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汛里的凝望

晚晴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22968</p><p class="ql-block">文 / 图:晚 晴</p><p class="ql-block">音 乐:守望平安/纯音乐</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南宁,33度烈日悬在澄澈如洗的蓝天上,云絮像被巧手揉碎的棉团,轻轻缀在天幕里。这样晴好的秋日,本该是滨江步道上最热闹的时节,可我站在27楼窗边望去,眼前的邕江却没了往日的碧透,浑黄如“黄河”的江水漫过岸线,将邕江北岸公园那片我日日搜寻的小广场彻底吞没,连广场边那排刻着“邕江记忆”的青石板,都没了丝毫踪影,只有水文站的数字在手机屏幕上格外清晰:76.35米,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4大洪水,已在眼前持续了数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今天第无数次俯身眺望。指尖划过玻璃上的温热,目光在浊浪里反复逡巡,想找到哪怕一丝水位退去的痕迹:是步道边缘露出的石缝?还是广场中央那座一个小小的花园基座?可每次望去,只有浑黄的江水在烈日下静静流淌,连浪头都带着几分滞重的意味。只见被淹没在洪水中的那几棵老异木棉树和傍边只剩枝桠绿叶的树木。此时心里被揪紧发痛的感觉愈发真切:洪水还会上涨吗?江里那些被淹的三角梅、扁桃树、芒草野花能扛住这连日浸泡吗?记忆里洪水退去后,岸边枯萎的花枝缠在江边,步道上的淤泥结着硬壳,像一道道浅浅的伤痕,心口便忍不住发涩。那些滨江绿植,是春日里缀满粉花的异木棉,是夏日里撑起浓荫的鸡蛋花树,是常青的四季桂,是常年里倔强绽放的三角梅,它们陪着邕江走过岁岁年年,如今却在浊浪里承受着考验。</p> <p class="ql-block">  翻开水文记录,过往的汛情在眼前铺展:2001年77.95米的惊涛里,36万军民在堤岸彻夜坚守;1968年76.91米的浊浪中,街坊邻里手挽手传递沙袋;1986年76.44米的汛情里,连孩童都提着水桶来帮忙。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南宁人与邕江共生的记忆。而如今,这份记忆有了更坚实的支撑:107.12公里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大堤如铜墙铁壁,31座排涝泵站日夜运转,上游水利枢纽精准调度,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早已织就一张守护城市的安全网。清晨下楼买米粉时,见市政工人穿着橙色背心沿堤巡查,他们弯腰检查排水口的动作从容,偶尔与路过的市民点头致意:“放心,闸门都关得严实,水位稳得很!”这份笃定,不是凭空而来,是一代代人用坚守筑起的底气,是城市发展中不断完善的防护体系,让南宁人面对汛情时,总能保持一份踏实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的氛围,也没被洪水冲淡。朝阳广场上,游客举着相机定格“蓝天与黄水”的独特景致,孩子们手里的气球在风里飘成彩色光点;街角的米粉店依旧飘着浓郁的骨汤香,老板笑着给顾客多加一勺酸笋:“等水退了,再去江边散步,回这我请你们吃新煮的老友粉!”路过的街坊们聊着天,话题从汛情说到国庆的花市,从家里的盆栽说到江边的异木棉,语气里没有慌乱,只有“水退了就好”的平和。这份从容,是南宁人刻在骨子里的特质:面对自然的考验,不慌不忙,却始终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把寻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邕江北岸公园边那几棵老异木棉。它们长在防洪墙内侧,树干已被洪水浸泡过半,褐色的树皮上挂着浑浊的泥渍,像饱经风霜的老者,可枝头却绽放着一朵朵粉白色的花,花瓣边缘带着浅浅的褶皱,像被精心熨烫过的丝绸。风一吹,花瓣落在洪水里,没有立刻沉没,反倒随着浪头轻轻起伏,像一艘艘小小的船,载着细碎的光。去年冬天,这几棵树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里显得有些萧瑟,我还曾担心它们熬不过寒冬,可开春后,它们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如今在洪水里,它们依旧倔强地开花,用柔弱的花瓣对抗着浑浊的洪流。每次望见它们,心里的不安就会被悄悄抚平——草木尚且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这座城又怎会被暂时的汛情难住?这绽放的异木棉,不正是南宁人骨子里的韧劲吗?不慌不忙,却在困境里始终守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夕阳为白云镀上一层金边,也给浑浊的江面洒下细碎的光。我又一次打开水文站的页面,看到“未来三天水位平稳,无上涨风险”的提示,心里总算舒了口气。楼下传25楼住房户年轻人练小提琴的音乐声,还有邻居家孩子追着小狗跑的笑声,这些细碎的声响混着浪涛拍堤的动静,成了这个特殊长假里最踏实的背景音。</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洪水总会退去。到时候,市政工人会忙着清理滨江路上的淤泥,园林师傅会给受伤的树木修剪枝叶、施肥浇水;用不了多久,异木棉会抽出新的枝叶,三角梅会再次爬满防洪墙,扁桃树又会结出小小的果子;北岸公园的小广场上,会重新响起晨练老人的太极扇声,孩子们踩着滑板车追逐的笑声,会像过去的每一次一样,回荡在邕江岸边。而我会记得,这个10月初的烈日白云下,76.35米的洪水位旁,有几棵异木棉在倔强地开花,有一座城在从容地守望。这些画面,会像水文记录里的历史数据、街坊间流传的抗洪故事一样,藏在记忆深处,提醒着我:真正的坚韧,从不是对抗风浪的轰轰烈烈,而是在困境里,依旧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守着对未来的希望。就像邕江的水,会褪去浑浊,回归碧透;就像岸边的花,会熬过考验,重新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