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毛思远 文/王建

翔龙阁书法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识思远源于网络,在那个口罩横行的时代因线下班上课困难,我开办了网络班,也正是那个时候,我正式认识了这个憨厚质朴的小伙子。 毛思远是90年代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以篆书和隶书见长,成就显著,更可贵的是他身上那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作为一名年轻书家,他能数十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入展、获奖,并在2022年全国书法年展篆书隶书篆刻组中跻身前30名,足见其功力与坚持。这份成绩背后,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虔诚热爱与执着追求。每一次投稿参展,都是一次自我淬炼,没有恒心,难以至此。而屡次入选并获奖,不仅印证了他艺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也说明他对传统的理解与创新的方向得到了时代的认可。 那时思远供职于香河文联,从事书画展览及相关的组织工作。事务杂而乱,但在那个杂乱的生活里,他能辟一方空间,静心写字刻印着实不易。 思远曾谦逊地说自己临帖“临什么不像什么”,但我以为,这恰恰是一位有独立思考的艺术家的可贵之处——临古而不泥古,在“不像”之中正可见其融会贯通的悟性与变通。他的篆隶作品,扎根于秦汉气象,笔力沉厚,结体谨严,却又在规矩中透露出个人的才情与时代的气息。历史早已告诉我们,真正能走出来的艺术家,往往是在深入传统之后,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 后来因种种原因,思远毅然辞去文联工作,专职从事书法篆刻教学工作,并入职天津易笔小新成立成人教学工作室。 三十而立,四十甚远,思远正处在人生与艺术创作的双重黄金期,激情与理性并蓄。每次收到思远实质作业或作品照片,静心品读,其篆隶之作尤见功力——线条凝练而有生机,结构稳重却含动势,笔墨间尽显他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个性诠释。更难得的是,他在经典之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简约语言,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于朴素中见真意。 如今,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我尤其想对年轻朋友们说:传统不是枷锁,而是源泉。正如思远所做的那样,唯有沉心深入传统、真诚面对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不必急于求成,但务必持之以恒;不必惧怕“不像”,但要懂得“如何不像”。希望每一位热爱书法的年轻人,都能像思远一样,既怀揣对传统的敬畏,也保持创造的勇气,最终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期待思远在未来继续深耕篆隶,不断突破,为我们带来更多力与美交融的笔墨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