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妹妹山西游记(13)

xianli

<p class="ql-block">9月29日,阳光正好,我和妹妹拖着行李走出灵石东站。站前广场宽阔敞亮,头顶“灵石东站”四个大字在秋阳下格外醒目,两侧红灯笼随风轻晃,像是在跟我们打招呼。高铁带我们离开熟悉的节奏,下一站,是平遥——一座沉在时光里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刚过,我们抵达平遥。出站口那栋现代建筑静静矗立,灰白外墙配着醒目的红色标识,台阶上来往行人步履匆匆。天色有些阴沉,云层厚实,却压不住这座城隐隐透出的厚重气息。我们没多停留,脚步已迫不及待要踏进那片青砖灰瓦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古城不许出租车入内,我们正发愁时,旅店派来的两位小哥骑着电动车从巷口拐了出来。一人戴着耳机,一边骑一边调着歌,妹妹做在后座咧着嘴笑,风把她的外套吹得鼓鼓的。他们熟练地穿过牌坊,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回响。我们坐在后座,行李箱晃晃悠悠,像极了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赶集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这趟旅行,交通工具换了一轮又一轮:高铁、电动车、步行,甚至还有三轮车。最有趣的是,当我们停在“桃花坞客栈”门口时,紫色行李箱还歪在电动车上,橙色的交通锥孤零零立在旁边,像是为我们这段颠簸的接驳画了个滑稽的句号。客栈门楣雕花精致,红灯笼高挂,写着“桃花坞”三字的招牌在风里轻轻晃,仿佛在说:欢迎入梦。</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是一座四合院,典型的晋中老宅。院子中央摆着一口大石缸,几盆绿植围在四周,檐下红灯笼静静垂着。木门雕花繁复,瓦片层层叠叠,像是被岁月压弯了腰却仍不肯塌。我们坐在院中石凳上喝茶,隔壁传来几句方言闲聊,一只猫从屋脊上跃过,整座院子安静得能听见风穿过回廊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古城里的听雨楼。飞檐翘角,层层叠叠的屋顶像要飞起来似的,门洞上方“听雨楼”三字苍劲有力。门前人来人往,有拍照的,有驻足看匾的,还有孩子踮脚摸门环。阳光穿过云层洒下来,照在青石板路上,整条街都泛着温润的光。妹妹说:“这才刚进城,就已经像活在画里了。”</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走进平遥署,门前石狮子威风凛凛,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黑底金字的“平遥署”牌匾高悬,门内是层层院落,仿佛藏着无数旧日公案。妹妹调皮地模仿县令升堂,我则盯着那对石狮,它们瞪着眼,守了这座衙门几百年,看尽人间冷暖。</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写着“门宅”的院门静静立着,红灯笼在风中轻晃。一位穿黑衣的男子从门内走出,迎面遇上我们,点头一笑。这院子不对外开放,只让人远远看一眼,便已觉出几分深宅大院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处大堂,抬头便是“明镜高悬”四个大字,悬在朱红的天花板下,绿底金字,庄重得让人不敢喧哗。中央屏风绘着波浪与红日,两侧红灯笼静静垂着,几位游客轻声细语,像是怕惊扰了百年前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进院子,来到一处幽静庭院。几棵老树撑开浓荫,石桌石凳围着树根而设,有游客坐在那儿拍照,也有老人闭目养神。墙外人声喧闹,这里却像被时间遗忘,只余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大仙楼前立着一块介绍牌,说这楼始建于元代,供的是守护官印的狐仙,楼上还有厨房和住人之处。我忍不住笑:“原来连神仙也要吃饭?”妹妹说:“那当然,神仙也得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逛得饿了,我们钻进一家小吃摊。一桌金黄的煎饼、芝麻糕点摆得整整齐齐,香气扑鼻。妹妹故意对老板说:“我们刚从金库出来,有的是钱!”老板哈哈大笑,顺手多塞了两块桂花糕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转角遇见“十里稻香桂花糕”,竹篮里摆满各色糕点,妹妹穿紫衣的姑娘正拍照。我们买了几块,咬一口,软糯香甜,桂花的清香在舌尖化开。妹妹满足地眯起眼:“这味道,像极了小时候外婆做的点心。”</p> <p class="ql-block">走到街心牌楼,柱子被来往游客摸得发亮,说是“摸龙柱,沾好运”。我也伸手蹭了蹭,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妹妹说:“你都摸了三回了,够走运到明年!”我笑她迷信,可心里还是悄悄许了个愿。</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一根盘龙柱静静矗立在厅堂中。龙身蜿蜒而上。鳞片分明,龙须似在风中轻颤,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去。几乎每位游客都会围着<span>柱</span>子转一圈。然后举手拍照,仰<span>头</span>细看,连呼吸都放的极轻。我也忍不住伸手<span>抚摸</span>过拄身。指尖仿佛碰到了匠人当年刻刀的温度。 这龙不只装饰,它是信仰和化身,是古人将敬畏与祈愿,一钊一钊刻进木头里。</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柜前,我看见一排金灿灿的元宝整齐排列,一个小女孩踮着脚往里看,眼睛亮得像星星。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看《西游记》,总幻想哪天能捡到一座金山。如今真见到了,反倒觉得,这些元宝更像是历史的注脚,沉甸甸地压着往昔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转到另一个展厅,同样的金元宝依旧陈列在前面.可气氛却悄然变了,浅色的背景让整个空间显得通透而干净。深木架像沉默的守卫。托举着岁月沉淀下来的体面。这里没有喧嚣的炫耀。只有一种内径是庄重,仿佛在说:真正的富足,从不需要大声宣告。我站在架前,突然觉得这元宝不是金属,更像一代代人勤劳勇敢奋斗到见证。</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展厅里,银锭静静躺在木柜中,说明牌上写着:明代官商运银的工具。我盯着那些银块,想象着当年镖车穿行山野,马蹄声碎,风沙扑面。金钱的故事,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脚步、汗水与胆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 没有王家大院大。可比王家大院豪华,他们经营着各种类型的企业,有自己的银行 , 彪局 药品 等等。是厉害!</p> <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的砖墙上挂着几块牌匾,“马家大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字庄重。这院子曾是晋商望族的居所,如今游人穿行其间,脚步轻了,说话也低了,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沉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傍晚登上古城墙,夕阳把砖石染成暖橘色。远处石碑上刻着“世界文化遗产”,风从城头掠过,带着千年的回响。我们并肩站着,看游客三三两两拍照,脚下的城池静默如初。</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灯光从地面射向天空,紫色、粉色的光晕笼罩城墙,亭台楼阁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我们坐在亭下,看人影晃动,听远处传来民乐声。这一刻,古城不再只是历史,它活在光里,活在风里,也活在我们的笑声里。</p> <p class="ql-block">9/30/2025 早7点,临走前 妹妹收拾行李,我在店门口坐上一辆三轮车,游览了一圈六个城门 ,和平民百姓的住区。第一站 、车夫停在一家醋店,我走进是家老陈醋坊。陶缸贴着“淋醋”标签,屋角堆着黄精罐子,墙上挂着“妈妈的味道”广告牌。我买了一斤醋,四十元,像极了小时候看母亲酿醋的模样。老板笑着说:“这味道,能带回家,也能带进回忆里。”</p> <p class="ql-block">穿过长廊,我来到一间老屋模样的储藏室,地面被岁月磨得明亮光滑。像是被时光轻轻吻过,地面上放了一排黑磁缸、封着口子还用白布包着。标着醋的年号 。 闻着味道特别香 是妈妈想当年做醋时的味道。我站了好久好久都不愿意离开</p> <p class="ql-block">在是古成平民百姓住在地方,街道整洁干净,这里没有金光闪闪的元宝、可让人感觉得更踏实。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不张扬,却处处藏着智慧和耐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车夫说:“这桥是吕洞宾走过的桥”。我想起妈妈被人误解冤枉后,老说的一句话“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心想就是这个人吧,石桥拱起,栏上雕花,桥下紫花丛生,垂柳拂水。我站在桥心,仿佛看见那位传说中的仙人踏风而来。车夫说:“你站那儿,也挺像仙的。”我笑:“那我和妹妹一起飞回去?”</p><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高铁飞驰,窗外风景飞掠。我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忽然觉得,这一趟不只是看景,更是走进了一段活着的历史。而我和妹妹的笑声,也悄悄留在了那条石板路上,等着下次,再被风轻轻吹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