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宁哥笔下人物风采录之十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乒乓为伴,护苗为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旬长者利汉凌用热爱书写人生答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吕道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响应号召的“知青”到三尺讲台的教书匠,从机关实干者到金融管理者,再到关工委“爱心使者”,七旬长者利汉凌的人生轨迹,镌刻着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印记与赤诚坚守,奏响了一曲与时代同行、与热爱相伴的岁月长歌。</p> <p class="ql-block">能够认识利汉凌先生,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快乐。2025年6月,在东莞市老干部大学“追寻红色足迹,探索科技创新”松山湖科学城主题活动中,笔者与利汉凌初遇;三个月后,在广东省老干部报告会东莞分会场的交流中,二人再度相逢深谈。两次交集间,这位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的长者,以丰富阅历、饱满热情与动人魅力,在笔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本想国庆前夕采访他,不巧他赴云南普洱参加2025年“李宁·红双喜杯”中国乒协会员联赛,直到10月4日我们才相约见面,他拎着装满两袋子的奖杯和证书,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聆听这位长者讲述他所走过的历程。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缩影,更藏着对生活、责任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能为读者带来温暖与启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踏浪而行:时代洪流中的青春答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利汉凌的青春始终与时代同频。1964年,他从东莞县莞城镇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当地名校东莞中学;1968年,作为“老三届”毕业生结束初中学业。尽管学业未能顺遂延续,但东莞中学四年时光,为他打下扎实文化基础,更培养出勤勉坚毅的品格,成为应对人生风雨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17岁的利汉凌主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1969年初告别父母,到东莞附城同沙甘屋村插队当知青,开启农耕生活。对城镇长大的他而言,清晨下地插秧割稻、夏日骄阳晒透衣衫、冬日寒风冻红双手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他从未抱怨,跟着村民勤恳劳作,因虚心好学、农活上手快获好评。一年后,他以知青代表身份被抽调到大队“三结合”小组,1971年初又被推荐至东莞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在甘屋村的两年多里,他既磨砺了筋骨,更读懂土地厚重与农民淳朴,这份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他此后始终保持务实作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1年底,利汉凌因文化基础扎实,被选调至同沙学校任民办老师。他站在讲台倾囊相授,对渴望学习的孩子既当老师又当“家长”,不仅教读书写字,更引导他们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信念。1973年初,出色的乒乓球技艺为他带来转折——被惠阳地区体委借调,任地区乒乓球队教练兼运动员。作为教练,他制定科学训练计划;作为运动员,与队员一同挥汗赛场。在他带领下,学生1973年获广东省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子甲组单打冠军及多个前六名,1974年省运会斩获少年单打、成年女团第二名等佳绩。近三年的乒乓事业与学业,既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培养出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永不言弃”竞技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借调结束后,利汉凌回到东莞,被分配至莞城镇中心小学任公办教师。重回母校的他倍感亲切,将体委工作积累的管理经验融入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既关注成绩,也鼓励参与文体活动。五年间,他以耐心爱心陪伴学生成长,成为孩子们心中“亦师亦友”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跨界成长:多元岗位里的责任担当</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0年初,利汉凌调任东莞市教育局,从一线教学转向行政管理。八年里,他先后在人事股、教育股等多部门任职,因好学肯干、认真负责,被委任局办印刷厂及外资华嘉毛织厂厂长。1984年,他被推荐至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攻读“党政干部管理专修科”,1987年顺利毕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年,利汉凌调至东莞市委信访办,一年后任副科长。信访工作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责任重大。他每天接待来访、办理来信,与同事下乡调研,坚守“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耐心倾听诉求并及时处理。五年间,他练就出色的沟通协调与应急处理能力,更培养出心系群众的情怀,获领导与群众好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3年,东莞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建设银行东莞分行急需管理人才,利汉凌凭借综合能力调任该行,踏入全新金融领域。面对陌生业务,他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学习:白天跟着老员工钻研柜台业务、信贷管理;晚上挑灯研读金融政策与专业知识,1994年还被推荐至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等科目。很快,他从金融“小白”成长为管理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建设银行工作的八年里,利汉凌先后任办事处主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职。任办事处主任时,他抓团队建设、提服务质量,推动业务量与客户满意度双升;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时,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凭借出色表现,他获评市分行优秀党员、省行文明行员等,还被推荐出席东莞市党代表会议。2001年,他按规定办理内退,结束30多年职业生涯。回顾跨越知青、教育、体育、信访、金融五大领域的经历,他坦言:“每一个岗位都是学习,每一次跨界都是成长,扛住‘责任’就没有做不好的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余热生辉:银发岁月中的温暖传递</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内退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2001年底,利汉凌应市老干局邀请,到东莞市关工委任办公室副主任及委员,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开启二十余年“银发奉献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关工委工作中,他秉持“关爱青少年成长”理念,跟随团队深入东莞各镇街学校、社区,用自身经历与真实案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他曾走进大岭山、石排镇,与戒毒青年谈心,帮他们树立戒毒信心,引导其改邪归正、感恩社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乒乓球是利汉凌晚年生活的重要“伙伴”。从年轻时任教练运动员,到退休后坚持打球,他还被市老干部大学、莞城少年宫聘为乒乓球教师,因教学认真获单位与家长好评,两度获评优秀老师。如今70多岁的他,仍活跃在省市乃至全国老年人乒乓球赛场,2024年斩获同龄组单打与团体共5个第一名。球场上,他身姿矫健、眼神专注,丝毫不见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打乒乓球能锻炼身体、年轻心态。”利汉凌说,退休后他还报读老年大学唱歌班,既保持健康体魄,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带动下,不少老年朋友加入打球队伍,共享运动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利汉凌仍精神饱满地活跃在关工委关爱活动中,坚守对乒乓球的热爱。他的人生没有惊天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书写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以点滴付出传递温暖。从知青到“爱心使者”,他用一生诠释“奋斗”与“奉献”的意义——无论年龄与岗位,心怀热爱、肩负责任,就能在人生每一段旅程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过《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2016年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广东东莞。</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