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景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卢沟残阳,忆烽火岁月</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0月4日乘地铁来到了北京宛平城有幸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建筑肃穆、庄严、凝重,与主题非常契合。纪念馆分上下两层,影像、文字、资料详实丰富,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全民族十四年坚苦卓绝的抗战胜利史。</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肃穆中走出,穿过宛平城斑驳的城门,百米外的卢沟桥便在眼前铺展开来。这座静卧永定河上的石桥,藏着八百年的光阴故事,更刻着民族抗争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 卢沟桥的始建可追溯至金代,金章宗继位后继承先帝遗志,历时三年于1192年建成此桥,取代了此前屡遭洪水冲毁的木桥与浮桥。桥墩的船型分水尖与三角铁柱“斩龙剑”设计,让它抵御了八百年河洪冰凌的冲击,至今完好无损。岁月中它历经多次修缮:明代对石狮与桥体进行增补,清代康乾时期精雕细琢石狮,民国时虽有修补但工艺略显粗糙,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多次维护,1969年补刻“三狮齐吼”望柱,1997年还修复了遭雷击的68号石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流传已久,如今谜底早已揭晓:桥上华表石狮、望柱石狮与顶桥狮共计501只。这些石狮跨越金、元、明、清至民国及新中国各个时期,金元石狮瘦长古朴,明代石狮粗短灵动,清代石狮雕刻细腻,每一只都神态各异,或伏或立,或戏小狮,默默见证着时光流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踏上桥面的青石板,指尖抚过栏板的纹路,历史的回响便在耳畔响起——这里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当时,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要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随即炮轰城池、进攻卢沟桥。驻守的29军官兵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用步枪、手榴弹甚至大刀与日军殊死搏斗,铁桥上的两个排士兵全部壮烈牺牲,19岁战士赵金标连杀13名日寇的事迹更传遍四方。这场战斗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也让卢沟桥成为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薄云遮挡的阳光为石狮镀上暖色,宛平城城墙上残留的弹痕若隐若现,永定河波光粼粼不时泛起几朵小小的浪花静静地在卢沟桥下流过……从金代的“卢沟晓月”到抗战的烽火硝烟,从古人的商旅往来到今人的凭吊缅怀,这座桥早已超越了交通的意义。它用501只石狮的沉默凝视着每一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的见证:有些岁月必须铭记,有些精神永远滚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桥西的顶桥象与桥东的顶桥狮两两相对,形态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起起到支戗和装饰作用。据说,卢沟桥狮象共用可能来自佛教典故“金狮银象”。大象在传统文化中也是神兽、灵兽,和石狮一样有镇恶避邪、保佑平安的作用,它们共同守护着卢沟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