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心而行 文字亦是人生“风景线”——由“我和鹅城有缘”所想到的

郝建华

<p class="ql-block">作者:辛艾青</p> <p class="ql-block">  值此《鹅城》创刋四十周年之际,县文联推出颇有创意的“我和鹅城有缘”的命题。这一命题有跨度,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有精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鹅城》基本印象</b></p><p class="ql-block"> 我爱《鹅城》,爱的执著,爱的入迷,爱的如痴如醉,她已融入了我阅读量中犹为珍贵的一部分,不断拓宽我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含量。每一期《鹅城》都象征着静乐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延续;每一期《鹅城》都是丰盛的美餐佳肴,让人胃口大开,食之贪婪,余味无穷;每一期《鹅城》犹如潺潺流水,欢歌流畅,洗滌着自己的灵魂;每一期《鹅城》恰似一盏明灯,照亮静乐人文学艺术创新发展的航道;每一期《鹅城》不仅仅是一本精致的印刷品,而且是文学智慧与美学的结晶;更是激励每个文学艺术爱好者努力奋进的冲锋号角!</p><p class="ql-block"> 《鹅城》杂志,也让我结识了包括尚未谋面的文坛巨匠,书法大拿,美术名家,摄影高手。是他们一篇篇似有神助,妙笔生花的诗文;是他们一幅幅惟妙惟,形神兼备的图画;是他们一条条力透纸背,笔走龙蛇的真草隶篆;是他们一张张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摄影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望尘莫及。</p> <p class="ql-block">  《鹅城》杂志取名与静乐县城的别名相同,其含义在于随着鹅城的社会进步,经济腾飞,带动以《鹅城》杂志为载体,推动静乐的文化艺术䌓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鹅城》以图文并茂,情趣盎然讲述静乐悠久历史,世代变迁;记叙静乐文韬武略,贤达英才;传播静乐红色文化,传承发扬;漫谈静乐农耕文化,生活习俗;见证静乐当今盛世,国泰民强。《鹅城》是流芳千古的百科全书,有益教材。</p><p class="ql-block"> 我是吃着静乐的粮,喝着静乐的水,说着静乐的话,走着静乐的路,生活在静乐,成长在静乐,工作在静乐的地地道的静乐人。我爱静乐,也爱《鹅城》,这并不是爱屋及鸟之故。而是《鹅城》早己成为我酷爱文字的良师益友,文字发表的园地,写作见长的摇篮。也是展现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从封面看,1—5期的《鹅城》刊头题字,分别由本县籍著名书法家王善清、宋培卿、孙俊厚、王㬢、蒋森挥毫题写。这些名家的题字,古墨凝神,遒劲有力,各有特色,笔势飘逸多姿,龙飞凤舞。从封面构图而言,大都由丹青妙手刘宣民先生绘制,其图创意新颕,惟妙惟肖,且不失画中含情,画中有诗,韵味无穷。从内容上看,栏目内容丰富,以文学作品为主,兼顾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曲等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复刊后的刊头题字由静乐籍名人,曾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虎生题写。《鹅城》二字笔力雄健,铁画银钩,犹如巍巍天柱,沉稳厚重,在各种浅色封皮衬托下,赫然醒目。</p><p class="ql-block"> 就栏目设计而言,较前内容大为增多,编辑新颖,设有“时政辑要”、“探索研究”、“人物春秋”、“历史回眸”等等,“希望的天空”这一栏目的开设,为早培养,早发现我县后起之秀的文学艺术人才,提供了摇篮,搭建了平台。栏目内容的增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解时政的含金量,也确实成为了读者的精神食粮。提升了静乐人民崇尚文学艺术的凝聚力,崇尚精神文明的幸福指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见证《鹅城》创刊</b></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耕读之家,祖父为清未享受国家俸禄的廪膳秀才,曾任三区区长。父辈伯仲叔季兄弟四人,青灯黄卷,学有所长。受家庭之薰陶,长辈之感染,上小学时就扬言长大也要当记者、当作家。这已成为当时家庭的笑料。说来也怪,从小学学写作文开始,到初中每逢星期六作文课,老评评讲好作文,十有五六就是我的,每评讲一次,我就飘飘然一阵子。现在回想起来,真可令人笑掉大牙!</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上初二的第一学期,我右腿患了骨髓炎,手术疗养近一年。深造无望,只好返乡回家。好在时值养病,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家传下来的几本线装古籍,阅读哥嫂带回的大专.中师语文课本。也有充足的时间写日记,练习作。就在回乡的1965年,我编创了《人民公仆焦裕禄》的快板书,由文化馆铅印分发各公社,闻着淡淡的墨香我分外惊喜,因为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处女作。随着农业学大寨的高潮迭起,我的家乡也便成为全县的典型,加之故乡又是遐迩闻名的“道情之乡”,总结学大䅁经验,编创文艺脚本也便成为我的责任。期间,我所编创的小戏《评分之后》、《一碗红枣》、《在参加党代会路上》、《献木板》、《焊吸筒》及《罪恶滔天四人帮》许多脚本不仅由县文馆用腊版刻印于《静乐文艺》,而且参加县里的汇演,屡屡获奖。这些创作使我在县里小有名气,就是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之后,县文化馆也经常借回搞文学和文艺创作,相声《如此对象》、群口快板《喜爱家乡新面貌》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文化馆各有所长的同志,对我的文艺创作给予极大的关与支持,特别是已在全地区享有名气的创作高手王庆华,从构思到修改自然成了我的指导老师。而更令人终身难忘的是让我有缘结识了著名作家杨茂林先生。是他或来静乐下乡釆风,或召集全地区业余作者在忻州、五台山、神池召开文学座谈会、评稿会,都要对我的作品面对面点拨指导。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散文《老故事员的故事》、小说《不该如此》。后来还给我和陈庆伊颁发了《忻州地区重点业余作者》的证书。1982年,因腿病复发,在家养病的我,创作了以反对封建婚姻为主题的四场古装戏《奇巧缘》,由县文化馆铅印成册。时隔不及,也不知道是谁联系的,我突然收到忻州著名剧作家武承仁的来信,信中的大意是,看了剧本,感觉不错,但对剧本创作的写法还有所欠缺,剧本可扩充为最少六场,让我去忻州住几天,共同修改。但我因行动不便,没去修改,成为我终身的一大撼事。当时的《静乐文艺》,由于经费拮据,或刻印,或铅印,页码甚少,甚至是单页登载,极难保存,我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奇巧缘》。</p><p class="ql-block"> 当时,多么期盼静乐能创办一个刊物,一者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有个用文之地,二则善于保存,但一想到经济落后的静乐,创办刊物谈何容易,确实是海市蜃楼,天方夜潭。</p><p class="ql-block"> 人们等啊,盼啊。等待着有一个文学艺术组织机构,盼望着静乐创办一个自己的刊物,与时代同步,与潮流并肩,以体裁不一的雄文华章,绚丽多彩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咏唱,为振兴静乐呐喊助威,成为人之所向,共同愿望!</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终于,终于等到了,终于盼来了!就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静乐县文联正式成立,取名《鹅城》的杂志也随之诞生。中共忻州地委副书记薄应贤发来了贺词。县委书记焦如富作了发刊词。县长杨巨才、县委副书记李建业、徐德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裴忠利、副部长武精宏、忻州地区文联主席,作家杨茂林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静乐籍大同市政府副秘书长,山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王善清作了贺词并进行了书法表演。能文善画,工于乐器,擅长摄影的全才刘宣明当选为文联主席。深谙戏剧的张永贵推选为副主席,笔耕不辍的陈庆伊为秘书长。颇有造诣,各有所长的石龙、李世华、张兴华担任常委。我也有幸被推举为连同七名常委在内的十五人组成的文联委员。文联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五个方面确定了会员。第一期《鹅城》,我发表了小说《都是剧中人》,在第二期《鹅城》上,忻州地区文联《五台山》编辑部张玉良对我的小说作了这样的评价:“《都是剧中人》的作者辛爱青同志,文思敏捷,颇有灵气。他以辛辣的文笔勾勒了一伙不孝之徒的肮脏嘴脸。文章开篇别致,构思棈巧。”此后又在《鹅城》发表了我所创作的小说《中秋夜》。</p> <p class="ql-block">  当时,大概因为经费紧缺之故,《鹅城》页码少的可怜。第一期仅44页,此后的页码也仅有56页。页码受限,登载量自然不多。创刊之时,我已调县教育局四年之久,主要承担文秘工作,写计划、作总结、办信息、搞新闻,甚至县里有关教育的文件,县领导有关教育的讲话大都由我起草。加班办点,通宵达旦成为家常便饭。正当我的极告文学《深山沟里的耕耘者》准备投稿《鹅城》第六期时,《鹅城》却因诸多原因停刊了。全县文学爱好者无不为之婉惜,抱怨者也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鹅城》停刊了,我只好把文字稿件投向其他报刊杂志。庆幸的是有时被釆用发表。比如散文《掌管钞票的人们》发表于《山西经济日报》;《深山里的耕耘者》主人翁岳奋飞被评为静乐首位特级教师,缩写后的材料上报省、市,岳奋飞被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朗诵诗《山里娃的心里话》,初由《希望周刊》发表,后转载于《山西教育报》、《忻州日报》,并由爱乐小学学生樊新南、高瑛在北京庆“六·一”联欢会上进行了朗诵。北京人无不为之动容,也为今后的助学工程起了助推作用。人物特写《杜厚则——穷乡僻壤一名师》,不仅发表于《希望周刊》,而且这一文章通过逐级上报,竟获得了“曾宪梓民办教师奖”的一等奖,奖金为三万元,而且排在《中国教育报》发布的30名一等奖的第一名。(曾宪梓共奖励全国优秀民办教师1000名)。此后,长篇通讯《大山里的好校长》、《短暂的人生 闪光的旅程》、《正在崛起的静乐教育》、《抓机遇 总动员 校舍建设唱凯歌》、《汾河欢歌 闪闪鲤鱼跃龙门 群峰高唱 莘莘学子成栋梁》、《税收新歌》先后发表于《忻州日报》。《静乐一一传承红色文化的土地》发表在《忻州日报》周六版的头版头条,并在“晋绥网”、“百度网”上转载。《忻州日报教育周刊》,还发表了《温家宝亲临君宇中学》、《小山村爆出大新闻》、《恩泽黄土高坡》多篇新闻通讯……。同时,于拴俊、郭晋文、赵明厚、李秀清等九名国家级、省级模范教师的材料均由我撰写上报。期间,由时任教育局长的张成亮任总编,我任主编完成了54万字的第一部《静乐教育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情酒复刊《鹅城》</b></p><p class="ql-block"> 二OO八年,停刊二十年之久的《鹅城》终于复刊了!人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诗人宋德珍出任文联主席兼《鹅城》主编。可以说,我是静乐较早的信息获得者。当时我受聘于地税局,专搞文字工作,也正是我主编第二部《静乐教育志》之际,某天,宋德珍先生亲自到地税局找到我,告知《鹅城》即将复刊的大好消息。我俩推心置腹地谈了不少。临走,宋主席托我写一写贺词之类的文字。我自然欣然答应。当晚便满怀激情,奋笔成文。我也以《贺鹅城杂志复刊》为题,收集到我的第一本文集《自珍集》之中。复刊的《鹅城》与前五期比较,首先是页码大为增加,超出两倍近乎三倍之多,自然增大了登载量。内容与前相比,更有创意,除固定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栏目以外,根据县域重大活动及稿件内容灵话多变,设置了不少创新栏目。更让人欣喜的是新设的“希望的天空”,为早发现,早培养静乐文学创作的后起之秀搭建了平台。“文艺舞台”原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起到了文学与文艺有机结合,通过排练演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影像志”图文并茂,创意新颕,影像直观清晰,颇有身临其境的视角,文字行云流水,可谓字字珠玉。</p><p class="ql-block"> 就投稿而言,不仅有本地的创作爱好老者,也有脱颕而出创作新秀。使我以《鹅城》为桥梁,结识了不少创作高手与文字挚友。比如作家、静乐作协主席张天柱、原文联主席、诗坛名人宋德珍、现任擅诗文、喜书法、精摄影的文联主席范亮后、人称“静乐全才”的张月升等,还有诸多让我心诚悦服的中青年文笔高手,此处不再一一枚举。投稿者有静乐籍在外工作的才思俊逸,创作大拿的文学、书画家,如著名作家王庆华、三晋英才张明旺、青年作家王彦峰以及李瑞卿、李志天、张月奎、张亮明等贤达名流。有曾在静乐工作过的县级领导杨巨才、孟元勋、裴忠利、孙俊厚等人的作品。有姚艾泉、李守奎、段文让、胡温厚、李新玉、李玉生等诸多老干部的来稿。还有曾在静乐上山下乡的王岁元、陆泽声、徐葆齐、赵文博等北京知识青年的诗文。也有来自云南、安徽、湖南、四川、齐齐哈尔、银川、太原等外地作者的稿件。更为感人的是不少老一辈革命者援笔在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为《鹅城》不吝赐稿。如:张宗逊上将所写的《参加百团大战》;张树芝少将所写的《故乡往事之抗战烽火》;著名作家沙汀写的《贺龙将军过静乐》;本县籍刘祖武的长篇连载《初翔》;刘涌的长篇连载《政法春秋》;孙宽所著的《我在静乐的抗战史》;辛景月所著的革命回忆录《大河奔流》;张亮明创作的《人物春秋》、《岁月流痕》;齐文、王欣所著的长篇回忆录《静乐武工队》等等。这些革命前辈的著作不仅为静乐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料,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鹅城》的含金量。</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而今羽翼丰满的《鹅城》展翅翱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p><p class="ql-block"> 就我而言,几乎每期都有我的文字发表,有时甚至是一期登载两三篇,总字数约在二十万字以上。仅长篇小说《情》就达12万余字,可以说上部已告结束。但续写下部一因编纂《静乐县志》、《静乐财政志》时间紧迫,二因出于人情,写了大量的建筑碑记、祭文和墓志碑,三者随年岁增长,创作小说的灵感日渐减退,试写数次,不尽人意,无奈搁笔。为《鹅城》的投稿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快板书、小品、赋、楹联、杂谈各种体裁无所不及,无所不写。曾发表于《忻州日报》的《文峰塔赋》、《鹅城赋》,后由《鹅城》发表。诗歌有《王元林之歌》、《三城同创礼赞》、《我们是城市美容师》、《十八大颂歌》、《我们不老》、《七十岁感悟》、《静乐赞歌》等。诗歌《端午晨游天柱山》,曾由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朗读艺术家,新闻部主任,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作品一等奖第一名的磊明进行了朗诵。《放歌西林公园》、《园林赞歌》还由老干部艺术团作为朗读节目;特别令我欣喜的是700余行的爱情叙事诗《情殇》也在《鹅城》上得以登载。《忻州日报》高级记者杨俊峰给予这首诗的评价是“激情奔放,一气呵成,催人泪下的诗情如同决堤的长河,一泻千里,……,娓娓倾䜣,字字珠玑。”在《鹅城》上还发表的大量散文,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有《话说小脚女人》、《文字铺就人生路》、《藜麦心语》、《一座山和一个人》、《矢志当好乐龄人》、《老年自有闪光时》等。与赵兔环合写的《千年古城盆子水》,通过删减发表于《中国农民报》,并全文发表于中国农民网;和杜光前合写的《历史名村下城》,也是网络上转载;《门球场情缘》发表于《门球世界》的杂志;散文诗《人生悟语》在《鹅城》上发表之后,转载于《忻州老干部之友》,并由著名画家刘光宇作了配图;《心路》在《山西老年》发表后,《鹅城》亦作了转载。以及史料文章《浅谈静乐教育历史》、《希望工程在静乐》。发表的小戏有《真情‘假意’》、《扶贫情》、拟人情景剧《文化大公园》等等。发表的曲艺有群口快板《好党员王元林》、《扶头会流域治理就是好》等。还撰写了2008年静乐电视合在全市电祝台的拜年节目《夸夸咱们静乐县》。由我撰写,由时任副县长的杜锁清修改的歌词《园林赞歌》,由刘红兵作曲,登载于《鹅城》总第二十五期,曾一度时期作为《静乐新闻》的片尾曲。自编自演的小品《老来伴》、《老来乐》博得了观众笑声不断,掌声连连,人们称我为“静乐笑星”。鉴于《鹅城》每年两期,发表空间少,我还不断投稿于《忻州日扱》、《山西老年》、《忻州老年》、《忻州老干部之友》(后改为忻州老干部作品网),采用率甚为理想。我的小孙女辛若华也曾在“希望的天空”发表诗歌十一首,并于2021年在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作文征文活动山西赛区荣获一等奖。曾获两千多名诗人诗歌大赛获得三等奖的儿媳妇张巧萍,不仅屡屡在《鹅城》发表诗歌,而且已出版两部诗集。曾任宁夏检察院处长、自治区作协会员、银川市书画协会员的我四叔的女儿辛真,见到每每寄去的《鹅城》颇有质量,便将她曾任《包头日报社》社长、《新华社内蒙分社》、《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的父亲辛景月的革命回忆录《大河奔流》给我发来,在《鹅城》上分期发表。辛真也将她写的散文《叶落的声音》、《回忆我的父亲》也在《鹅城》上发表。</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在时任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宋爱莲的支持下,我的第一本文集《自珍集》出版。时任山西省新闻出版副局长张明旺先生为我的《自珍集》所作的《序》中写到:“……可以说艾青兄是位‘全能’作家,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尽管全能、多面手上有引号,但这既是肯定,也是鼓励与便策,让我激动不已。2014年,第二本文集《烛光集》由忻州老龄委出版。《忻州日报社》编委,高级编辑、《忻州日报·教育周刊》《山西科技报·教育周刊》主编杨俊峰在《序》中写到:“辛老师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也是文字水平很高的人,是静乐的文字大拿。”才华横溢,善于创新,原忻州市组织部副部长、市老干部局长,全国优秀老干部工作者王志荣曾在微信中给予我的创作做了如下评价“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精品,这是您的特点,我喜欢这样的写作习惯。”</p><p class="ql-block"> 是我,心与行的融合,为《鹅城》贡献了微薄之力,但也是《鹅城》为我的创作铺就了人生之路。为了在《鹅城》或其他报刊投稿,因应聘于县志办的责任担当,不少文学创作是在晨起佛晓,晚伴午夜,以笔为犁,以纸为田,把智慧和汗水耕耘在一行行文字,一篇篇稿件之中。是我,在小学生语文本的格子里,“爬”完一格又一格,“爬”完一行又一行,“爬”完一本又一本“爬”出来的。“爬”格子苦,有时因为文思迟钝,水不思,饭不香,夜不能寐;“爬”格子累,有时白天晚上连轴转,腰发酸,腿发困,浑身乏力;“爬”格子乐,苦尽甘来,累后乐至,看着“爬”出来的手稿,如食蔗糖,甜到心底。这就是我文学创作的感言。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无利之觊觎,无炎凉之劳形,自愧非大器,银丝仍伴行。”的老有所乐;也有了“年逾弱冠,手持拙笔,著书撰述,龄跨古稀,伏案五十时光,历尽春夏秋冬”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我所以当选为城区离退休老干部党总支委员、被评为“静乐好人”、“忻州市十佳杰岀老人”、忻州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忻州市优秀网宣员”等荣誉,这与我不辍创作,不断给《鹅城》和其他报刊网络投稿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依心而行,文字亦是人生“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稿于78岁畅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稿于79岁嘉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