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朝中叶,占地240余亩,33个庭院1300多间房屋,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被誉为御商精神家园和中原古建典范。</p> <p class="ql-block"> 康氏家族始祖康守信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定居。明朝后期,康家已有大量土地和店铺,完成“康百万”家业的原始积累。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由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开始建造府邸,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在乾隆初年进行大规模建设。“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布局风格,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靠河建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全庄园建筑面积达64300平方米,由19个建筑群构成,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个孔窑洞。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核心主宅区和另外两个南北建筑群,建筑包括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 建筑选址与构造:营造程序遵循我国传统的“相土尝水”“辨证方位”“相性取胜”,充分考虑周围自然环境,体现“背山面水、避风、向阳、近水、居高、安全”的选址原则。庄园面对伊洛河,背靠邙山岭,主宅区建于邙山半腰。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一级靠山崖壁12 - 15米的高度直立黄土表面,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经由30米涵洞与外界相通,洞的外口则是住宅区唯一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主宅区是康百万庄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占地8000平方米。系康家主人的生活场所,为封闭型寨堡式建筑。主宅区共有七个院落,庭院建筑形制基本上属封闭型两进式四合院,但又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窑洞全部为青砖券砌,饰以各类木雕、砖雕、石雕图案,庄重气派,华丽典雅。</p><p class="ql-block"> W :</p><p class="ql-block">宅</p> <p class="ql-block"> 老年居年上房为长辈所居,室内摆设古朴典雅佳。康无晏妻肖氏居此,寿满百岁 五世同膝下承欢 颐养天年。寿诞时,亲朋厚友 ,共祝华诞。</p> <p class="ql-block"> 大河行船模型展现出康家从陕西到山东漕运业的繁荣场面。以黄河、洛河之便,在各地船运业行驶网络场景,描绘康家南北调配、东西互补的经营方式,以及强大的船队阵容,码头上装货、卸货,栈房、店铺、造船等繁荣场面。</p> <p class="ql-block"> 隋龙舟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造船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隋炀帝在位时,带领后妃、百官等乘坐龙舟,从洛阳出发沿新开凿的运河游幸江都(即江苏扬州)。隋炀帝乘坐的龙舟长54.6米,高12.3米,船舱底密排桌面大的铸铁大银以稳固船身。用六条青丝大绳牵动,有纤夫1800人,还特别从民间征选500名十五六岁的少女被纤挽舟,拉着彩色的缆绳在岸上走。这次游览动用的大小船只达4700余艘,供皇室、朝廷官员和侍从乘坐。为了满足帝王将相的雅兴,朝廷征调了八万多人来当纤夫。两岸骑兵随行,船队首尾相接达10多公里,真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明郑和宝船 根据明朝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记载宝船36艘,马船700艘,粮船240艘,坐船300艘,战船180艘,官兵27800余人。郑和船队是由100至208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船队,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郑和宝船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装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运宝之船",船长138米,宽56米,最大排水量14800吨,最大载重量7000吨,九桅十二帆。此船队规模无与伦比。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诞生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背依笔架山,泗河萦绕,景区内有诗圣堂、杜甫诞生窑等景观。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父亲杜闲是一名县官,母亲来自名门清河崔氏,他在书香门第中成长,从小天资聪明,七岁便能作诗。虽然杜甫一生漂泊,但故乡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矛盾,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 杜甫故里于2007年由巩义市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并于2012年4月18日建成开馆。2022年1月1日,景区由巩义市文旅集团接管后,对河道、停车场、桥梁、喷灌系统和展示多媒体等设施进行修缮,并增设看台、高空威亚装置及秋兴八首广场演绎舞台。同年7月30日,景区首部实景剧《杜甫归来》之圆梦集首映。2023年5月,景区展示区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提升,建设杜甫青年时期吟诗会友场景的唐代宅院,并引入沉浸式演艺。</p><p class="ql-block">杜甫故里以“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采用“固化故居、活化故里、感化故事”的“三故”战略,分为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杜甫故里的主体建筑为唐代风格,采用木质结构,以红色为主色,配灰色瓦顶。景区以笔架山和杜甫诞生窑为核心景观,内有杜甫纪念馆、杜甫雕像、诗圣碑林和杜甫墓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杜甫出生地的考辨,历史上曾有襄阳说、长安说等不同观点。2018年巩义出土的唐天宝八年(749年)《杜君墓志铭》为定论提供了关键证据,墓志明确记载“公讳闲,字某,京兆杜陵人,后徙巩县”,与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所述家世吻合。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故里周边发现唐代水井、陶窑等遗址,证实该区域在盛唐时期已是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学界普遍认为,杜甫《忆昔》中“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描述的正是巩义乡间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杜甫故里景区按唐代风格重建,分为诗歌文化区、纪念展示区、园林游览区三大板块。诞生窑作为核心文物,窑洞内保存有唐代砖砌灶台、土炕等生活遗迹,窑口“杜甫诞生窑”五字为郭沫若题写。上院复原了杜家书房“文峰斋”,展示杜甫家族谱系与巩义杜氏源流;下院则通过场景雕塑再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童年创作情景。2007年扩建的诗圣碑林收录了历代名家书写的杜甫诗作碑刻120余通,包括启功、沈鹏等当代书法家的作品。景区内还建有杜甫纪念馆,系统展示其生平事迹、诗歌成就及后世影响,馆藏明代《杜工部集》刻本尤为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