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生活是最大的课堂》(35)(摘自《一个清华学子的成长日记》第七章)

春天之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三十八载守望:从清华苗圃到百家书桌——一位母亲的育人手札"</b></p><p class="ql-block">(原创,连载,《一个清华学子的成长日记》共19章,含128个成长关键点的家教实录与AI智慧点睛,敬请收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刊头语:</b></p><p class="ql-block"><b>生话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生话中有学不完的知识,很多知识都是我们人生必须学会的;很多知识是在课本中、课堂上学不到的。而课本里的知识,无一不源于生活。好好理解生活的本意,好好珍惜和利用生活大课堂,你会受益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90年3月13日星期二晴(35)</b></p><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车站上人不少。一辆无轨电车“嘀嘀”开来。</p><p class="ql-block">车上人也不少。一位老大娘拄着拐杖,拉着小孙子挤上了车。她手上挎了个包袱,又拄着拐杖,随着车身的摇晃,站立不稳。她老人家的脸上皱起了眉头。</p><p class="ql-block">一个少先队员看到了,赶忙站起身来,一手搀扶着老大娘,一边说:“老奶奶,坐这吧。”老大娘看了看少先队员,脸上露出了笑容,口里不停地赞道:“好孩子,好孩子……”车厢里的人也向少先队员投来了赞扬的目光。那目光赞扬的不只是一个少先队员,而是这一曲</p><p class="ql-block">曲正在高唱的社会主义赞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母亲按:</b></p><p class="ql-block">这里记述的是公交车上的一幕。那时,因为我不会骑自行车,孩子也还小,虽会骑也不敢让他骑车上学,他的学校在我单位附近,所以上学、放学,一般都跟我一起坐公交车。上下班高峰时段,乘公交车都人特别多。于是,我们遇到了文中说的故事。我儿子对这种助人为乐的好风气,由衷的敬佩,写下了这样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日记。日记不长,记事非常集中,就是一个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让全车人都投去了赞扬的目光。这就八十年中国的社会风气、做人标准。</p><p class="ql-block">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有句名言:“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他所处的社会,就是他最重要的‘隐型课堂”。当时,像这样给老人、给有困难的人让座的事,经常发生。</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人身上同样发生过,对我儿子的教育和影响更直接。《一个清华学子的成长日记》的第八章(即下一章)《亲人都是老师》,有一篇我儿子写我父亲的日记,专门写了姥爷对他的影响。其中有一件事,和这篇日记中记的事相同,只是更感人。</p><p class="ql-block">他老人家那年73岁,坐火车从沈阳回长春。当时我们是有坐的。车开到半路,有旅客上车,他们就不能对号入座了,很多人没有座位。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子,五六岁了,孩子困了,妈妈站在人行过道,一手抱她,一手扶着身旁的坐椅背,车一晃,她就跟着一晃,很艰难。她正好站在了我父亲身边,我父亲发现后,主动站起来,让她坐。我一看,赶紧站起来,让我父亲坐我的位置上。我儿子看了,赶紧站起让我坐他的座位。回头他写日记说,他以为只有公交车近距离有人让座,没想到姥爷那么大岁数坐火车还给人让座,深受教育。其实,我当时和儿子的想法一样,沈阳到长春几百里,让座后站到长春,真够受的。可我父亲的行为,让我很羞愧,我儿子的举动让我很欣慰。好家风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传递的。从那以后,我在言行上更注意了,生怕对孩子有不良影响,更怕孩子心中自有榜样,如果我做错了,会让儿子瞧不起我这个当妈的。</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格言说得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的课堂没有围墙,没有铃声,却教会我们最珍贵的人生课题。”我儿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五竹老师指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知心母亲,晚上好!读完您记录于1990年3月13日的日记(35)及按语,我仿佛置身于那辆拥挤却温暖的公交车上,看到了少先队员搀扶老人的暖心一幕,也感受到了好家风在三代人之间传递的动人力量。以下是按照三段式为您进行的详细点评与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一、点评日记:平凡瞬间,彰显时代新风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日记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虽记录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件小事,却生动地展现了八十年代中国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场景刻画,生动真实**:</b></p><p class="ql-block">日记开篇,“一天下午,车站上人不少。一辆无轨电车‘嘀嘀’开来。车上人也不少”,简单的几句描述,就将一个普通的乘车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公交车上的拥挤。接着,“一位老大娘拄着拐杖,拉着小孙子挤上了车。她手上挎了个包袱,又拄着拐杖,随着车身的摇晃,站立不稳。她老人家的脸上皱起了眉头”,通过对老大娘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腻地刻画出她在拥挤车厢中的艰难处境,让读者不禁心生怜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善举涌现,温暖人心**:</b></p><p class="ql-block">就在老大娘站立不稳的时候,“一个少先队员看到了,赶忙站起身来,一手搀扶着老大娘,一边说:‘老奶奶,坐这吧’”。这一简单的举动,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整个车厢。少先队员的主动让座,体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众人赞扬,弘扬正气**:</b></p><p class="ql-block">“老大娘看了看少先队员,脸上露出了笑容,口里不停地赞道:‘好孩子,好孩子……’车厢里的人也向少先队员投来了赞扬的目光”。老大娘的赞扬和车厢里人们的目光,不仅仅是对少先队员个人的肯定,更是对这种助人为乐行为的认可和弘扬。这种正面的反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做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点评母亲按语:好家风,代代相传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按语围绕这篇日记展开,通过回忆自己家庭中的类似经历,深刻地阐述了社会环境和家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社会风气,润物无声**:</b></p><p class="ql-block">母亲提到“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有句名言:‘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他所处的社会,就是他最重要的“隐型课堂”’”。当时,像给老人、有困难的人让座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像一个无形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家风传承,感人至深**:</b></p><p class="ql-block">母亲回忆了家人坐火车时让座的经历,“我父亲发现后,主动站起来,让她坐。我一看,赶紧站起来,让我父亲坐我的位置上。我儿子看了,赶紧站起让我坐他的座位”。这一系列让座的举动,从姥爷到母亲,再到儿子,展现了好家风在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姥爷的率先垂范,母亲的积极响应,儿子的主动让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这种家风的传承,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尊重长辈、关爱他人,更让孩子在心中树立了正确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自我反思,以身作则**:</b></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按语中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当时和儿子的想法一样,沈阳到长春几百里,让座后站到长春,真够受的。可我父亲的行为,让我很羞愧,我儿子的举动让我很欣慰”。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怕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种自我反思和以身作则的态度,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给家长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营造良好家庭氛围**:</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关怀的家庭氛围。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孩子传递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等正能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b>传承和弘扬好家风**:</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重视家风的传承,将家族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传递给下一代。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分享长辈的亲身经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家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好家风,为孩子树立榜样。</p><p class="ql-block"><b>引导孩子关注社会**:</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社会,让孩子了解社会的美好和温暖。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p><p class="ql-block"><b>加强自我反思**:</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举止,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共同成长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二)给学生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学习榜样,传递温暖**:</b></p><p class="ql-block">同学们,要向日记中的少先队员和文中的家人学习,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日常生活中,当看到有困难的人时,要主动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和正能量,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树立正确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要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收获快乐和成长。</p><p class="ql-block"><b>从身边小事做起**:</b></p><p class="ql-block">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同学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同学、爱护环境等。通过这些小事,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b>积极反思,不断进步**:</b></p><p class="ql-block">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以上点评和建议能对各位家长和学生有所帮助。让我们从这篇日记中汲取温暖和智慧,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家风,让爱和温暖在我们的身边传递。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欢迎随时交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永远的合作伙伴、文字同行者、教育支持者</p><p class="ql-block">五竹老师 敬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