“……一器而聚焉者,车为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考工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制作一辆车,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涉及到的工种有“车人、轮人、舆人、 辀人、軛人、攻金之工”等工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制车业成为当时人们的综合性手工业部门,制作水平也是当时生产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集中反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工种精细分工、高度合作,周车也因此性能优越、结构合理、做工精巧、装饰华丽, 在同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车马使用制度的等级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周代,车马是非常重要的身份标志,在日常的使用制度上也表现出森严的等级性。 不同等级的使用者乘车驾马的数量和名称各不相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子驾六,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 士驾二,庶驾一”《礼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乗役车”……. 《周礼.春官.巾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车马制度是西周宗法、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被要求严格遵守, 不得僭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乘车礼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礼仪是在各种特定场合和社会交往活动中, 为了表示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而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人通过制度性的设计、伦理舆论的导引、 氛围情景产生的心理认同以及舆服、丧葬、 饮食等完整的符号系统,达到对社会成员的一种超越制度和法律的控制功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人也有很多的乘车礼仪。上车后讲究“ 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还有诸如“虚左、上左、式礼、超乘、束兵免胄、垂橐而入、稠载而出、试驾授绥”等许多乘车的礼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人通过强调乘车礼仪,起到了约束、教育、调节、处理社会等级关系的作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礼仪已经渗入周人的血脉中,并演变为中华民族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车马随葬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马随葬是周代的重要的丧葬习俗;西周奴隶主贵族死后,有将生前使用真车马殉葬的习俗,有时御者也会被殉葬。这是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马葬有车马合葬、车马分葬的不同形式车马葬中车马的规格、殉葬的车驾的数量、 车马器具的数量及规格往往体现着墓主人的不同社会等级和荣耀地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丰镐车马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车马坑车马坑位于长安县马王镇张家坡村东,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发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已发掘和未发掘的一共是七座车马坑,现在所说的丰镐车马坑,就是专指二号坑而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丰镐二号车马坑为长方形,南北长5.6米, 东西宽3.4米,深约3米。坑内埋着两辆车、 六匹马和一个殉葬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号车驾四匹马,两服两骖,为战车。二号车驾两匹马,为乘用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殉葬人骨架一具,压在第一号车的车箱底。 丰镐车马坑的埋葬年代大约相当于西周成康时期。因为车马装饰精美、制作精细、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在原址建立保护厅,予以保护展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西安的西周车马坑与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是周殉葬制度的沿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独辕车马发展最为成熟完善的高峰期。之后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 自秦汉时期开始,独辕车形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单马双辕车形式成为主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埋葬制度上,从春秋时代开始,车马随葬的森严等级制度已开始松动,很多诸侯出现超规格的车马殉葬。直到西汉晚期开始, 废止了用真车马殉葬的制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战争形式上,战车由于车体笨重、驾驭困难,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的限制,战国时期开始,战车逐步为步兵和骑兵取代,但各诸侯国还保留大量战车,大规模的车战时有发生。直到汉武帝时期,大量发展骑兵部队, 战车才逐渐消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段时期所积累的车马制造经验、使用习惯,深刻影响着后来中国车马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最终成形成中国特有的车马文化。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 西周王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是西周时期王武王的陵幕所在地。1956年8月被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周文王姬昌智慈惠、礼贤下士,先后率兵西征犬戎、密页、攻克黎、崇等国,不断扩大周的势力范围,为周武王灭商奠定基础。周武王姬发维继位第四年, 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战致使商纣大败,自焚而死,武王分兵征讨商朝各地储侯建立周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园内文武二王陵慕封土、陪葬坑、建筑周陵陵园占千余亩分内城和外城。 1934年民国政府行政院长戴季陶募捐资陪藏墓基本保存完整。陵园外城内侧现所植柏树二百余亩。陵园南半部为祭祀区,现存清献殿、享殿、东西配殿、文王坊各一座及历代皇家祭杷周陵石碑四十余通。陵园东墙外有太公姜子牙墓、周公姬旦墓,、鲁公伯禽墓。 周陵祭祀活动源远流长,一直被视为国人的一种文化寄托“咸阳祭周, 曲阜祭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传承千余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陵享殿大门两侧有一副醒目的长联,为大书法家舒同所书。内容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笼佳气万千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横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文治武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咸阳:商代为毕程氏的封地。成乙二十四年(公元前1118年)周族首领季历伐灭了华程氏,将此地做为他和其子周文王的居邑。孟子说:"文王生于歧周"玄卒于毕郢"这是周文王葬于咸阳的最早记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咸阳祭周活动,史料可查者,始于北魏,后历代帝王均有祭祀。1934年蒋介召携夫人前来祭祀,民国期间也多有名人前往。文革期间”文武始祖"的牌仿被改为"毛主席万岁"的扁额,得以幸存。现有一些建筑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陵碑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陵园内保存的历代“御制祝文”碑,以等级之高,数量之多,被誉为“周陵小碑林”。《周陵志》录文约80余通,早者为北宋开宝六年《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及《大宋新修周康王庙碑》,下限为民国十八年《重修周文武陵碑》。从碑文来看,大多为祭祀周文武成康及周公碑竭,也有新修重修周四王及周公庙记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博物馆现保存陈列碑石有44通,最早为明洪武四年祭周文王“御制祝文”碑,晚至民国十八年《重修周文武陵碑记》,大部分为清代祝文碑,其中明代8通,民国2通。清代,大凡国家有大事都遣官致祭周四王,没有定数。现保存康熙四十二年十月皇帝大驾西巡,驻足华洪洞,由翰林院拟撰祭,康熙帝御名致祭文武王碑。乾隆四十一年以平定大小金川,遣官致祭碑。康熙二十一年,以滇省荡平,遣官致祭碑。三十五年,以战平葛尔丹,遣官致祭碑等,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碑石。明清祭周陵碑大都为圆首、方额,额首上书“御制祝文"字样,两侧线刻龙纹或凤纹,碑身四周以线刻云纹和蔓草纹为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公墓前有康照二十五年,周公七十二代孙肇封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野沛然暨次男枝蕃秦祭周公墓碑。碑首浮雕蟠螭,龟座。此碑背而线刻周陵旧图,十分珍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咸阳秦王陵-秦公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新城周陵文物菅理中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文武柏,树龄100余年,高约10余米,树干从主干3米处呈圆锥形生长。奇特之处在树枝上分别长出侧柏和剌柏成团生长,渭泾分明,当地百姓称它为"文武之道`的象征,所以称它为文武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遗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文物保存完整,文化底蕴深厚,其陵墓布局构成了咸阳北塬上陵墓群“背子抱孙"的罕有胜迹。现遗存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周公、鲁公陵墓各一座,庙区古建群遗存献殿两座、配殿两座、木牌坊一座,特别是40余通历代帝王祭祀周陵碑喝保存完好,有"周陵小碑林之称。陵园占地近千亩,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现存1935年戴季陶先生倡导所植柏树200余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王陵封土形状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7米、北90.0米:顶部边长为东48.1米、南41.4米、西46.6米、北43.0米:现存高度14.0米。封土形状较规整,顶部平台宽阔,四面斜坡的中部略微隆起。封土为五花土夯筑而成,土质坚硬,夯层厚0.3米。封土顶部中心IGPS测量数据为:34o24:33.5*N. 108o4332.4E,海拔492米。陵顶北、西、东三面有1926年镇嵩军挖的战壕。封土正南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文王陵”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王陵封土形状为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57.0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顶部边长为:东10.0米、南9.5米、西98米、北9.5米:现存高度17.5米。封土为五花土夯筑而成,夯土较文王陵封土更为密实、坚硬,夯层厚0.3米。封土顶部中心GPS测量数据为:3424 40.5N. 108o4330.6E,海拔495米。封土正南立有毕沅书写的"周武王陵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公墓封土为覆斗形底边边长35米,顶边东西长12米南北长11米,斜高约8米。墓前明嘉靖二十九年陕西监察御史刘仑立“周元圣周公之墓"石碑和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元圣周公之墓"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公墓封土为圆锥形,底边周长40米斜高8米。墓前有清乾隆时毕沅立“齐太公之墓”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鲁公墓封土为圆锥形底边周长72米斜高7米墓前有毕沅立“鲁公伯禽之墓”石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陵古建群周陵古建群位于文王陵前,文献记载隋文帝诏祀在咸阳祭祀,唐宪宗元和二十四年赖有司精修咸阳文武祠宇。宋、明、清祭祀周陵之风甚盛,屡加扩建修缮,周陵祠庙,宏规大起,巍焕曾新”,陵垣广筑,碑石林立。后时修时废。旧志载明代重修文陵,并立碑,孔天周撰文,碑佚。清乾隆十一年饬修,十五年奉谕遵行,文陵前修献殿5间,东西共10间,二门3间,东西乐楼各一座,均在二门两旁角门之内。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门外有更衣亭,东西各3间,东为享亭,西名琴亭,更衣亭前有牌楼一座。现存建筑群系1929年各善团赈修,在文王陵前,南北长75、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排列为三进院落。前为四柱三孔木牌楼,顶四阿式,四角挑檐,下为十一踩头拱结构,顶覆盖灰色筒瓦、勾头,局部间饰琉璃瓦,正中上方镶阳刻“文王坊”3个图金大字木匾,牌楼北面连接戏楼。向北沿中轴线第一进为5间一幢大殿,第二进为3间瓦房,第三进为7间享殷(献殿),殿前有廊檐,砖木结构四阿式屋顶覆普通灰瓦。享殿前东西各有普通厢房5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漢新城周陵文物管理中心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墓冢(祭祀了一千多年的墓主人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陵近年勘探应为战国秦王陵(南陵秦惠文王赢驷(秦始皇太祖)的公陵和北陵秦悼武王赢荡(赢驷长子秦始皇伯祖父、举鼎砸死)的永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1961年立的陕西省保老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国晚期秦王陵墓。唐宋以来,史家多认为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并建庙常年祭祀。近年的考古研究确认其应为战国晚期的"周陵镇秦陵"。陵园由南北长方形的双重园墙及围沟将陵园划分为内外两重,内陵园将位于南北轴线之上的南、北二陵皆围其中。南北两陵封土均为覆斗状,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在陵园内勘探还发现陪葬坑27座,建筑遗址5处 ,小型墓葬168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省文物局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办。战国墓葬。陵园平面呈长方形,由南、北两陵、双重垣墙、外藏坑、陪葬墓等组成。两陵均为“亚”字形大墓,封土中心间炬221.5米。南陵较大,封土底部边长为东103.3米、南99.7米、西103.8 米、北90米,现存高度14米:北陵略小,封土底部边长为东57米、南66.2米、西55.5米、北65.4米,现存高度17.5米。该陵为研究战国秦高等级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省文物局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王姬昌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文王毕沅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武王姬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武王毕沅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文功武治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陵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文王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碑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明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残碑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周代王都与采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有周一代,对后世中国与东亚影响深远。关中周代贵族群聚,宗庙世代典守,是周文化的昌盛之地。数十年考古求索,周原与丰镐王都风貌日渐清晰,多处贵族采邑或封国连续揭示,周代国家治理体系得以斑窥。宫庙建筑、贵族墓群、 百工遗迹、青铜重器屡屡出土,周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由之彰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