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读余元钱前辈《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的采访报道,被余老的远见与热忱深深的感动,仿若走进了一位文化耕耘者半世纪的诗行(余老师的诗词创作历程堪称一部励志史诗)…</p><p class="ql-block"> 从1981年投稿石沉大海的挫折,到1984年首次见报的喜悦,再到九十年代连获全国大奖的辉煌,前辈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执着。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将万元奖金投入诗教事业,这种以诗养诗的格局,彰显了文化守护者的赤子之心(前辈对诗词的坚守,恰似一株傲雪寒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化芬芳)</p><p class="ql-block">他编撰的《格律诗启蒙》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料。他辅导学生参赛获奖却不以成绩为唯一目标,编写教材鼓励学生破格创新。这种守正出新的教育智慧,恰如他笔下“老树新枝春更浓”的意境,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站在三明一中八秩校庆的历史节点回望,余老师就像一颗扎根文化沃土的老树(枝繁叶茂,荫庇后人)更是文化传承的摆渡人,让千年文脉在少年心中代代流淌…</p><p class="ql-block"> 他将学生的习作变成“可见的荣耀”。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寄往全国报刊发表,甚至将稿费郑重交给校长,在大会上发放。这一细节背后,是对学生创作尊严的极致尊重。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当诗词从作业变成“发表的作品”,兴趣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正如他所说:“激发兴趣,不是靠说教,而是让成果被看见”。余老师与校长吴锦裕的默契合作,也是这段佳话的一大亮点。校长的支持为他提供了舞台,而他的坚持则让舞台有了光芒。用诗词滋养学生的灵魂。这种坚守,恰似古诗词本身“看似无用,却能在岁月中沉淀出最深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余老的故事,让我想起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对诗词教育的爱,又何尝不是对文化根脉最深情的爱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国学热”重新兴起,我们更需铭记:真正的传承,不是浮于表面的诵读,而是如余老师这般,让诗词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而这棵诗坛常青树,终将荫庇一代又一代后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此八秩校庆之际,请允许我以后学的名义,用您启蒙的格律斟满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名星火燎原势,闽水弦歌动地吟。</p><p class="ql-block">莫道诗教成绝响,校园新叶正繁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余老前辈:</p><p class="ql-block">身体康泰,福寿绵长,艺树常青!!!</p><p class="ql-block"> 晚学红霞</p><p class="ql-block"> 2025.10.4日(起草)</p> <p class="ql-block">附余老元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秩校庆 往事纵横】</p><p class="ql-block">(之二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福建三明第一中学80周年校庆。回顾往事,以期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2000年,三明一中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全国第一批诗教单位之后,第一家作长篇报道的,乃中共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p><p class="ql-block"> 2001年5月莆田市诗词学会成立,笔者与吴锦裕校长前往祝贺,并传介三明一中诗词进校园概况、做法、及有关经验,并赠送三明一中自编诗教课本30套。</p><p class="ql-block"> 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记者陈金狮,便向诗教老师采访。并于2001年5月31日,在《湄洲日报》作了长篇报道。该报道以对话形式,对诗教教师余元钱,如何从学哲学转向诗教,及其如何开展诗教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采访,影响颇大。现将此采访报道转发,以作为三明一中80周年校庆有关史料。</p><p class="ql-block">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p><p class="ql-block">——访三明一中高级教师余元钱</p><p class="ql-block">《湄洲日报》记者 </p><p class="ql-block"> 陈金狮</p><p class="ql-block"> 三明一中高级教师余元钱是仙游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所任学科的高考成绩曾获全省第一名。余老师擅长诗词和楹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 近几年来,他的诗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诗词》、《诗刊》等50多家报刊上发表,还被编入《华夏吟友》、《当代中华诗词选》、《二十世纪诗词大观》等30多本大型选集。他编著有《格律诗启蒙》,并存有《求贤室诗词稿》六卷,计3000多首。</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是余元钱诗词创作大丰收的年代,他先后获得91年镜泊金秋首届全国诗词大奖赛二等奖、94年“李杜杯”诗词大赛佳作奖、95年“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二个佳作奖、96年“振万杯”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97年农工党中央主办回归颂大赛一等奖、98年“黄果树杯”海内外诗词联有奖大赛三等奖、99年湖南“雷锋杯”诗词联赛一等奖、农工党中央主办五十年国庆诗赛一等奖、福建省首届老干部诗书画影联展一等奖、2000年《厦门日报》“工行杯”诗文征赛二等奖等,尤其可喜的是他在99年夺得酒泉汉武集团海内外征联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缺),获得奖金一万元。</p><p class="ql-block"> 5月16日,莆田市诗词学会成立,他与校长吴锦裕驱车回家乡祝贺,在他下榻的旅馆房间里,记者见到了他。</p><p class="ql-block"> 记者:你是念哲学的,如何对诗词有如此高的造诣?</p><p class="ql-block"> 元钱:文革初期,北大两派发生武斗,互相打砸,我偶然在中文系楼房里拾到一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上有诗词格律的介绍,我看入迷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浙江余杭乡下一所中学,只有两个教师,我教语文,没有课本,就教毛泽东诗词。1978年调到县城,落实了政策,才归口教政治,课余时间学写诗词,也做对联。</p><p class="ql-block">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词?</p><p class="ql-block"> 元钱:1981年广东《当代诗词》创刊,当时觉得自己写得不错,就寄去几首诗作,谁知石沉大海,现在来看那些诗确实不行,平仄不通。1982年调到三明一中,84年,有位余杭的学生要考县广播学校,请我帮写一首诗,我只会写古诗词,寄去后把底稿投给三明报,没想到10月1日这首七律诗登出来,看到自己的诗作第一次变成铅字非常高兴。1985年,我看到《贵阳晚报》的“甲秀诗坛”有刊登古诗词,就寄去三首,都登了,同时,我写了一首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的七律也被《福州晚报》采用。南平有位诗人陈祖源很称赞我的诗,还给我推荐一位执教五十年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是古田人,我与他通信二年多,几乎每月来回两封,他不断给我讲评、点拨,对我帮助很大。从87年到89年是我诗词创作的旺期,每星期都写8-10首。</p><p class="ql-block"> 1997年秋季,三明一中率先在全国开设诗词选修课,由余元钱老师担任《古诗词鉴赏与写作》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6月30日,福建省教育厅转发了三明一中开展诗词选修课工作总结,并通知全省有师资条件的达标中学可参照三明一中的做法,开设一些类似的选修课,以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爱好,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p><p class="ql-block"> 记者:你是如何想到在学生中间开设诗词选修课?</p><p class="ql-block"> 元钱:1997年,学校为了配合“分层次教学、课程改革和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搞好素质教育,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当时有位叫李钢的老师知道我会写古诗词,便向校长建议增加一门诗词选修课,由我来任课。校长同意了,说可以试试看,于是我开始着手编写讲义。</p><p class="ql-block"> 记者:你是如何开设选修课和安排课程?</p><p class="ql-block"> 元钱:每个学期集中一个月上8课时。第一周2课时着重讲诗词的魅力;第二周2课时简明扼要讲诗词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第三周2课时是诗词创作,给学生布置作业,提供50个题目选择参考,同时进行指导;第四周2课时是对学生的诗词习作进行讲评,还有考试。</p><p class="ql-block"> 记者:学生对学古诗词感兴趣吗?能否掌握学写古诗词的知识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元钱: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很关键。我们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寄往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并把稿费交给校长,在大会上统一发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到去年年底,我校已举办了四届,每届收50名,先后有200多位学生的诗词习作在全国11个省、市、区的21家刊物上发表。去年6月,《三明日报》一次刊登诗词选修班作品40首,特别是去年第一期《中华诗词》的“雏鹰展翼”共刊发6人8首诗作,其中我校就占2人3首,给师生以极大的鼓舞。</p><p class="ql-block"> 去年9月24日,以“让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校园”为主题的全国第十三届诗词研讨会在深圳市南山召开,三明一中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首批全国先进诗教单位,余元钱老师和校长吴锦裕还双双在会上介绍经验。</p><p class="ql-block"> 元钱:开设诗词选修课是与校长支持分不开的。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有精力,而校长尚未退休,所以我向校长建议,要培训诗词老师,使这项工作后继有人,我再上三五年是可以的,我也答应语文组培训诗词老师,虽说这是冷门,但眼光要看远一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按:本文转载自2001年5月31日中共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p><p class="ql-block">(2025.10.4.综合整理)</p> <p class="ql-block">附我与余老的微信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霞:你纵横捭阖,绾合有度,不愧为后起之秀!十分感谢谢你!</p><p class="ql-block">我已收用了!(余元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辈下午好[咖啡][咖啡](以上消息收到并已收藏,慢慢品读、学习),您以诗坛耆宿之身,不吝嘉勉后进片言只字,正如春风化雨,润我心田。</p><p class="ql-block">文中所述,皆系前辈半世纪诗教耕耘之实录,晚辈不过以萤烛末光,略表寸心而已。</p><p class="ql-block">犹记文中“老树新枝春更浓”之句,恰似前辈对后学的殷切期许。您以格律诗启蒙薪火,更以万元奖金投入诗教之格局,令晚辈真切领悟何谓“文化摆渡人”。三明一中八秩校庆之际,能借文字遥致敬意,实乃红霞之幸。</p><p class="ql-block">晚辈不才,唯愿循前辈足迹,守正出新,让诗词之光照亮更多少年心田!</p><p class="ql-block">由衷感谢前辈的辛苦付出与栽培[抱拳][抱拳][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并祝您:</p><p class="ql-block">艺树常青,福履绥之![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 后学红霞</p><p class="ql-block"> 2025.10.13日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