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杨慧宇</p><p class="ql-block">杨慧宇: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华摄影杂志社记者</p><p class="ql-block">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记者</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作品选登载《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名录》(第一辑)</p><p class="ql-block">照片登载《大同武术史》中多张作品</p><p class="ql-block">聘任:杨慧宇同志为大同市塞外梅花拳协会名誉主席二零二零年一月八日</p><p class="ql-block">2020.9.获“华艺杯”中国百强摄影家评选活动中荣获《创意》类【百强摄影家】称号</p><p class="ql-block">2023年IFIA“金相机”摄影奖金牌摄影师奖BLAIP1606</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那块刻着红字的岩石前,双手叉腰,笑意从容。阳光穿过树叶洒在他肩头,仿佛为这一刻镀上了一层旧日的光泽。那笑容里没有张扬,却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笃定。我知道,那是属于一个重新找回热爱的人才有的神情——就像丁力,三十余年后再次执笔时,眼中闪动的光。</p> <p class="ql-block">墨痕岁月:丁力的绘画人生与艺术坚守</p>
<p class="ql-block">丁力与绘画的缘分,始于灯泡厂车间里的微光。刚参加工作时,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与玻璃灯泡的冷光并未磨灭他对艺术的向往,工余时光里,他以自学为径,在画纸上勾勒对美的初初感知——那时的画笔,是他对抗平凡日常的精神慰藉,每一笔线条里,都藏着对艺术世界的热切探寻。</p>
<p class="ql-block">1983年,命运为他的绘画之路推开了一扇新窗。丁力调任市委幼儿园担任美术老师,这份工作让他的绘画从“自我消遣”转向“专业实践”。面对孩子们纯真的目光,他既要将绘画技巧转化为童趣满满的教学内容,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重拾了艺术最本真的鲜活感——那些为孩子们设计的卡通形象、色彩明快的场景画,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启蒙,也让他的笔触愈发灵动,为后续的国画创作积累了细腻的观察力。</p>
<p class="ql-block">而这份职业转折的背后,离不开两位启蒙老师的引路。在自学阶段,王玛琳与宋铭两位老师的指导,如同为他拨开了绘画路上的迷雾,从构图的基础原理到色彩的搭配逻辑,再到对艺术审美的初步构建,两位老师的点拨让他的自学之路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他对绘画的认知从“兴趣”升华为“追求”。此后,他又抓住市文化馆组织的短期国画学习班机会,在李延生、祝樵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系统接触国画技法。为期一周的学习虽短,却为他打开了传统国画的大门,水墨晕染间的韵味、笔墨勾勒中的意境,让他深深着迷,也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根基。</p>
<p class="ql-block">凭借日益精进的技艺,丁力在七十年代中期便加入大同市美术家协会,成为一名正式的美协会员——这不仅是对他多年自学与钻研的认可,更让他得以融入专业的艺术圈层,与同好交流探讨,视野与创作思路都得到了极大拓展。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期,多次参加全市各类书画展览,作品屡获认可,先后斩获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多个奖项。更令他欣慰的是,此间有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这意味着他的画作不仅在本土获得认可,更跨越了文化界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小小载体,而这些荣誉与认可,也成为他艺术生涯中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然而,艺术之路并非始终顺遂。八十年代后期,因工作变动,丁力不得不暂时搁下手中的画笔。从每日与笔墨为伴,到将精力投入全新的工作领域,这种转变曾让他深感遗憾,但生活的责任让他选择暂时将艺术梦想封存——只是那份对绘画的热爱,从未真正从他心中消失,如同深埋土壤的种子,等待着重新发芽的时机。</p>
<p class="ql-block">这一等,便是三十余年。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全市封城,行动受限的日子里,往日忙碌的生活节奏骤然放缓,丁力重新想起了被搁置多年的画笔。当他再次拿起熟悉的毛笔,蘸取墨汁,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时,三十余年的时光仿佛瞬间被打通——曾经的技艺虽有些生疏, 但对绘画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知却愈发深厚。此时的他,不再追求奖项与认可,而是将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感、对岁月的回望、对生活的珍视,都融入笔墨之中。他的画作,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厚重,少了些许年轻时的青涩,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对人生的回望,对艺术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从灯泡厂的自学青年,到幼儿园的美术老师,再到暂别画笔的工作者,最终在疫情期间重拾热爱,丁力的绘画人生,如同他笔下的水墨长卷,有高光时刻的浓墨重彩,也有平淡岁月的浅淡勾勒。但无论境遇如何变迁,画笔始终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而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坚守,也让他的人生因墨痕而愈发丰盈,成为一段值得被铭记的艺术岁月。</p> <p class="ql-block">那棵松树是他早年参展的作品之一,苍劲的树干仿佛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经历过风霜,却依旧挺立。墨色浓淡之间,枝叶伸展如臂,像是在拥抱久违的阳光。那时他还年轻,笔下尚有争胜之心,总想用技法证明什么。如今再看这幅画,他只觉那一抹蓝点得恰到好处,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生命添了一丝灵动。</p> <p class="ql-block">“秋篱有佳色,墨竹缀其英。”他写下这行字时,窗外正飘着细雨。案前菊花盛放,红得沉稳,黑叶衬托出几分肃穆之美。竹影在宣纸上轻轻摇曳,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不争不躁,自有风骨。这一季的秋,不再只是萧瑟的代名词,而是沉淀之后的丰盈。</p> <p class="ql-block">红菊盛放,如火焰燃于素纸之上。他不再急于表现花的娇艳,反倒更在意那一片片黑叶的走势——它们如墨云般托起花朵,也托起了整个画面的气韵。笔锋一转,题字落款,印章轻盖,像是为一段静默的时光画上句点。</p> <p class="ql-block">竹影与秋风交织,菊香似可嗅。他画下这几株红菊时,特意留出几竿清竹在侧,不为构图,只为心境。竹不喧哗,菊不媚俗,二者并立,恰如他此刻的人生姿态——历经喧嚣,终归宁静。</p> <p class="ql-block">三朵菊花,姿态各异,一如人生的不同阶段:含苞者尚怀憧憬,初绽者正处风华,盛放者已见从容。他提笔题字,墨迹未干,窗外鸟鸣忽起,仿佛在回应纸上那一抹鲜活的红。</p> <p class="ql-block">三只小鸟停在崖头,一只望左,一只顾右,像是在商量去向,另一只远望。他笑着添上几朵粉菊,不为写实,只为那一瞬的生机。艺术于他,早已不是技艺的炫耀,而是生活本身的呼吸与律动。</p> <p class="ql-block">蝴蝶翩跹于黄菊之间,翅膀轻颤,似有香气浮动。他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秋日里总有这样的画面。如今执笔重现,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告诉自己:即便年过花甲,心中仍可有翩翩起舞的少年意气。</p> <p class="ql-block">金黄的花瓣边缘略带焦墨,像是被秋阳晒过的痕迹。他题下“晚秋佳色”四字,笔力沉稳。这不只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晚境的礼赞——繁华落尽,方见真色。</p> <p class="ql-block">“晚秋寒意东篱色乃佳”,他写下这句时,手边正搁着一杯凉透的茶。蝴蝶在花间舞动,仿佛在提醒他:即便寒意渐浓,生命依然可以热烈。这一笔一墨,不再为参展,不为赞誉,只为内心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葡萄一串串垂落,紫的深沉,白的透亮,像是把整个秋天的丰盈都凝在了藤上。他画葡萄,不单是画果,更是画岁月的沉淀。那一笔一划的晕染,是时间的重量,是生活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竹林深处,风过无声,唯有叶影婆娑。他喜欢画竹,不仅因它清雅,更因它坚韧。一竿竿直立的竹,像极了那些年默默坚持的自己——无人喝彩时,也在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