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致父亲书——征文

君君(朱君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您好!“月到中秋心内凉,老父苍凉卧龙岗。”2023 年 8 月 2 日 18:44,在大竹城郊租用的灵堂里,您安详地闭上双眼,永远离开无限留恋的人世,走完平淡平凡的一生,享年84岁。那一刻,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定是老天不忍。每到佳节倍思亲,如今两年多过去,您在那边还好吗?有没有人陪您下喊三棋?有没有人陪您散步谈心?又有没有人静静聆听您那悠扬的笛声?愿您在天堂再无病痛,与公公婆婆相亲相爱,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想起被老年痴呆、脑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反复折磨的您,在离世前一两个小时,许是回光返照,额头皱纹悄然舒展,白净的脸上泛起淡淡红晕,雪白的胡子和眉毛衬得您面容慈祥。您双眼紧闭,我的心随之揪成一团。邻屋病友五十多岁的大姐对我说:“你爸八十多岁看起还这么帅,年轻时肯定是个大帅哥!”当时,您眼角渗出泪水,许是潜意识里听到我们的对话,那泪水饱含多少难受和不舍。我苦笑着回应,在我心里从未用“帅”来形容过您。记忆中的您,身高一米六左右,身形矮胖,满头银发,拖着右腿走路慢吞吞的,说话也不紧不慢;您生性腼腆,小时候我们犯了错,您从不当面斥责,总是悄悄告诉母亲,让母亲来“唱黑脸”。不好意思,偶尔我也会羡慕别人的父亲,他们高大挺拔、能言善道又能力出众,能为儿女挣下万贯家财,而我们几兄妹却只能白手起家。可回过神来,我又忍不住自责,富贵天注定,各有各的命,在那个特别艰难的年代,您和母亲省吃俭用把我们五兄妹拉扯大已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细细想来,您一辈子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和感人的话,平平淡淡默默无闻,却用实际行动引导我们做人做事。</p><p class="ql-block"> 您的无私和勤俭让我永生难忘。小时候,家里的日子极为清贫,除过年能吃上一顿干饭,其余时候顿顿都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稀饭,有时连稀饭都填不饱肚子。为吃上碗干饭,十二三岁的我闹着要和您一起去挑煤。天还没亮,我们就摸黑出发,走到上午十点多,才赶到铁厂沟或荣华沟的煤窑。您挑着 100 斤的煤,我则颤颤巍巍地挑着 20 来斤。十来里的下山路,我们走了整整三个多小时,一步一步丈量生活的艰辛。您一路陪着我,走走歇歇,还不断鼓励我“坚持就是胜利”。途经高穴乡场时,已是下午 4 点。您给我买了碗热气腾腾的小面,自己却只喝了碗不要钱的面汤。父亲啊,每当想起这一幕,我都满心悔恨,那时的我怎么就那么不懂事,不知道让您吃面,我来喝汤呢?每天,您上完课回到家,都顾不上休息片刻,扛起锄头、挑起粪桶就往庄稼地赶,打谷、割麦样样在行。您和母亲不辞辛劳地撑起这个家,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您对自己节俭到苛刻的地步,再口渴也舍不得买瓶水喝,从来没给自己买过新衣服、新鞋子,母亲给您买了,还要被您念叨乱花钱。四弟工作后给您买的好衣服,您更是舍不得穿,一直压在箱底,最后竟成了遗物。正是因为您和母亲勤俭持家,才有了我们五兄妹如今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您的隐忍和慈爱让我心疼不已。您右脚行动不便,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多次劝您去医治,您却总说:“不痛不痒的,用不着。”带您去洗脚房,您只简单地修个脚;理发也只去路边小店,生怕多花一分钱。您和母亲在南充与我们同住的这些年,常常看到您俩吃药、贴膏药,一问,您总说“没事,老毛病”,母亲则说“年龄大了,病自然就多了,别放在心上”。有时要带您俩去体检,您又说:“没什么大病,用不着花冤枉钱。就算要去,我们自己去就行,你们工作要紧。”走进您的卧室,窗台上摆满九九感冒灵、感康、板蓝根、夏桑菊、金钱草、小柴胡、降压灵、膏药……简直像个小药铺。身体不舒服时,您们总是自己找药吃,很少去诊所或医院。我经常看到您们吃药,却几乎没听过您们咳嗽或呻吟。问得急了,您才说:“我和你妈尽量忍着,晚上怕影响你们睡觉,白天怕耽误你们工作。”可每当我偶尔感冒咳嗽,您俩一个拿药一个端温开水,守在我身边,看着我把药吃下才放心离开。您俩拖着病体,每天操持着买菜、煮饭、做家务这些琐事,把孙女星星照顾得无微不至。只要星星一生病,您俩比我们还着急,跑上跑下忙个不停。临近春节,平日里再口渴都舍不得买瓶水喝的您,却和母亲大包小包地穿梭在菜市和超市,只为让儿孙们能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团圆饭。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您的尽责和绝活让我由衷敬佩。在我眼里,您生性木讷,不善言辞,却是位了不起的村小教师。您教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常在全乡名列前茅,可谓桃李满天下。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您那悠扬的笛声,腮帮起伏指间翻飞,那管暗黄的竹笛飘飞出一首首悦耳的曲子,宛如天籁。这是您当了 36 年村小全科教师练就的本领,也是我最佩服您的地方。我们兄妹五人曾多次跟着您学吹笛子,可都没能学会。于是,多年来,每一次听您吹笛子,都有历久弥新的感觉。六十多岁时,您每天都要把《北京的金山上》、《八月里来桂花香》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吹一两遍,自娱自乐怡然自得。可惜的是,从此天人永隔,就让竹笛陪伴您,但愿梦中能听到那悠扬的笛声!还记得 1978 年秋,您挑着行李送我到大竹二中高中部报到。路过操场时,看到爬杆,您二话不说放下行李,双手抓住杆子,“嗖嗖嗖”几下就爬到了顶端,接着又轻松地玩转单杠、双杠。那时您都 38 岁了,身手却那么敏捷,让我打心底里佩服。</p><p class="ql-block"> 今夜,嘉陵江畔,一轮圆月高悬在黄葛树梢。恍惚间,我又看到您戴着老花镜,认真翻看我带回家的报刊。要是上面有我的文章,您总会反复看上好几遍,然后取下眼镜,笑着夸我:“写得不错嘛!”本以为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来日方长,未曾想来日方长也不长。如今,我们阴阳两隔,我的文章在人间少了位忠实的读者,但愿在天堂您能继续做我的知音。今夜,您定会坐在老屋门前吹起心爱的竹笛,笛声依旧悠扬!父亲,愿笛声相伴,让月光融进茶杯,再放上您最爱的清茶和椒盐月饼,敬您在天上度过的第三个中秋。您放心,母亲在大竹幺妹那儿一切安好;您最疼爱的孙女也如您所愿考上四川警察学院,四年后将成为光荣的人民警察。</p><p class="ql-block"> 今宵独对清辉冷,泪染青衫欲断肠。身在异地的我,多想随信寄把钥匙给您,愿您夜夜打开我的梦,带我去追那飞舞的萤火,带我去捉那童年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长子君明敬上</p><p class="ql-block"> 2025年中秋夜</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朱君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委政法委退休干部, 爱好文学,在各类媒体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300余篇(首),数次获征文奖。</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5328899523(微信号)</p>

母亲

我们

笛声

悠扬

兄妹

竹笛

您们

大竹

父亲

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