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与胜中是发小,也是邻居。我们俩是先后相隔差不多三四个月的时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都是在同一个矿务局里的不同单位上班的普通职工或临时工。那时家里的兄弟姊妹都很多,往往只有父亲有正式单位的工作,一般情况是母亲在家料理家务或兼职一些临工来补贴家用。所不同的是他有一个兄长和姐姐及一个弟弟和妹妹;而我只有一个姐和三个妹妹。胜中在他家的排行是老三,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胜中是一个有格局的人,这一点从后面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得到。</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和胜中的双亲皆是极为普通的人,父母那一辈人朴素勤劳且实实在在地在工作岗位上努力一辈子,那时的他们要上三班,即早中和夜班,因而家里基本上是兄长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家长们近乎只干工作,很少管孩子的事。读书做功课及一日三餐都是哥哥姐姐们的事,因而我们这一辈人很小的时候都学会了炒菜做饭。那时候家里炒菜做饭用的是燃煤炉灶,每天都需要生火烧煤。而生火烧煤却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可不一定会用最简单且最节省柴火(木柴)的方式烧着燃煤的,胜中可以。这是那时经常去他家看到的,他的这一能力多少惹得有点让人羡慕,甚至有点儿的嫉妒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是发小也是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玩着滚铁环、斗鸡、抓土匪、跳房子及躲迷朦(捉迷藏)的游戏。我和胜中家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的。我们从小最常做的事就是上山或爬树抓知了或掏鸟窝,所以到了可以入学的年龄,矿里的子弟小学的老师就到当时的各个居民小组集中登记报名。我和胜中的家都住在桐梓堡西边山上,他家在我家后面稍微要高一些的地方,因而上学一般是他到我家门口之后我再出门,随后邀上雀子、迪嘎、细毛、货毛(这些都是他们的乳名)等人一起前往学校去上学。这样的情形近乎持续到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初中一、二年级我们还是在一个班,初三时才分开。从那时起,我俩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只是偶尔上学时会邀约一起,翻过后的煤碴山后到中窑杨家湾,然后穿过医院老街再折转到学校……</p><p class="ql-block">胜中的交际能力比我强,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他的情商比我高。我们上的初中也是属于子弟学校,是由当时的子弟二小、四小、中窑小学及当时称之为山背(山南)那边的一所也是子弟小学里同学集中在一起的,记得当时我们一个年级有六个班,初二时拆分了一个班,也有五个班级大概有近三百人,而且每个班级的人数也不在少。一进初中,胜中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他与其他班里的许多同学都有交往,甚是令人羡慕,而我因交际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平日只能囿于一隅地留在教室里;再后来就是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不久,他先于我参加工作。那时进工厂也开始需要进行文化考试。因为工作的原因,从那时起我们之间见面的时间少了许多,偶尔见面也只是在他休息或节假日的时候;因而见面交流的机会少了许多。后来胜中成家了,也就搬出了桐梓堡西边山了。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通过他兄弟,知道他在工厂里干得不错,还是厂里的文艺骨干;与同事们的关系处理得很不错,这当然取决于胜中的为人。再后来他从工厂被借调了出来了,在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里干事,而且这一干也就干了二三十年直至前两年退休。自从兴起的微信建群开始,或者是我们组建了小学同学的微信群之后,小时候的发小们又能经常聚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胜中是个重情重义且情商很高的人,也是个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主。其待人接物绝对是一把好手,每次同学聚会,他总是做得特别地贴心,而且心思还比较细腻、细心。这一点从每次同学相聚中他的安排可以体会的到。同时他能很好地调动聚会时大家的情绪,可谓张驰有度,以至每次同学聚会之前,总有一些同学问起胜中是否能到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胜中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这不,近期同学们又组织了一次出市的远游,胜中因故没有与大家一同前往。回返时,有同学看看时间觉得因相对时间还比较宽余,就建议回市内吃午餐。这边刚定下,就有同学给胜中打电话,让他提前到市内的某家菜馆先行把菜点好,并估计了我们到达的时间。从这一举动就知道胜中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p><p class="ql-block"> 自从建了小学同学微信群后,近些年我们聚在一起的次数相对多了些,也与他的一些朋友有过或多或少地接触。从他与他其他朋友的言谈中,可以感受到胜中在他的朋友圈中的份量……</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邻居、发小和同学: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