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与苏州河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地理上的紧密相依,更在于历史、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层面的深度交融,堪称“百年校园与母亲河”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地理关系:河湾环抱,形如“半岛”</p><p class="ql-block">苏州河在流经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时,形成一个近180度的“几”字形大弯,将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三面环抱,构成一块三角形河湾地带。校园与河道之间最短距离仅数米,形成了“人在校中,校在河边”的独特格局。</p><p class="ql-block">历史关系:因河而生,因河而兴</p><p class="ql-block">- 航运要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苏州河是上海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圣约翰大学(华政前身)选址于此,正是看中了其交通便利与地理优势。</p><p class="ql-block">- 校园桥梁:1934年,校园内建成华政桥(原名“学堂桥”),连接被苏州河分隔的河东、河西两片区域,成为校园交通与景观的核心节点。</p><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苏州河不仅是校园的“天然围墙”,更是百年教育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圣约翰大学至华东政法大学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空间关系:从“临河不见河”到“还河于民”</p><p class="ql-block">过去,校园沿河设有围墙与围栏,市民“临河不见河”,滨河空间封闭、狭窄,景观资源难以共享。</p><p class="ql-block">2021年起,随着“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推进:</p><p class="ql-block">- 拆除围栏:华政段900余米沿河围栏全部拆除,校园滨河空间首次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 步道贯通:新建滨河步道最宽处达98米,整体面积约2.1万平方米,增幅达88.6%,成为市民休闲、健身、观景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景观融合:步道设计采用灰色弹格石铺装,与校园历史建筑的清水砖墙、飞檐翘角风格相协调,体现“景观与建筑气质相配”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文化关系:从“校园私有”到“城市共享”</p><p class="ql-block">- 建筑开放:27栋“国保级”历史建筑首次无遮挡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如韬奋楼、六三楼、小白楼等,成为“可阅读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文化节点:打造“思孟园”“格致园”“獬豸园”“法剧场”等十个景观节点,将校园文化与苏州河故事串联成线,形成“法韵滨水带”。</p><p class="ql-block">- 城市文明示范:华政提出“让大学文明引领城市文明”,通过开放校园、讲述建筑故事,实现从“象牙塔”到“城市客厅”的转变。</p><p class="ql-block">生态关系:从“臭水沟”到“生态河”</p><p class="ql-block">- 环境共治:苏州河曾是工业废水排放重地,20世纪80年代起启动综合治理,关停工厂、修复生态,水质显著改善。</p><p class="ql-block">- 生态共享:如今,华政段滨河空间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感受历史的“生态课堂”。</p><p class="ql-block">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与苏州河的关系,已从“地理相邻”升维为“空间共生、文化共融、生态共享”的城市更新典范。</p><p class="ql-block">这段900米的滨河岸线,不仅是百年校园的历史橱窗,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p><p class="ql-block">“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大学之美、建筑之美、河流之美,真正成为人人可感、可触、可阅读的城市记忆。</p> <p class="ql-block">为华东政法为公众开放校园点赞👍</p> <p class="ql-block">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前身是圣约翰大学,始建于1879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之一。1952年,圣约翰大学与其他高校合并后,在原址上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p><p class="ql-block">- 1879年:圣约翰书院在此创办,后发展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选择交谊楼作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撤销,原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p><p class="ql-block">- 2007年: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成为其历史主校区。</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长宁校区完整保留了圣约翰大学时期的空间格局,拥有多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历史建筑,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韬奋楼(原名怀施堂) 20世纪初 中西合璧风格,现为校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p><p class="ql-block">六三楼(原名斐蔚堂) 1939年 为纪念反帝爱国学生运动而建,采用坡屋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中西合璧风格。 </p><p class="ql-block">小白楼 20世纪20年代 原为外籍教员宿舍,外立面为白色,窗边装饰精美,搭配八角窗与青瓦屋顶,极具历史韵味。 </p><p class="ql-block">23–36号楼 多为20世纪初 原圣约翰大学教员宿舍区,风格多样,修缮工程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则,体现历史原貌。 </p><p class="ql-block">- 校园开放:社会公众可通过苏州河滨河步道或万航渡路1575号校门进入校园,开放时间为7:00–21:00。</p><p class="ql-block">- 主题参观:可通过“华东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预约主题线路参观。</p><p class="ql-block">- 校史馆:展示学校从圣约翰大学到华政的完整发展历程,设有建筑模型、幻影成像、360°全景地图等多媒体展项。</p><p class="ql-block">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不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其百年建筑群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厚的教育、政治与文化内涵,是了解上海城市历史与法治教育发展的宝贵窗口。</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选择交谊楼作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在二楼的地板上打地铺休息。</p> <p class="ql-block">无愧于“建筑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校友之情</p> <p class="ql-block">人在校中,校在河边~九百米的滨河岸线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华政桥</p> <p class="ql-block">逛了半天出得校园,大富贵点心店就在隔壁,一客煎饺一碗小馄饨,完美结束华政之行。</p> <p class="ql-block">河流、学府与母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从苏州河畔到天赐庄的时光回响</p><p class="ql-block">读完钱教授《行走上海~苏州河》一文中关于华东政法长宁校区的篇章,心绪久久难平。她笔下那座与苏州河“空间共生、文化共融”的百年学府,不仅让我看见了城市更新的典范,更如一石入水,在我心中漾开了另一片涟漪——那是关于我的母亲杜念沪,以及她曾求学的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绵长记忆。</p><p class="ql-block">钱教授写道,圣约翰大学当年择河而建,是看中了航运之便与地理之优。而在那一时期,同样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创办的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也于1902年落子于苏州古城的天赐庄。它们如同散落在江南水网上的明珠,共同见证了两座城市近代教育的启蒙。如今,华政园将那900米滨河岸线无私地还给城市,让大学之美成为“人人可感、可触、可阅读的城市记忆”;这让我不禁想起,母亲也曾带我走进她的青春记忆,就在如今的苏州大学校园里,指认那座她曾居住过的崇远楼。</p><p class="ql-block">我们曾在楼前小坐,她平静的叙述为我拼凑出这所学府的往昔:为纪念创办人海淑德女士而命名的“景海”,如何在红楼、礼堂、彤云楼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里,培养出兼具传统修养与现代学识的新女性。那一刻,历史的记载与个人的口述史完美重叠——旧址碑文上的文字,瞬间被赋予了母亲年轻时的身影与温度。</p><p class="ql-block">钱教授的文章,激起了我心中两层深刻的共鸣。其一,是两座学府与城市水系共同的“相邻”到“共生”关系;其二,则是如我与钱教授这般,作为后代对母校的追寻与守护。她通过文字行走于苏州河畔,而我则牵着母亲的手,漫步于天赐庄的红楼翠影间。我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不至于被飞速的时代所湮没。</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也想在此发出轻声的询问:各位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友后代们,您们的母亲中,是否也曾有在苏州景海女师求学的岁月?或许,我们正共享着一段由苏州天赐庄、南京金女大串联起的、更为深厚的历史与情感纽带。~武燕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