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罢悠默小师宁克先生的这篇回忆散文,扑面而来的是“抓革命,促生产”的钢铁洪流,是“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激情燃烧。</p><p class="ql-block"> 这无疑是时代的硬核底色。然而,若细品文字肌理,我们会发现一条更为动人、更显顽强的潜流:在那坚硬如铁的岁月框架下,一个少年如何经营其热气腾腾、有滋有味的“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小日子”,是青春生命在宏大叙事缝隙中,对趣味、尊严与自我的执着探寻。</p> <p class="ql-block"> 文章的开篇,所谓的“散养日子”便已奠定了这种基调。造反、武斗是时代的狂风,而学乐器、打麻将、偷摸学开车,则是少年于风眼中为自己开辟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这种“无拘无束,幸福无边”,并非来自时代的赐予,而是源于少年天性与生活智慧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即便后来进入工厂,穿上油渍麻花的工作服,他那辆“卸掉瓦盖链盒锯短车把的大二八永久自行车”,何尝不是一种个性化的宣言?在千人一面的工装下,他依然要骑出与众不同的“兴的不行不行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起重工咋了”,这短短四字,是少年对时代分工的倔强回应。</p><p class="ql-block"> 当整个社会将人嵌入“螺丝钉”的叙事时,他却在这最艰苦的工种里,品出了“学问”的滋味。旗语、哨音、手势的内在含义,钢丝绳绑扎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 他琢磨、求教、揣摩,这不仅是学艺,更是在一个看似不需要个人思想的岗位上,硬生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我智力与尊严的“小天地”。他的“混的挺有出息”,不是当了多大的官,而是获得了师傅的放手与同伴的信任,这份成就感,纯粹而扎实。</p> <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华彩的篇章——三天三夜的奋战,更是“硬核”与“小日子”的极致交融。。 </p><p class="ql-block"> 一面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时代最强音,是连轴转、拉钢丝绳到“屁颠屁颠”的体力极限;另一面,却是指导员送来的“葱花烙饼、大肉包子、鸡蛋挂面、猪肉炖粉条可劲造”。</p><p class="ql-block"> 那满嘴流油的满足感,瞬间将宏大的“奉献”拉回到了最质朴的生理愉悦。青春的拼搏与肠胃的慰藉,在此刻奇妙地合一,让“拼搏”有了烟火气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而全文的点睛之笔,无疑是那五元奖金的下落。</p><p class="ql-block"> 他没有上交家里,而是与并肩作战的哥们直奔“上海饭店”,“五块钱,开了一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豪情,与“醉而懵登”的憨态,共同构成了一幅无比真实的青春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顿宴饮,是少年对自身劳动价值的确认与犒赏,是一次完全由自己主导的、充满仪式感的“小确幸”。</p><p class="ql-block"> 在一切归功于集体的年代,这五元钱的花销,是他为自己赢得的、完完整整属于个人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小日子”的碎片——那卸掉链盒的自行车、那多出的四斤粮票、那深夜的一碗鸡蛋挂面、那饭店里的一顿醉饮——共同拼贴出一个饱满而鲜活的少年形象。</p><p class="ql-block"> 他身处硬核的时代洪流,却从未被完全淹没。他用聪明才智经营工作,用青春热血应对挑战,更用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守护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他惦念的是兄弟们是否安好。而我们从他的惦念中读出的,是那段在钢铁轰鸣中,依然清脆作响的少年“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那不只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更是对一种生命力的礼赞:无论时代如何坚硬,青春总能找到方式,让属于自己的那朵小花,悄然绽放。</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hiyo4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8149402" target="_blank">悠默小师宁克先生《十七八岁那些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