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宗谱会把自己宗族里重要的人物立传,缙云《西岸吕氏宗谱》也不例外。翻阅《西岸吕氏宗谱》,令人惊奇地发现,介绍吕祖谦的篇幅虽然多,有13页,可并不是最多的,而是另有其人,篇幅长达33页,这个人是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究其原因,吕祖谦是大儒,声著当世,名垂青史,朝庭赐其“成公”缢号,从祀孔庙,评价朝野有共识。而吕好问则不然,他的经历更曲折,历史评价颇有争议,其族人作了特别详细的记录。因为吕好问是“靖康之变”的重要参与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宋仁宗朝始,吕氏祖上高官辈出,三代四相,先有蒙正、夷简、公弼、公著,至好问已是第五相。吕蒙正父吕龟图因家庭矛盾将母子逐出,使其幼年贫苦,寄居洛阳龙门山寒窑苦读。33岁时中状元,三度出任宰相,政绩卓著。他的苦读故事后被搬上戏曲舞台,广为流传。吕夷简是北宋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达二十一年之久。吕公弼为人为政“甚似其父”吕夷简。吕公著开创了吕学,以治心养性为核心,语约理尽。欧阳修评吕公著“器识深远,富贵不染其身”。在《宋史》列传中,吕氏家族有传的达九世十七人,这样的规模史上罕见。</p><p class="ql-block"> 吕好问,字舜徒,聪慧好学,自幼拜父亲好友名儒范镇为师。“稍长,学益成,行益修”,颇为自律低调。父亲去世后,将荫封高官让给堂兄,致力于经术研究,与硕师鸿生讲道穷巷中。后党争愈演愈烈,好问受牵连,家愈穷,他从容养志,甘于清贫。如此数载,反而使好问名闻天下,公认为贤能之才。后女真入侵,徽宗转位给太子,即钦宗皇帝。靖康元年(1126)正月,虏骑攻打至汴京附近而返,钦宗欲重振朝纲以安天下,近臣交口推荐吕好问,钦宗任命他为御史中丞。</p><p class="ql-block"> 当时蔡京、童贯把持朝政已20年,党戚遍布朝庭内外,钦宗政令不通。吕好问奋笔上书数十章,累疏蔡京之恶,拨乱反正。吕好问拜言职六日,即奏言女真得到过甜头,志满气盈而归,秋冬之季,草枯马肥之时,能保证其不倾国而来吗?备战时间只有三四个月,而旬月不见推进,此最为紧要之事!</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敌骑骎骎南下,朝庭不知所措,遣使议和。而各地住军,因朝廷要议和,皆不敢前来增援。吕好问进言:“所谓讲和不进兵者,彼当顿兵边境不敢相侵,然后朝庭亦勿进兵可也。彼既欲和而攻我不已,今日破一城,明日破一县,朝庭犹执议和之说,不谋进兵遣将,臣恐既使议和成功,河北诸城已成为灾难了。今日之计,和与不和皆当为备,有备无患。……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要冲,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过了不久,敌寇攻陷真定、中山,宋庭上下震骇。此时大臣们还是迟疑不决,还是以议和为解决方案,不调动军队。吕好问率属下御史言官据理力争,继而弹劾大臣巽懦误国,词指痛切。大臣怒,请奏贬吕好问到袁州当知府。钦宗嘉其忠,又不敢过于违拗大臣的意见,降级任命吕好问为吏部侍郎。</p><p class="ql-block"> 不久敌骑至黄河北岸,宋军竞一箭未发,金军顺利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城。钦宗悔不用好问建议,重用其为兵部尚书。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丙辰,都城失守,钦宗召好问入禁中,他昼夜侍在君侧。此时军民起哄,卫士奔窜,好问极力周璇,重新恢复了宫庭秩序。</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辛西,钦宗被迫去虏营,吕好问随同。十二月癸亥,钦宗又去虏营。靖康二年(1127)正月庚子,钦宗再次去虏营,吕好问又随同。到达安顿后,钦宗命好问回都城。过了十多日,听到钦徽二帝将被掳到北方的结果,吕好问悲愤难忍,废寝废食,到有司辞职。孙公傅及枢密院张公叔夜都对好问说:“此尚书求退时耶!傅辈与闻国大政,国家至此,义当前死,公闭门不出,兴复之责将谁属?”语未毕,好问泪数行下,曰:“吾家世辅相,非怕死不顾国家,只怕会自取其辱。二公命我以义,我敢不听,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二月丁卯,徽宗皇帝被押虏营。壬申,张公、孙公被押虏营,与好问诀别南薰门,恸哭握手,相勉从忠义,哀动行路观者,莫能仰视。此时二帝被俘,太子诸王及妻女均无留者,独康王任大元帅在外,因都城内外隔绝,不知元帅府在哪,人心惶惶。吕好问寻到康王姻戚两人,给使两人,潜出敌围,寻找康王所在。</p><p class="ql-block"> 时宫室人员唯元𧙗太后,为宋哲宗赵煦第一任皇后,因被废居宫外。吕好问任御史大夫时,向钦宗建议恢复其皇后名号,但诏书还未下达,金军便攻陷了皇宫,因是一位被废黜皇后,故并未被金军所掳。太宰张邦昌,早年出使金国为人质,这次攻宋一同来到,金国任命张邦昌为楚国伪皇帝,管理所占领宋地。三月辛卯朔,邦昌入居汴京。好问对邦昌说:“相公真要自立为皇帝吗?还是为了应付虏意而不得已?”邦昌惊曰:“在朝士大夫都是皇上所提拔,果有此意,有何面目见人?”“相公此言,非唯宗庙社稷之福,亦是相公家族之福也。”好问继续说道:“现在康王大元帅在外,人心有所寄托,元祐皇后在内,虏尚不知。相公亟定长远之计,恢复宗庙社稷,则可转祸为福。”邦昌曰:“此邦昌之心也。”好问说:“我之所以不顾家族安危,首建此议,是因为三世辅相(原文如此),当以复赵氏为己任。愿相公不要听只看当前利益的人谋划,以乱视听。”邦昌曰:“谨受教!”</p><p class="ql-block"> 当时,金人准备以五千骑攻打康王,好问闻,倾囊中所有,募得勇士李进,持帛书去大元帅府。用绳索将李进从城墙放到城外,当走出包围圈时被人发现,幸李进巧言蒙混过关。帛书中言:“大王之兵,度能击则邀击之,不然,即宜远避。”且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p><p class="ql-block"> 邦昌对好问说:“舜徒贤德众所推,今日欲安宗庙社稷,非得公共事。”好问开始不肯出任官职,邦昌又说:“政府虚位,虏中遣心腹来据之,将奈何?”好问想中枢部门如有敌寇参入,将坏大事,遂不复辞。好问虽在邦昌手下做事(摄门下省),行文均盖宋兵部印章,别人都署新朝年号,唯好问署靖康二年。奉禄也不受纳,至饭粥不继,邻僧哀好问之穷,施于米,赖以生存。</p><p class="ql-block"> 不久,好问又对邦昌说:“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若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于是邦昌谋划将传国玺给大元帅,等金人退后即送去。</p><p class="ql-block"> 金人将还,商议留兵保卫邦昌。好问曰:“南北异宜,恐北兵不习风土,必不相安。”金人曰:“留一勃堇统之可也。”好问曰:“勃堇贵人,有如触发致疾,则负罪益深。”乃不复留兵。</p><p class="ql-block"> 金人既行,好问派使者到大元帅府请康王早日登上皇位,同时在汴京请元佑太后垂帘听政。议已定,四月戊辰,好问催邦昌归政太后。己巳,邦昌易服归太宰位。庚午,元佑太后自延福宫入拱宸门,御小殿垂帘听政。好问坚持要举行迎太后仪式,有的以为没必要。当太后乘坐车舆,都人初闻跸声,喜极皆呜咽流涕。途经太庙,父老童稚引首望庙垣,鼓舞欢呼,涛声雷动,阗衢溢陌,异议者大为折服。</p><p class="ql-block"> 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大元帅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是为高宗。太后降手书,以是日撤帘,命好问奉手书前往,庆登宝位。皇上对好问说:“宗庙获全,皆卿之力也!”提拔为尚书右丞兼散秩中大夫,封掖县男。</p><p class="ql-block"> 丞相李纲认为群臣在汴京围城时不能守节,欲悉治其罪。好问曰:“王业艰难,政宜含垢,绳以峻法,惧者众矣。围中士大夫责以不能死,则可若直谓之叛逆,彼岂无辞乎?”李丞相心有不甘,数次派幕僚胡珵对好问说,被围的城中人应分为三等,分别判刑或杀掉,“必如是,方可表公忠谊之节。”好问对胡珵说:“处城中者,众以为可罪者才十许人耳,其他人的本末,吾辈所共悉,怎可以叛逆之罪加之耶?”由是李纲丞相对好问有了意见。当时台谏多为李丞相所厚之人,有侍御史王宾告好问曾在伪朝就职,不可以立新朝。高宗曰:“邦昌僭号之初,好问募人赍白书,具道京师内外之事。金人甫退,又遣人劝进。考其心迹,非他人比。”对好问的忠义贡献进行了肯定,但好问连上七八次奏章,力求辞职,且言:“邦昌僭号之时,臣若闭门洁身,实不为难。徒以世被国恩,所以受贤者之责,冒围赍书于陛下。”见无法挽留,高宗授好问为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后虏骑入江淮一带,群盗蜂起,好问避地转徙各处,卒于桂州,时年六十有八。</p><p class="ql-block"> 看了吕好问的人生经历,让我感慨不已!他忠心义胆,智勇双全,忍辱负重,精忠报国,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南宋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非常遗憾,传统文化有一个神圣的标准,“死”才是忠义的最高境界。这种标准在吕好问时代就有很大的争议,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世。《吕氏宗谱》如些详细的记录吕好问的生平事迹,正是因为“言论风旨,浸不传于世,谨叙次终始,藏于家,使子孙有考焉。” </p><p class="ql-block"> 因为此事,吕祖谦特撰写《东莱集·东莱公家传》一文,竭力替曾祖吕好问洗刷不忠之名。</p><p class="ql-block"> 到了现代,与此相关的评价,譬如战场上的俘虏,会把他们认为是没有骨气的人,而有些国家会把他们当作英雄。我们早年的教育,也会为了一群羊,一片山火,一点财物要奋不顾身,没有强调生命是最宝贵的,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保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吕好问在当时所做的一切,应该是最好的决择,行为国为民之大义,而不是独善其身或无谓的牺牲自己!</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介绍,吕好问还为中华民族做过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宗谱记载,好问“平生经籍之外无他嗜,年六十余矣,犹自课诵五经,日终一㠸,晨起环庭,咏声琅然,虽少年有不逮。”正因为此,发生靖康之难时,好问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皇室典籍文书及家庭藏书得以完整保护,后又全部搬运到南方的金华,使汉民族文脉得以传承。吕祖谦的学问得中原文献之传正因为此。过了百年,因吕祖谦学生众多,当蒙元灭南宋后,以金华为中心的区域,其学生成为保存中原文献,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正如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所论:“明招学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继之。由是递传不替,其与岳麓之泽,并称克世。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而明招诸生,历元至明未绝,四百年文献之所寄也……为有明开一代学者之盛。”</p><p class="ql-block"> 吕好问去世24年后,家人把他从桂林迁葬到武义明招山。有机会当前往祭拜,送上我对他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