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太平天国时期历史文献

充满阳刚

<p class="ql-block">  偶尔收集到一份东西,借助工具试行探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太平天国时期的“易知由单”,属于清代赋税文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以下从文献性质、内容解析、历史背景及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文献性质:太平天国的“易知由单”</p><p class="ql-block">“易知由单”是中国古代官府向百姓发放的纳税通知单,始于唐代,明清沿用。其功能是明确告知纳税人应缴赋税的种类、数额、期限及征收依据,便于百姓知晓和缴纳。此件明确标注“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即1861年,太平天国纪年,对应清咸丰十一年),是太平天国政权在苏福省(今江苏苏州一带)颁发的田赋征收文书,属于太平天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原始记录。</p><p class="ql-block">二、核心内容解析</p><p class="ql-block">1.基本信息与机构</p><p class="ql-block">• 纪年:“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1861年),说明文书颁发于太平天国后期(1851–1864年),此时太平天国已在江南地区建立稳固统治,苏福省是其重要根据地(1860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后设苏福省,辖苏南部分州县)。</p><p class="ql-block">• 颁发机构:“苏福省镇洋县前军左成贰军军帅张”,表明征收主体是太平天国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军帅”是太平天国基层官职(采用“军、师、旅、卒、两、伍”的军政)合一编制,军帅为县级以下行政长官),“镇洋县”即今江苏太仓市,属苏福省管辖。</p><p class="ql-block">• 文书名称:“易知由单”,顶部“单由知易”为文书标题(竖排倒读),意为“由单易懂”,体现其“告知百姓、便于缴纳”的功能。</p><p class="ql-block">2.赋税征收内容</p><p class="ql-block">• 征收对象:“今将该花户承种田亩”,“花户”即普通农户,明确征收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税种与数额:</p><p class="ql-block">• “应徵熟田漕米叁斗”:“熟田”指已耕种的成熟土地,“漕米”是太平天国征收的田赋(沿用清代“漕粮”名称,即征收粮食而非货币),此处规定熟田每亩需缴纳漕米3斗(清代1斗约合15公斤,3斗即45公斤,具体需结合当时度量衡考证)。</p><p class="ql-block">• “应徵自租田米”:“自租田”可能指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需单独缴纳租米(或为地主与佃农分摊的赋税,体现太平天国对土地关系的调整)。</p><p class="ql-block">• 征收依据:“计开 第弍(二)号 全田 则田”,“则田”即“则例”,指按土地等级(如肥瘠、熟荒)制定的不同税率,此处“全田”可能指全额征收的土地类型。</p><p class="ql-block">• 期限与责任:“抗延致干摘提究办须至由单者”,威胁若拖延缴纳将“摘提究办”(拘捕查办),体现强制征收性质;“发给旅卒司马分登耗搁必究”,说明由基层军事官员(旅卒、司马)负责发放和催缴,若延误需追责,反映太平天国“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p><p class="ql-block">三、历史背景与反映的问题</p><p class="ql-block">1.太平天国的赋税制度</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早期推行《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平均主义理想,但因战乱和实际操作困难,后期在江南地区改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1854年起),即沿用清代田赋制度,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仅调整征收方式和税率。此“易知由单”正是“照旧交粮纳税”的具体体现:按田亩征收漕米,保留“熟田”“自租田”等传统分类,说明太平天国后期在财政上依赖传统农业税,未能完全实现土地改革理想。</p><p class="ql-block">• 征收单位“军帅”直接参与赋税,反映太平天国“寓兵于农”“军政合一”的体制,基层行政与军事组织高度结合。</p><p class="ql-block">2.苏福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1860年李秀成率军攻克苏州后,以苏州为中心建立苏福省,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经济支柱(江南地区富庶,漕粮是重要财源)。此文书颁发于1861年,正值太平天国与清军在苏南激烈争夺时期,赋税征收是支持军事行动的关键,故文书中强调“抗延必究”,体现战争背景下的财政压力。</p><p class="ql-block">3.与清代赋税制度的继承与差异</p><p class="ql-block">• 继承:沿用“漕米”“熟田”“花户”等清代赋税术语,税率(如每亩3斗)需对比清代镇洋县漕粮标准(清代苏南漕粮每亩约1–3斗,太平天国税率或与清代相近,甚至可能因战争需要略有提高)。</p><p class="ql-block">• 差异:以“太平天国”纪年,废除清代年号;征收主体为太平天国军事官员(军帅、旅卒司马),而非清代州县文官,体现政权性质的变化;文书格式简化(如顶部“单由知易”的直白表述),可能更注重实用性而非清代文书的繁琐礼仪。</p><p class="ql-block">四、历史价值与局限</p><p class="ql-block">1.价值</p><p class="ql-block">• 原始史料价值:作为太平天国时期赋税文书的实物遗存,直接反映了其地方治理、财政运作和基层行政细节,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太平天国官方文献多毁于战火,此类基层文书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研究太平天国制度:证明“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在苏福省的具体实施,说明太平天国后期对传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妥协与调整,纠正了“太平天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片面认知。</p><p class="ql-block">• 区域史研究:为研究苏南地区(苏福省)在太平天国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实证,可与清代方志、士绅笔记等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2.局限</p><p class="ql-block">• 单一文书的局限性:仅为一份田赋通知单,无法完整反映太平天国赋税制度的全貌(如是否有其他税种、税率是否统一、实际征收中的变通等),需结合更多“易知由单”及相关文献综合分析。</p><p class="ql-block">• 战争环境的特殊性:1861年苏南已处于太平天国与清军拉锯战中,赋税征收可能因战乱出现临时调整(如加征、催缴严苛),未必代表太平天国常态下的赋税政策。</p><p class="ql-block">五、总结</p><p class="ql-block">这份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年)的“易知由单”,是太平天国后期在苏福省推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直接物证。它表明:</p><p class="ql-block">1. 太平天国在财政上依赖传统农业税,未能实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而是继承并调整了清代赋税制度;</p><p class="ql-block">2. 基层治理采用“军政合一”模式,军事官员直接参与赋税征收,体现战争背景下的政权运作特点;</p><p class="ql-block">3. 苏福省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经济核心,其赋税征收对支撑军事行动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该文书为研究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财政制度、地方行政及苏南区域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太平天国统治由理想主义向现实妥协的典型反映。</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晰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