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村学校校长的“突围之路”</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4日分享第2224天)</p><p class="ql-block"> 乡村学校生源锐减,大量撤并,特别是今年好多学校一年级只招生几个、十几个人,甚至有的招生两三个人,或是没有招到学生。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都听天由命,选择躺平,只要学校不出事,能维持多久是多久吧。校长们大多都知道这是大趋势,全国都是这样,乡村生源减少,学校不得不撤并,校长再努力也是无力回天。我就是不甘这样下去,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的未来,藏在贴合乡土的实践里,于是我带领小田小学的师生不断探索乡村学校的发展之路,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思考:</p><p class="ql-block">一、政策落地:把“文件红利”转化为“校用实效”</p><p class="ql-block"> 我校曾依托“乡村振兴教育振兴计划”,主动对接县教育局,成功申请专项经费改造围墙和办公设施,还新建了附属幼儿园,改造餐厅,实现孩子们中午在校吃饭的问题;同时借助政策中“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条款,为教师增加了400元额外补助,留住了曾计划调走的骨干教师。</p><p class="ql-block"> 还积极争取县教研中心和进修学校的政策,成为县课改核心校,让2名教师成为新教师辅导教师,有机会和县城里的学校交流学习,教师成长很快,给教师带来了荣誉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二、资源整合:激活“身边资源”织密支持网</p><p class="ql-block"> 针对经费短缺,小田小学联系本地爱心人士,争取到赞助,用于开设“校园小菜园”实践课程;联动校友同学捐资捐物解决了部分学生激励问题。还利用社会资金和基金会对接课程,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争取各种培训机会。</p><p class="ql-block"> 利用网络,和全国优秀的校长、老师联合教研,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让学校和老师都快速成长。</p><p class="ql-block">三、在地化教育:让“乡土教材”成为招生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结合农耕传统,我校开发了《麦田里的数学》《家乡非遗抖空竹》等6门校本课程——比如教三年级学生丈量自家麦田面积、用玉米皮制作手工艺品,还吸引了周边行政村的学生“跨村就读”,一定程度缓解了生源锐减压力,也给我点燃希望。</p><p class="ql-block">四、数字化转型:用“简易云端”补上资源短板</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乡村网络和设备实际,小田小学利用国家智慧平台,微信小程序实现“在线教案共享”、“家校实时沟通”(每周推送学生菜园实践照片),还利用“集团化办学”资源,让学生跟着县城老师学美术、音乐,成本低却实效足。</p><p class="ql-block">五、领导力升级:以“问题导向”做规划</p><p class="ql-block"> 我校结合本校65%是留守儿童的实际,制定了“1+1+1”发展规划:1个核心(以乡土教育为特色)、1个重点(留守儿童心理关爱)、1个保障(教师队伍稳定)。校长日常扎根教学一线,每周三晚上全体教师教研,研讨乡土课程并参与磨课,带领教师将“小菜园”实践与数学、科学课标结合,让规划不流于纸面。</p><p class="ql-block">六、情感管理:用“小细节”筑牢师生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针对教师和学生,对接《小学生学习报》,建立小记者站,帮助学生和教师写作 树立信心,提供可发表的平台。针对留守儿童,推行“每周一封家书”活动,建立“心灵树洞”信箱,近2年学生辍学率为0,家长认可度显著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