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山亲缘行</p><p class="ql-block">昔年干校誉滇西,李桂驻村志不移。</p><p class="ql-block">琴香执手结亲谊,姨爹姨妈唤声慈。</p><p class="ql-block">俊祥从戎昆池畔,引线亲缘更不移。</p><p class="ql-block">半纪流光催鬓改,故园秋至聚佳期。</p><p class="ql-block">兰馆晨光迎远客,淑辉羹饭暖心扉。</p><p class="ql-block">马米初访寻陈迹,永村槐下话当时。</p><p class="ql-block">东莲大院书香在,六合同春映古楣。</p><p class="ql-block">非亲恰似骨肉连,岁月为证此情痴。</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供搞,制作,马绍春川</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4日的巍山晨光里,古兰印象宾馆的庭院飘着淡淡的饭菜香。忽淑辉正细心摆盘,这份为亲友备好的早餐里,藏着马家迎接亲人的热忱。庭院中,马绍云、马绍川,马绍义兄弟,堂哥杨俊祥,与李霞姐、李旭初、李旭东紧紧握手,带着晚辈们围坐一旁,半个世纪前的亲缘故事,便在这重逢的暖意里缓缓铺展。</p> 故事始于1970年的永平大队。那年,李进芝与桂明珠作为云南省政府授予的全国优秀青年五七干校代表,进驻这里担任领导。彼时的乡村条件艰苦,时任大队妇女主任的杨琴香成了两位干部最坚实的后盾——帮着调解邻里纠纷,带着村民落实生产任务,夜里还常把热好的饭菜送到他们简陋的住处。朝夕相处中,这份超越工作的情谊愈发浓厚,杨琴香索性唤李进芝为"姨爹"、桂明珠为"姨妈",原本的工作伙伴成了没有血缘的亲人。<br> <p class="ql-block"> 1971年,杨琴香的小侄杨俊祥在昆明当兵,她特意托付两位"亲戚"多加照拂。军营与乡村的牵挂,让这份亲缘又多了层羁绊。那些年,永平大队的田埂上,印着他们并肩劳作的脚印;晒谷场的油灯下,留存着他们商量工作的身影。李进芝与桂明珠用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杨琴香则以热忱温暖了远方来的亲人,这段岁月虽清贫,却因真诚而熠熠生辉。</p> 重逢的脚步循着记忆前行。第一站是马米厂,这里的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重建仍保留着古朴模样。站在清真寺的庭院里,长辈们说起当年李进芝、桂明珠常来这里与村民共商事宜,宗教与民俗的和谐共处,早已刻进村庄的记忆。<br> 第二站永平大队是此行的核心。昔日的土坯房已换成新民居,唯有村口的老槐树还在。马绍义指着树下的石墩说:"小时候常看见姨爹姨妈和我母亲在这里开会,我还蹭过他们给的硬糖。"李旭初俯身抚摸着树干,父辈口中的岁月突然变得真切——那些关于奋斗与温情的细节,原来都藏在这方土地的肌理里。<br> 最后一站是东莲花村的马家大院。这座"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的精美建筑,曾是巍山二中的校址。作为1943年创办的老校,这里曾培育出无数人才。马丽芬边走边介绍:"母亲常说,姨爹姨妈总鼓励村里孩子读书,说这里的学堂能出栋梁。"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面,光影流转间,仿佛能看见当年学子苦读的身影,也读懂了先辈对教育的重视。<br> 暮色四合时,忽淑辉备好的晚餐已上桌。餐桌上的巍山风味,是重逢最温暖的注脚。举杯时,李霞姐望着满桌亲人感慨:"父辈的情谊跨越半世纪,今天我们带着孩子来,就是要把这份真诚与善良传下去。"<br> 夜色中的巍山古城静谧安详,马家大院的飞檐与马米厂的月光遥相呼应。这场跨越半世纪的重逢,不仅是亲缘的延续,更是对一段淳朴岁月的回望。那些散落在永平大队田埂、东莲花村学堂里的点滴往事,终将成为后辈心中最珍贵的传承。 <p class="ql-block">老照片里的巍山亲缘:一段跨越半世纪的温暖印记</p><p class="ql-block"> 这张黑白合影,是时光的琥珀,凝结着1970年代云南巍山永平大队的一段温情往事。画面里,杨琴香与李进芝、桂明珠并肩而立,身后是淳朴的乡村背景,眼前是跨越身份的真挚情谊。</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永平大队,泥土气息与奋斗热忱交织。作为云南省政府授予的全国优秀青年五七干校代表,李进芝、桂明珠进驻这里担任领导,而杨琴香是大队妇女主任。他们不是亲人,却因扎根乡土的同一份执着,成了彼此最信任的“姨爹”“姨妈”与“亲人”。照片里的他们,衣着朴素却精神饱满,脸上的笑意,是对乡村事业的热忱,更是对这份特殊亲缘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2025年的重逢让这段记忆重焕光彩。当李霞姐、李旭初们踏上巍山的土地,当马绍云兄弟与杨俊祥细数往昔,这张老照片里的故事,便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精神纽带。它见证的不仅是一段工作岁月,更是人与人之间因真诚与担当滋生的温暖羁绊,在巍山的山山水水间,久久回响。</p> <p class="ql-block">致霞姐、旭初与旭东:盼岁岁常聚,让亲缘暖透时光</p><p class="ql-block">霞姐、旭初、旭东:</p><p class="ql-block"> 今早巍山的晨光刚漫进庭院,看着淑辉在桌边细心摆着早餐,闻着饭菜香里裹着的热乎气,再想起方才咱们几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晚辈们围在旁边叽叽喳喳问过往的模样,我这心里头,满是说不出的暖。</p><p class="ql-block"> 送你们走的时候,看着车影渐渐远了,我站在门口愣了会儿神,总觉得昨天庭院里的笑声还在耳边绕。回想起来,从1970年在永平大队,我母亲杨琴香和你们的父母进芝姨爹、明珠姨妈结下那份不是血缘却胜似血缘的情分起,咱们两家人的缘分,就像院子里那棵老桂花树,一年年扎根,一年年发新芽。那时候条件苦,我母亲常把热饭菜送到姨爹姨妈住处,他们也总想着帮衬家里,这份情,早刻在咱们几辈人的心里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日子越过越顺了,可我总念着,亲人之间最要紧的就是“常来常往”。这次你们带着家乡的特产来,陪我们唠唠家常,听我们讲当年大队里的事儿,家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连晚辈们都多了好多共同话题。往后啊,我盼着咱们别被距离隔着,你们要是有空,就多回巍山来,院里的桂花下次开的时候,我提前给你们留着,咱们再围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聊聊各自的生活;要是我们这边有空,也会去你们那儿走走,看看你们那边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亲情这东西,就像回族三道茶,越品越香,越走越亲。我总跟家里的晚辈说,咱们两家人的这份缘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宝贝,得咱们接着好好护着,好好续着。不管过多少年,不管走多远,咱们都是一家人,这份情,可不能断。</p><p class="ql-block">盼着下次见面的日子早点来,到时候咱们再好好聚聚,接着唠那些没说完的话,接着享这份暖暖的亲情。</p><p class="ql-block">马绍云,马绍川,忽淑辉,马绍义,马丽芬</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