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展出不仅是有展板图片,还有两个二维码,一个是北京日报家风征文的获奖文章《从延安精神走来的红色家风——访天津老红军后代姜建军》作者王春红。再一个就是音频播放。形式非常简洁活跃。相关部门的组织者下大功夫了!</p> <h3>10月4日起,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将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由首都图书馆联合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北京日报社共同打造的“薪火相传 红色家风展”正式开展。这里没有空洞说教,只有家书里的滚烫初心、老物件中的岁月沉淀,带你读懂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精神密码。</h3></br> <h3><strong>时间</strong></h3></br><h3>2025年10月4日-11月10日(周一闭馆)</h3></br><h3>10:00-20:00</h3></br><h3><strong>地点</strong></h3></br><h3>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h3></br> <h3><strong>立心铸魂:以信念为家之根脉</strong></h3></br> <h3>红色家风的“根”与“魂”,是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奋斗的理想信念,他们将这份坚定融入家庭,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h3></br> <h3>23岁的冯庭楷在战火中留下数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他摒弃迷信,在信中告诉家人贫困并非命运,要“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面对生死,他坦然写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需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只因心中秉持着“为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的信念。这份热血铸就的信仰,不仅是他血洒疆场的勇气来源,更成为家族后代铭记的精神遗产——侄子冯双平以家书为媒,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为被压迫者奋斗”的初心在新时代继续传递。</h3></br> <h3>冯庭楷家书</h3></br><h3>15岁投身革命的姜云清,历经长征、抗日战争的洗礼,满身伤痕却始终牢记“跟着党走,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他在家书中叮嘱侄子“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公私分明;担心子女浪费公家电,特意安装分电表让子女自缴电费;病危住院时,拒绝子女装修提议,称“房子是公家的,想改善就得自己奋斗”。其子姜建军受此熏陶,扎根基层连队,以三等功勋章践行“干部子弟路靠自己走”的家训,更整理父亲日记与家书,出版《一个红军后代的情感路》,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文字中传承。</h3></br> <h3>姜云清</h3></br> <h3>姜建军与父母的合影</h3></br> <h3><strong>向光而行:以赤诚赴时代之约</strong></h3></br> <h3>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批志士被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感召,毅然转向光明,将这份赤诚融入血脉,凝聚成忠诚报国的家风,指引后人投身民族复兴。</h3></br> <h3>川军少将赵渭滨在滕县保卫战壮烈牺牲,留下的一封家书竟成遗书。他在信中盛赞红军“善战不扰民”,直言自己是党的“同路人”,更期盼儿子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当优良技师,为民族复兴出力。这份遗愿为子女指引了前行的方向:长子赵世诚拒绝随航空研究院迁台,投身北航建校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次子赵世愚、女儿赵世昭也扎根航空国防领域,以毕生实干告慰父亲——“您期盼的中华崛起,正逐步变为现实”。</h3></br> <h3>赵渭滨</h3></br> <h3>赵世诚</h3></br> <h3>赵渭滨家书</h3></br><h3>【滑动查看家书原文】</h3></br> <h3>赵渭滨家书收录于《重读抗战家书》</h3></br><h3>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编</h3></br><h3>中华书局</h3></br><h3>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城图.获奖图书专题区</h3></br><h3>索书号:I266.5 /114</h3></br><h3>“隐形将军”韩练成曾隐身国民党核心为中共传递情报,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特殊贡献。1960年他头部战伤复发,手抖、站立不稳,以习字锻炼体能,用旧报纸反复临摹《兰亭集序》,不舍得浪费一张纸,墨痕中藏着自强不息的坚韧。临终前他坦言“党的任务我都完成了”,子孙后代将其墨迹悬于办公室,以“立党为公”的箴言自勉,让这份“不恋功名、心系人民”的赤诚跨越三代。</h3></br> <h3>1955年韩练成被授以中将军衔</h3></br> <h3>陈毅、韩练成在黄河边</h3></br> <h3>1984年刘宗宽给韩练成儿子韩兢的信</h3></br> <h3><strong>润物无声:以践行传家风之薪火</strong></h3></br> <h3>和平年代,红色家风不再是硝烟中的誓言,而是日常的点滴坚守。革命后代在平凡岗位上,将父辈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家风代代赓续。</h3></br> <h3>“延安娃”金星的父亲金茂岳,曾在延安中央医院的土窑洞里创造剖腹产奇迹,获毛主席题词“努力救人事业”;金星也成为一名医生,勤勤恳恳为病人服务,退休后创办“糖尿病教育中心”普及糖尿病知识。她更花费8年寻访中央医院故人,撰写《亲历延安岁月》,并加入北京延安儿女故事团宣讲红色历史。父女二人用“救死扶伤”的行动,诠释着“共产主义事业和医务工作都是救人的革命事业”,让医者仁心的家风在守护生命中传承。</h3></br> <h3>1942年3月28日金茂岳在中央组织部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不公开的正式党员</h3></br> <h3>中央医院何穆、金茂岳大夫为难产妇女做手术</h3></br> <h3>中央医院婴儿室</h3></br> <h3>《亲历延安岁月》</h3></br><h3>金星 著</h3></br><h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h3></br><h3>馆藏地:首图.中文库本书库(4)</h3></br><h3>索书号:I251/868</h3></br><h3>宋大敏的家庭是劳动者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缩影:宋父13岁当工厂学徒,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干部,遵周总理指示迁厂时累瘦十余斤,践行“党叫我干啥就干好”,绝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宋母幼年失学却终身向学,她纳鞋底的针线、补袜子的木板记录了“日子再难也要往前奔”的韧性。2019年,宋大敏牵头举办《宋家老物件展》,让父亲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母亲的针线笸箩成为“爱党爱国、实干兴家”的活教材,让家风在回忆与坚守中扎根。</h3></br> <h3>宋家合影(前排右一宋大敏)</h3></br><h3>赵建国的父母虽不识字,却以言行立下“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家风:父亲面对部队赠予的红松木车厢板,坚持“公材不私用”,将其改造成工人休息长椅;母亲则主动教南方部队生火炉,无偿照看邻居孩子。在这样的家风滋养下,赵建国姐姐在唐山大地震中照料伤员立三等功,赵建国下乡时为村民义务理发,进入部队后关怀孤儿士兵,让“清白做人、默默奉献”的家风在行动中延续。</h3></br> <h3>赵建国全家福,1984年1月摄于北京平谷</h3></br> <h3><strong>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从家书里的信仰到生活中的坚守,红色家风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10月4日起,北京城市图书馆文化交流区,让红色家风的薪火,在你我心中点亮。</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4yThArjLqWoKWIqPv2Sl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