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落户(1969~1974)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通讯报道,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并在报纸的右上角毛主席语录板块发表了伟大领袖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在一夜之间响彻全国城乡,霎时就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有人说那是一场洗礼,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对于那场运动的是非功过现在不管怎么评说,对亲身经历过那场运动的人来说,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p> <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甘肃师大革委会落实中央的文件精神,将师大108户家属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一部分回原籍,另一部分集中安排到靖远县和泾川县。当时我父亲刚“解放”,在师大靖远分校劳动。我大哥兰大物理系1967年毕业分配到张掖西洞滩解放军农场劳动。我二哥在兰化302厂当工人。我姐姐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到康乐县插队。我当时14岁,刚上师大附中两个月,就随我母亲到靖远农村落户。</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全家六口人,分别在五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户口迁移证</p> <p class="ql-block"> 靖远县革委会把师大的家属安排到东升公社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东升公社地处靖远县兴堡子川地区,属于全县最贫穷的公社之一,常年干旱缺水,植被稀缺,吃水困难,全靠挖窖收集雨水为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此地没有河流,没有水井,方圆几十里几乎没有树木,经常刮大风。地里的麦子长的稀稀落落,亩产100多斤,一个工分8分钱。村民们平时将雨水、雪水引入自家窖中,用锁子锁上,水中漂浮着牲口的粪渣。起初,师大的家属们吃不惯,一吃就拉肚子,母亲就用白帆与纱布过滤,窖水勉强能下咽。我们家先被安置到柴辛大队上沟小队一个农民的家里,男主人叫关顺,女主人叫王兰,家中还有一个小女孩。我们住的房子大概仅有7平方。我们刚到上沟小队那天,队里组织社员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他们高喊:“向工人阶级学习!向工人阶级致敬!”(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刚刚才被“解放”,40天前,他还是“牛鬼蛇神”,他们以为城里来的人都是工人),父亲也举起拳头高喊:“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父亲在家住了几天,就到靖远分校劳动去了。</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院落(类似情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 窖水(类似情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乡落户后,我是在靖远四中上学,(1969年至1971年)(初一、初二、高一)。靖远四中在五合公社白塔村,离上沟有20多里路,学校门前是109国道(去宁夏沙坡头的一条路),隔壁是一个粮管所。附近有一个供销社。</p> 中学阶段(靖远四中1969~1971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靖远四中现已改为五合中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革委会主任是高兆文老师,教政治。小个子,人很精干。他工作务实,雷厉风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他到县教育局要了一批大学生,加强了师资建设。在当时,靖远四中的师资配备在全县基层中学中是比较强的。</p> <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张立信,靖远县城人,瘦高个,性格风趣幽默。讲课时经常在教室讲台上走来走去,每当讲到平面几何例题需划辅助线时,他先不讲 ,他就坐在教室的后排,启发大家,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若全体学生没反应过来,他就很生气😒 !十几年前,我们在一起吃过饭,我还兴致勃勃给他说过这个场景。他毕竟老了,早已没有当年的激情了。稍有些发呆。当时,我很失望😔 ,心里很难过!毕竟岁月不饶人。当时的美好场景再也无法回放了!</p> <p class="ql-block"> 左面是边老师</p> <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边燕春,河北人,甘肃师大物理系67届毕业生,讲课思路清晰,待人和蔼可亲,与学生关系很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边老师知识面广,是学校的多面手,曾亲自带领学生研制过农药920,曾给全校师生教唱过革命样板戏。</p> <p class="ql-block"> 离开靖远四中已近50年,我和边老师一直联系密切。边老师76年调到兰州师专工作,曾任兰州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后来又调到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任系主任。退休后返聘到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实验中心任主任。</p> <p class="ql-block">附录:靖远四中教师</p><p class="ql-block">政治老师:高兆文、闫冬生、包守选,语文老师:程鹏飞、陈庭顺,数学老师:陈续蕃、张立信、王宏德,物理老师:边燕春,化学老师:萧湘云、王仁安,外语老师:殊铭武,农业基础老师:李钟敏,地理老师:杨志康。</p><p class="ql-block"> 在靖远四中上学期间,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经,他为人热心,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上给我帮助,他学习出色,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他家住在五合公社白疙瘩村,是当地的大户,家里的房子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 顾升琪,语文特别好,篮球🏀 打也的不错,人很精干,他父亲当时在县供销社工作,家庭比较富裕,带的炒面特别白,经常给我吃。</p> <p class="ql-block"> 中学毕业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就数杨经和顾升琪和我来往最多,关系密切,是莫逆之交。杨经曾任临泽县副县长,兰州交通大学设备处处长等职。顾升琪曾任原甘肃教育学院党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处副处长,兰州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张成军,靖安人,是71年由靖安初中考到靖远四中高中的,学习很突出,中考第一名,人长的白白净净,说话细声细气,很儒雅。退休前是宁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其他班的同学张玉义、刘奎、柳生金、董成、刘国权,他们五人比我年龄小,不是一个班级。75年我们同时当兵入伍,又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四十多年我们一直来往很多,感情很深,都是我的好兄弟。</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们住的是炕,五人一间,我和师大一块落户的张德福(张平娃)在一起住,夏天倒好过,到了冬天,炕里烧的东西学生自己想办法,柴火和煤我们俩都没有能力找到。就只有用暖水袋,晚上我们就到边老师房子里,烧些热水灌上。我记得我们同房间还住着北京下放来的兄弟俩,一个叫姚刚,一个叫姚勇,他们也是初次睡炕,还在上面铺的是塑料单子,结果炕一烧热,塑料单子很快就缩成一团了。 (他们的父母是响应毛主席六二六指示从北京医院到靖远五合公社卫生院工作) </p> <p class="ql-block">学校设有学生灶,学生自带黄米和白面。每天主食主要是黄米糁饭,菜主要是土豆丝。另外,每周从家里带些腌菜。一周吃三次面片。</p><p class="ql-block">在学校平时喝水都是凉水(窖水),到了旱季,学生的窖水没有了,就只能喝咸水。我们经常晚上用绳子拴一个刷牙缸到老师的水窖中偷水喝。(水窖是锁🔒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没有电灯,我们是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照明,所谓的墨水瓶油灯就是在空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用棉花搓个捻子,点着。这种灯省油,我们可以每人都弄一个。缺点是油烟太大,早上起来每人都是两个黑鼻孔。</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就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学数学没有四位数学用表,我就问老师借了一本,我花了几天时间手抄了一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手抄的四位数学用表</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教材完全从实际出发,我记得我们还学过《测量》和《制图》等课程。</p> <p class="ql-block"> 制图作业</p> <p class="ql-block"> 制图作业</p> <p class="ql-block"> 制图作业</p> <p class="ql-block"> 那时侯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学唱革命样板戏(由边燕春老师和张立信老师教唱),因为我和张德福(张平娃)是兰州来的,普通话说的较好,胆子也比较大,我们俩还在白疙瘩的戏台上演过《智取威虎山》选段,我扮演的是少剑波,他扮演的是杨子荣。 </p> <p class="ql-block"> 靖远四中虽地处靖远干旱缺水地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学校领导高兆文主任还能够抓学生的学习,抓教学质量,实属不易、难得。全校所有教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使我们学生终身受益。回忆起五十年前靖远四中各位恩师上课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激,我深深地感谢当年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在靖远农村我遇到过两次比较危险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一次是母亲患黄疸型肝炎,需要买维生素B12,但当时该药紧缺,当地的药店和卫生所都买不到,听说兴仁堡能买到,我就骑自行车到60里路以外的宁夏中卫市兴仁堡卫生院购买。 </p><p class="ql-block"> 买上药返回时,沙尘暴无情地袭来。整个天空黑沉沉的,一片灰暗。狂风大作,沙子、石子满天飞。我只好推着自行车,顶着风跌跌撞撞的往前走,在当时完全没有外力能依靠的困境下,自行车成了我走路的拐杖……。</p><p class="ql-block"> 沙尘暴渐渐散去,风也渐渐的停了,天气晴朗了。我骑上自行车继续前行,最后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p> <p class="ql-block">另一次是1971年夏天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那天,星期六下午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当骑到离我们家有100米的大坡底下,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迎面而来,周围一片荒野,没有任何可以避雨的地方,很快我就全身湿透。大雨冲刷下,我连眼睛都睁不开,只能半眯着眼,深一脚浅一脚地硬着头皮推着自行车往前走,地面全是稀泥汤,我走三步退两步,仅一百米的路,我整整折腾了一个小时,才跌跌撞撞回到了家中,浑身上下,满头满脸,整个车子全是泥。 </p> 中学阶段(靖远二中1972) <p class="ql-block"> 1972年是邓小平重新上台,所谓的“教育路线回潮”的一年,那年3月,我由靖远四中转学到靖远二中高二.三班上学。班主任是牛志华老师,给我们班上语文课,他一走上讲台精神饱满,激情四射,朗读课文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数学老师是谭德莉老师,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她是浙江杭州人,65年毕业于兰大数学系。我当时特别喜欢数学,记得第一次考试,我得了100分。得到了谭老师的赏识。有一次谭老师牙疼无法上课,就让我事先准备一下内容,给大家讲一下。我记得是引入椭圆方程,先从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说起,然后讲解了椭圆的标准方程。</p><p class="ql-block"> 感谢当年老师的辛勤培育,为我们传播文化知识。感谢当时短暂的“回潮”,为我们心灵的荒漠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回忆往事,回忆恩师,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看到高二.三班全体同学的毕业合影,大部分同学我都能说出名字,每个同学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冯清玉是班长,小个子,眼睛特别大,组织能力强,特别有魄力。魏立孝和牛廷贤也是班子成员,具体是什么职位,记不清了。赵环、许振武语文功底扎实。史得平数学突出。冯亚飞学习全面,各科都比较强。李蓉是从北京来的,各方面都很突出。张东霞是我的同桌,待人热情大方,积极向上。张慧英见人老是笑咪咪的。张鹏刚为人厚道诚恳。马志荣精干潇洒。王建文、张新智身材高大,篮球打的不错!。宋京都是核工业部二七九厂的子弟,我俩是同一宿舍大通铺的邻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