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建于公元460-524年,是北魏文成帝对先皇太武帝“毁寺灭佛”的矫枉过正。期间任命北魏高僧昙曜修建云岗石窟,意为永续佛法。昙曜于460年奏请文成帝在武州山开凿石窟,获准后主持开凿首批五窟(今第16-20窟),史称“昙曜五窟”。五窟主佛分别象征北魏五位皇帝(太祖至文成帝),将皇权与佛法结合,宣扬“皇帝即如来”思想。</p> <p class="ql-block">北魏高僧,云岗石窟创建人昙曜塑像</p> <p class="ql-block">按游览顺序,先进入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现在位于湖心岛上的华岩寺是08年重建,寺院布局严谨,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千佛殿、塔院等。虽是现代建筑,但其建筑和塑像体现了辽代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内的主佛像以香樟木为材料,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壁画是现代作品,色彩明丽内容是佛诞与佛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窟山门不大</p> <p class="ql-block">山门下的一对石狮子表情丰富,形态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石窟沿山体一字排开</p> <p class="ql-block">云岗第一,二窟。</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俗称 “石鼓洞”,与第二窟是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 471—494 年),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由于石窟禁止入内,东西两壁众多佛像人物雕刻有些风化看不清楚。据介绍,中心塔柱顶部有龙形缠绕须弥山的石雕景象;洞窟四壁上层是天宫伎乐列龛 </p><p class="ql-block">雕刻有飞天、伎乐天等形像;洞窟四壁中层</p><p class="ql-block">禅定坐佛与大型佛龛 ;洞窟四壁下层是佛传故事浮雕。</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是典型的塔庙窟形制,中心设方形塔柱直达窟顶,供僧人绕塔礼拜。塔柱分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清晰可见,石像雕刻融合有古印度,中亚和中原文化,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早期代表。</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第三窟:是云岗最大的石窟,史称灵岩寺。始建北魏,因孝文帝迁都洛阳而未完工。窟内北面有三世佛,阿弥陀佛坐像高10米,菩萨立像各高6.2米,面容丰润,异于北魏风格,被认为唐初补建。</p> <p class="ql-block">窟外石佛像已风化</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第五窟:大佛洞,第五窟开凿于孝文帝初年,是为纪念其父献文帝而造。窟外有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 “云冈佛阁” 或 “石窟摩云”。</p> <p class="ql-block">窟门护法:门侧上层雕二佛对坐菩提树下,下层为戴双翼羽冠的金刚力士,身着西域甲胄。</p> <p class="ql-block">主尊为释迦牟尼大佛,结跏趺坐于洞窟中央,高 17.4 米,是云冈石窟的第一大佛。大佛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 8 米。窟内现存造像龛 150 多个,造像 2300 余尊。</p> <p class="ql-block">后室雕刻大象驮五层浮雕佛塔,代表北魏造像艺术高峰,也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云岗第六窟,是孝文帝为纪念其父及祖母冯太后而建,约公元470-494年,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是佛传故事壁画,壁画与洞窟主体同期(约公元 465-477 年) ,因千年风化与后世修复,现存壁画多为明清时期补绘,仅局部残留北魏原作痕迹 。</p> <p class="ql-block">该窟是一座中心塔柱式洞窟,窟内矗立着高约14至15米的通顶方形双层塔柱,雕刻极为富丽堂皇,几乎无处不雕饰,现存造像约2900余尊。</p> <p class="ql-block">窟内有三十余幅释迦摩尼从出生到悟道的佛传雕刻图及完整的“文殊问疾”故事雕像。</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当其母为摩耶夫人怀孕后按习俗要回娘家生产。在返乡途中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从右胁生下他。四拼图分别为释迦摩尼父母,其母右胁生产,为太子占卜,取悦太子。</p> <p class="ql-block">两拼图为少年时代,太子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与术士比武胜出,并与耶输陀罗公主订婚。结婚后生下儿子罗睺罗。</p> <p class="ql-block">拼图三为太子出城游观,先后见到老人、病人、死人,深感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又受和尚指点,遂坚定了出家的决心。29 岁时,他舍家修行,悟道成佛。</p> <p class="ql-block">文殊问疾雕刻</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贵族的墓窗墓门</p> <p class="ql-block">佛传故事雕刻</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第七、八窟是建造较早的双窟,在昙曜五窟之后。窟内有双佛对坐及称为“云岗六美人”的并排半跪的六位供养人石雕像。第 七 窟是首次将二佛并坐题材置于正壁重要位置的洞窟之一,这种造像组合也映射了北魏当时的政治格局(如冯太后与孝文帝 “二圣共政”)。</p> <p class="ql-block">“云岗六美人”,六尊供养天均为高发髻造型,身姿端静秀丽,神态风姿绰约,面部表情温婉柔和,眉眼间带着娴静的气韵,它们是西域造像艺术融入东方审美意趣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云岗第十二窟,又称音乐窟,走入窟内,如同进入一场妥妥的北魏佛国音乐会,令人记忆深刻,久久难忘!四壁全是载歌载舞的飞天和乐伎,既有中原的埙、排箫,也有西域的琵琶、细腰鼓 。尤其前室北壁上层,是天宫乐伎排着队 “演奏”,耀眼的红裙指挥,琵琶乐伎,连乐器的纹路、演奏的姿势都清清楚楚,站在这儿,仿佛能听见一千五百年前的热闹乐声 。</p> <p class="ql-block">跳着胡旋舞的西域红裙明星</p> <p class="ql-block">云岗第十四窟,外间两柱三开间,内两柱后间。窟内损毁严重,仅剩部分石雕。</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至二十窟,就是云岗石窟最著名的昙曜五窟。它是云冈石窟的核心部分。它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于公元 460 年左右,是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的皇家洞窟。昙曜五窟规模宏大,造像也巨大,各窟高度均在 15 米以上,佛像高大挺拔。其中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高 13.7 米,因前壁坍塌而完全暴露在外,其面部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是游客们打卡合影网红点。昙曜五窟的主佛被认为是分别对应北魏王朝的五位帝王,体现了 “帝佛合一” 的理念。</p><p class="ql-block">image</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于1933年对云岗石窟进行了考察,也是中国建筑界首次对云岗石窟进行专业勘察。</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云冈石窟是山西大同的 “石头佛国博物馆”,北魏皇室牵头凿了 60 多年。核心是昙曜五窟的 “帝王佛”,把 5 位北魏皇帝雕成十几米高的大佛,直接把皇权和佛权绑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洞窟更精致,佛像从 “高大粗犷” 变 “清秀灵动”,还刻了超多生活场景,连歌舞、弹琴的画面都有 。它不只是佛窟,更是北魏人把西域雕刻手艺和中原审美揉在一起,也是当时国家实力的 “石头名片” 。</p> <p class="ql-block">摄影 文字编辑 老殷</p><p class="ql-block">日期 202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