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4日清晨八点,我们绍廷公房的后辈们便陆续集合,踏上了前往白沙溜、下坳子的老路。山路蜿蜒,两旁草木葱茏。有人提着香烛纸钱,有人提着祭品篮子,脚步轻缓却坚定。这路我们年年走,走得熟了,仿佛脚底生根,每一步都踩在祖辈的影子里。山风拂面,林鸟低鸣,整座山林像在静候一场久别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我跟福昌叔打趣说,咱们这不叫“打祭帽”,应该叫“开窖取宝”。这些年我们都在祖坟旁边那片老土窑里翻找,虽然不是什么稀世珍品,只是一瓶太公“喝过”又帮我们“珍藏”的长乐烧。对我们这些子孙来说确是“陈年佳酿,天地酝酿”,因为那是带有祖宗灵气和庇佑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酒挖出来时,瓶身裹满泥,像刚从岁月深处打捞上来。小心翼翼擦去浮土,揭开封口,一股淡淡的酒香混着泥土味飘散开来。一瓶酒,封的是时间,酿的是血脉里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祭拜的时候没人念官位,没人提钱财。我们吴家人从不把扫墓当成攀比的场子。点香、上供、跪拜,动作朴素,心却沉得像山。烟雾袅袅升起,缠绕在石台前,也缠绕在每个人心头。那不是迷信,是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我们跪的不是牌位,是根;拜的不是鬼神,是恩情。在这片山林里,功名利禄轻如纸,唯有敬与念,重若千钧。</p> <p class="ql-block">纸钱烧起来,火光跳跃,映着一张张安静的脸。元宝、蜡烛、黄纸,一叠叠投入火中,化作灰烬随风飘散。有人低声念着祖先的名字,有人默默望着火苗出神。这火,烧的是缅怀,也是提醒——我们是谁的孩子,谁的子孙。那一缕青烟升向天空,像是把人间的思念,轻轻递到了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祭祖回来,整“房”的人聚在老屋厅堂,长桌早摆好了。菜是一道道端上来的,鱼是现杀的,汤是刚炖的,酒是太公那取回来的。大家围坐一圈,不分老少,边吃边聊。宗族的意义,就藏在这顿饭里——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声笑,就知道彼此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饭桌上最热闹的不是菜有多贵,而是谁坐在你对面。美味佳肴年年有,可相聚却是聚一次少一次。</p> <p class="ql-block">酒杯举起,敬祖先,敬来路,也敬这份年年如期而至的团圆。我们不说“永远”,只说“明年再来”。只要根不断,路不荒,绍廷公房的子孙就会一直走在这条山路上,带着酒,带着香,带着笑,也带着念。举杯同庆,共记根源——不是仪式,是活着的传承。【明年再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