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遗文化——踩高跷</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绿树掩映,远处的屋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站在路中央,脚踩高跷,手持一把油纸伞,伞面微微倾斜,像是刚从一场旧梦里走出来。他神情从容,目光温和地扫过人群,而四周早已围满了观众——有踮着脚张望的孩子,也有举着手机拍照的成人。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这不只是表演,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踩高跷,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已久,是节庆时不可或缺的声音与身影。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像从土楼深处传来的鼓点,敲在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踩高跷与小朋友握手🤝</p>
<p class="ql-block">他缓缓弯下腰,朝一个站在前排的小男孩伸出手。孩子先是怯怯地缩了缩,随即被妈妈轻轻推了一下,终于伸出小手,与那只布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手握在一起。周围响起一阵轻笑和掌声,有人低声说:“这孩子以后也会记得今天。”那一刻,高跷不再只是技艺,而成了连接的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陌生与亲近。表演者站直身子继续前行时,那把油纸伞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只慢飞的蝶。观众们跟随着他的步伐移动,笑声和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整条小巷都活了起来。这种互动没有剧本,却最真实地诠释了非遗的生命力: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人们伸手可触的日常中。</p> <p class="ql-block">踩高跷表演</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几位演员并肩而立,有的踩着高跷,步履稳健如平地行走;有的手持彩扇,随鼓点轻摇慢舞。背景是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红灯笼高挂檐下,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映得人脸也染上喜气。台下坐满了人,孩子们骑在大人肩头,眼睛亮得像星子。一束红玫瑰静静放在舞台边缘,旁边写着祝福语,不知是谁留下的心意。这场表演不属于某个特定节日,却因人们的聚集而成了节日。踩高跷在这里不只是炫技,更是一种仪式感的延续——提醒我们,有些传统,值得被郑重对待。当鼓声响起,脚步踏落,那不只是节奏,更是这片土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那座圆形的土楼像一枚沉静的印章,盖在青山绿水之间。土黄色的外墙斑驳而厚重,诉说着百年风雨,顶上几盏红灯笼随风轻晃,为这份沧桑添了一抹暖意。游客们在入口处驻足,有的低声讨论建筑结构,有的举起相机寻找最佳角度。我站在不远处,看着阳光斜斜地洒在墙面上,仿佛能听见砖石间低语的历史。这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是家族的象征,是团结的见证,是一代代人共同生活的容器。伞面浅绿,静静立在前景,像一位沉默的旁观者,记录着来往的足迹。在这里,每一块土砖都承载着故事,每一扇木窗都曾映照过无数个晨昏。</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楼</p>
<p class="ql-block">另一角度望去,土楼完整地矗立在蓝天之下,周围树木葱茏,远处山影朦胧。游客们或三五成群拍照,或倚着围栏静静凝望。有人指着屋檐上的雕花惊叹,有人模仿着祖先的生活方式比划夯土的动作。这座建筑不说话,却以它的存在讲述着一种智慧:如何在自然中扎根,如何在动荡中守护安宁。它是客家人迁徙史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奇迹。站在它面前,你会突然明白,所谓文化,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本身。当风吹过楼间的天井,仿佛还能听见孩童的嬉闹、妇人的絮语、老人讲述祖训的声音——那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