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色班玛之——</p><p class="ql-block"> 红色班玛</p><p class="ql-block"> 班玛,这座位于青海省东南端的山城,保存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也因此而被称为“红色班玛”。今天,我要去探访它。</p> <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组成的左纵队约三万人,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等同志的率领下,为北上抗日,从四川色达进入班玛境内。</p> <p class="ql-block"> 位于纪念馆脚下的“红军亭”内,保存着一块石壁,上书“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这十五个隶书大字,是红二方面军安庆分部路过于木达沟时留下的。站在标语前,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子木达沟向上,便是“红军路”。这条蜿蜒在柏树林中的石子小路,当年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翻越子木达山的艰辛。资料记载,红军在班玛境内连续翻越了五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在缺氧、缺粮的极端条件下,这支队伍的意志何其坚韧。</p> <p class="ql-block"> 在亚尔堂乡的吉艾山和扎洛山上,至今保留着红军修筑的临时哨所和简易工事遗迹。</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块垒砌的军事设施,见证了1936年7月的两次战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军先后在亚尔堂至江日堂一带、江日堂佐毛沟内与马步芳部喇平福团激战,均重创敌军。</p> <p class="ql-block"> 这座写着“朱德总司令旧居”的藏式碉楼,内部空间狭小,陈设极其简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总司令当年的卧室,目测也就十来个平方。床上铺着羊皮,紧挨着床的,是几块砖围起来的方形“火炉”——中间两块石头,架起一个铜壶。火炉四周铺着四块羊皮,这里就兼做小会议室了。一面靠墙一面挨着“火炉”的桌子,放着总司令的简易炊具。</p> <p class="ql-block"> 会议室在这里。可以确定的是,朱德、任弼时、贺龙等主要领导人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这支三万人的大军进行休整,并筹划下一步北上阿坝与主力会合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内,收藏着红军使用过的马鞭、马叉子、铁锅等实物,以及大量往来电报的复制件。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它们无声地讲述着筹粮的困难、行军的疲惫,纪律的严明。</p> <p class="ql-block"> 红军初到班玛,面临着与藏族同胞隔阂的问题,且条件极度艰苦,粮食物资极度缺乏。贺龙军长命令杀掉坐骑为长征中的红军战士充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红军制定了尊重班玛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遵守群众生活纪律等一系列纪律。</p> <p class="ql-block"> 这种“找不到人也要付钱”、“豌豆地边吃野菜”的故事,是当时这只铁军拥有铁一般纪律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严明的作风,赢得了当地藏族群众的信任,军民鱼水情就此建立。</p> <p class="ql-block"> 7月27日,这支左纵队主力离开班玛,抵达四川阿坝。他们在青海境内的这二十五天,虽然短暂,但其足迹深深印刻在了班玛的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 “红军山”、“红军沟”、“红军桥”、“红军泉”,这些亲切的称呼,当地至今仍然保留。</p> <p class="ql-block"> 这是贺龙之女贺捷生获悉班玛红军纪念碑落成,写给班玛县委县政府的贺信。当年她随父母长征经过了班玛。</p> <p class="ql-block"> 据《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曾经给斯诺说,这是我们唯一欠下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归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中)上这位小战士,就是当年给红军当翻译和向导的藏族同胞扎喜旺徐,后来成长为国家民委的领导(右)。</p> <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馆时,我再次回望这片山川。这一次,脑海中不再是泛黄的感慨,而是一幅幅由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清晰历史图景:1936年7月,三万红军,在朱德等人的率领下,于此地翻越五座雪山,留下标语与哨所,进行休整和宣传,而后继续他们北上抗日的伟大征程。</p> <p class="ql-block"> 这段被青山见证的历史,因其确凿而愈发显得厚重与坚实。他应该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