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文化

王复基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客家大院美食城,仿佛一脚踏进了旧时光。木檐翘角,雕花窗棂,青石板路蜿蜒其间,连空气里都飘着一丝淡淡的烟火香。我站在门前,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不是为了拍照打卡,而是真心被这份沉静的韵味打动。这里不张扬,却自有底气,像极了客家人温厚又坚韧的性格。听说,真正的客家味道,就藏在这院落深处。</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亚森大酒店宴会中心灯火通明,玻璃幕墙映着城市的夜色,现代得有些陌生。可就在这高楼之下,一块“明星客家”的招牌静静亮着,像是一句低语:再快的节奏,也别忘了回家吃饭。我忽然觉得,客家菜的魂,从不拘于土灶瓦屋。它能在老院里慢炖三小时的酿豆腐,也能在星级酒店的宴席上,端出一盘金黄酥香的煎珍珠丸子。变的是地方,不变的是那份对“家味”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刚出锅的那道芝麻脆皮球,圆盘托着,像一轮刚出炉的月亮,表面撒满芝麻,焦香扑鼻。我夹了一块,外皮酥得轻响,内里却嫩得几乎要化开。这道菜没有名字写在菜单上,老板只笑着说:“这是我们小时候过年才有的。”原来,许多客家美食,本就不靠名字传世,而是靠记忆一口口延续。一盘菜上桌,长辈动筷,孩子眼巴巴望着,那种仪式感,比味道更久远。</p> <p class="ql-block">龙岩市民广场的夜晚热闹非凡,可我满脑子还是那口酥香。走着走着,竟在街角遇见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头写着“阿婆手作酿苦瓜”。没多想,坐下点了一份。苦瓜酿着肉,蒸得软糯,汤汁清亮,一口下去,苦后回甘,像极了生活的滋味。邻桌几位老人用客家话闲聊,笑声朗朗。我听不懂,却觉得亲切。或许,真正的文化,不在于你是否说得出它的名字,而在于你是否尝得出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城市依旧亮着。我站在广场边,望着远处灯火勾勒出的建筑轮廓,忽然明白:客家美食从不只是舌尖的享受。它是迁徙路上的坚持,是异乡人对故土的回望,是一代代人用锅铲写下的家书。无论是大院里的宴席,还是街角的小摊,只要那一口熟悉的味道还在,家,就不曾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