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寿川讲堂》第三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从历史传说与遗址遗存中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主讲 白天 互动 韩慕青 赵廷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寿川讲堂》第三期在寿阳图书馆隆重举行。本期讲座以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为特色,以流传广泛的“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为叙事切入点,同时结合寿阳本地丰富的北魏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引领听众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深刻感悟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与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民间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反抗压迫的精神符号与文化记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座伊始,主讲人首先剖析了“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一民间传说。该传说核心讲述了元末汉人如何通过月饼传递密信,约定于中秋之夜共同起义,反抗元朝统治的故事。其背景是元朝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而其关键情节则充满了民间智慧与浪漫主义的抗争色彩。尽管从严谨的历史考证角度看,此事件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可能源于后世对元末起义的想象与附会,但它在明清乃至清末革命时期,被不断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成为激励人们反抗异族统治、追求民族解放的强大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讲人指出,这类传说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历久弥新,正在于它们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侮与压迫时,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民族气节和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历史镜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时期的文明劫难与浴火重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讲座的视野投向更为久远而复杂的“五胡乱华”时期。主讲人以详实的数据和史料,勾勒了那段充满创伤的历史图景:西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全国人口锐减近半,数以千万计的生命消逝于战乱;北方政治中心洛阳陷落,大量珍贵的典籍、文物毁于一旦,先秦两汉文献损失惨重,文化传承遭遇空前危机。这一时期,无疑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劫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讲座并未止步于呈现苦难。主讲人着重阐述了中华文明在巨大挑战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自我更新能力。他指出,正是在这近三个世纪的动荡、迁徙与融合中,中华文明完成了深刻的蜕变与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民族融合与结构新生:</b> </p><p class="ql-block">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汉人南迁,打破了原有的地域与民族界限,促进了空前规模的民族融合。原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瓦解后,地方门阀士族崛起成为社会中坚,这一社会结构的变革,客观上为后来隋唐的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府兵制)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文化思想的转型与繁荣</b>: </p><p class="ql-block">传统儒学因典籍散佚和传承受阻而影响力相对减弱,这为佛教和道教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胡人统治者支持下,佛教迅速传播,佛经翻译事业兴盛,云冈、龙门等石窟艺术开始营造,奠定了此后中国佛教文化的基础。同时,玄学清谈、山水诗歌与绘画等新的文化形式开始兴起,拓展了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广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南北格局与经济开发:</b> </p><p class="ql-block"> 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建康(今南京)等地迅速崛起,改变了以往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为后世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讲人强调,“五胡乱华”虽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它并未导致中华文明的断绝,反而在痛苦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活力,最终为气象恢宏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印证了中华文明“在毁灭中孕育新生”的强大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地域印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寿阳文化遗存中的历史见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讲堂的一大亮点,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寿阳本地的文化遗存紧密结合。寿阳地处要冲,拥有深厚的北魏文化积淀。讲座特别提到了寿阳作为北魏时期侨置县的历史,以及境内如贺鲁城、广牧城、驸马城等距今两千多年的古城遗址。这些沉默的城垣,是历史上民族迁徙、政权更迭与文化交流的直接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散布于潇河岸边与羊摩山的多处摩崖石刻与石佛遗存,更是那段佛教艺术与信仰蓬勃发展的实物例证。这些历经风雨的佛像与刻字,无声地诉说着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以及不同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在此地交融碰撞的历史场景。通过“现身说法”式地解读这些身边的文物古迹,讲座使听众能够直观地触摸历史,真切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就蕴藏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文化自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期《寿川讲堂》通过将生动的民间传说、深刻的历史周期律分析与具体的地域文化遗存相串联,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立体框架。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屡创辉煌,根源在于其内在的包容性、适应性与创造性,在于那种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屈不挠、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强大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市民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知,更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它启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这些融合着伤痛与重生的过往,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前行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笔下故事如诗画,娓娓道来梦亦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聆听寿川讲堂中秋节。。故事讲座的感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廷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月圆人聚的中秋佳节之际,我有幸参加了寿川讲堂活动的这场故事讲座,不仅让我沉浸式体验到寿阳故事的强大感染力,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寿阳地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寿川讲堂上,白长生老师讲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等传说故事。"八月十五杀鞑子"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元末起义传说。故事以元朝蒙古贵族对汉人的极端压迫为背景,如"家鞑子"制度(蒙古兵驻扎百姓家,控制兵器、婚姻甚至霸占初夜权)、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等治理)、横征暴敛等。这些政策导致汉人"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故事中,刘伯温通过月饼传递密信,组织百姓在中秋夜同时诛杀"家鞑子",最终推翻元朝。这个故事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揭示了阶级压迫的残酷性。体现了民众反抗精神,彰显了集体行动的力量。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是:提醒后人,阶级压迫、民族歧视和社会不公是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历史上,任何形式的极端统治都可能导致反抗。强调团结与智慧的重要性。面对压迫,民众通过秘密组织、统一行动实现目标。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与反抗传说结合,使节日承载了民族记忆。中秋作为团圆节的象征意义被强化,成为汉人文化认同的载体。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通过节日仪式,后人能感知历史苦难,珍惜当下和平,同时传承不屈不挠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寿川讲堂上,韩慕青老师讲了"人生就是一部《西游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游记》以神话为外衣,却暗藏人生真谛。这部古典名著不仅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更揭示了每个人必经的心灵修行之路。九九八十一难不仅是妖魔横行的考验,更是人性弱点的镜像,映照出每个生命从混沌到觉醒的蜕变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说,人生如西游,是一场修心正道的漫漫征途。人生这场西行,没有捷径可走。每个跌倒的瞬间都是照见本心的明镜,每次妖魔的阻挠都是淬炼意志的熔炉。当我们像唐僧那样坚守信念,像悟空那样直面心魔,像八戒那样懂得自省,像沙僧那样保持赤诚,终将在某个晨光熹微的时刻,蓦然发现灵山已在脚下,真经已在心中。这或许就是《西游记》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抵达终点,而在于这趟修心证道的旅程本身。</p><p class="ql-block">作为寿川讲堂的主讲,白长生老师和韩慕青老师都是</p><p class="ql-block">杰出的文化传播者,都讲得非常好。好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内容呈现方面。两位老师在讲述寿阳故事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对寿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素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心整理,故事内容丰富且富有层次感。无论是古老的传说、名人轶事,还是现代的发展成就,都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寿阳的历史长河与现实场景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2、语言表达方面。两位老师的语言功底十分扎实,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在讲述过程中,能够根据故事的情感和氛围,灵活调整语速、语调。激昂处,声音洪亮有力,让人热血沸腾;舒缓处,语调轻柔温和,如潺潺溪流,沁人心脾。同时,还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舞台表现方面。在宣讲舞台上,两位老师堪称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肢体语言丰富而自然,与讲述内容紧密配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能精准传达出故事中的情感和信息,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和互动性。而且,他们能够很好地掌控舞台节奏,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根据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述方式,让整个宣讲过程流畅而精彩。</p><p class="ql-block">4、听众感受角度:情感共鸣层面。两位老师讲寿阳故事,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寿阳灵深处的窗户。他们用真挚的情和生动的叙述,将寿阳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听众深深感受到了寿阳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颗情感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引发了我们对寿阳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听众感受角度:知识获取层面。原本对寿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述后,听众才发现自己对寿阳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他们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寿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蓬勃的发展态势。让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寿阳的知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让人们对寿阳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p><p class="ql-block">6、听众体验层面。两位老师简直就是两个故事魔法师,他们能把枯燥的历史和现实变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精彩</p><p class="ql-block">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他们讲故事,就像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让人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讲述方式幽默风趣,常常引得我们开怀大笑,同时又能在笑声中感受到故事的深刻内涵。这种寓教于乐的宣讲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起来说,白长生老师和韩慕青老师无疑是两位杰出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以自己对寿阳的热爱为基石,用专业的素养、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舞台表现,将寿阳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宣讲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寿阳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也为传承和弘扬寿阳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的讲述下,寿阳的故事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寿阳,为寿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对《西游记》的人生解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文/韩慕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表层是神魔斗法的奇幻故事,内核却是对人生修行与生命境界的深刻隐喻。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取经团队,恰似一个完整人格的四个面向,亦是人类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态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唐僧:崇高而痛苦的理想之锚</p><p class="ql-block">唐僧代表着人生的“理想目标”与“道德律令”。他肉眼凡胎,不识妖邪,却始终秉持“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坚定信念。他是取经团队的精神灯塔,没有他,一切行动将失去意义。这正如人生中必须确立的崇高理想与价值准则——它或许显得迂腐、固执,甚至因过于纯粹而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但正是这种对目标的执着,赋予了所有艰辛以方向。唐僧的软弱与局限提醒我们,理想本身并不具备实现自我的能力,它需要其他能力的辅佐与守护,在现实的泥沼中,仅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孙悟空:挣脱束缚的创造之力</p><p class="ql-block">孙悟空是“能力”、“智慧”与“反叛精神”的化身。他从大闹天宫无法无天的“本我”,到被压五行山下经历磨难的“自我”,最终成为护佑唐僧、降妖除魔的“超我”,完成了个体精神的巨大升华。他的金箍棒扫除的是取经路上的具体妖魔,更是人内心中的“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所带来的欲望)。孙悟空象征着人那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智慧,他的七十二变与筋斗云,是心灵自由的极致体现。然而,这份强大的力量必须被导向正途(紧箍咒的约束),否则将酿成灾难。这揭示了人生的核心命题:如何驾驭并升华我们内在的巨大能量,使之服务于更高的生命目标,而非毁灭自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猪八戒:真实可爱的欲望之身</p><p class="ql-block">猪八戒是“欲望”与“世俗性”的鲜活写照。他贪吃、好色、懒惰,动不动就嚷着“散伙回高老庄”。他看似是团队的短板,却因其人性的弱点而显得格外真实、可爱。八戒代表着我们难以割舍的肉体欲望与对现世安稳的眷恋。他提醒我们,一个完整的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欲望而存在,修行并非要彻底消灭欲望,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处,并引导它。八戒最终亦能成佛,昭示着“烦恼即菩提”的深刻哲理——当我们能正视并超越自身的欲望时,它便不再是修行的阻碍,反而成为理解众生、悲悯人世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沙和尚:沉默坚忍的承载之德</p><p class="ql-block">沙和尚是“责任”、“秩序”与“坚韧”的象征。他沉默寡言,总是挑着担子,默默守护在团队最需要的地方。他的台词似乎只有“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但这正凸显了他作为团队稳定器和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沙僧代表着人生中那些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品质:忠诚、耐性、服从与承担。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日复一日地履行本分,这种“担夫”精神,是理想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他告诉我们,伟大征程不仅需要英雄的闪光,更需要无数个平凡瞬间的默默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四位一体的完整人生</p><p class="ql-block">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与“修行系统”。唐僧是 “方向” ,孙悟空是 “能力” ,猪八戒是 “欲望” ,沙和尚是 “责任” 。取经之路,就是这四者从最初的矛盾、摩擦,逐渐走向磨合、协同的动态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的修行,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设定崇高目标却常感无力的“唐僧”,一个能力超群却时而冲动、需要约束的“孙悟空”,一个充满世俗欲望、时常想偷懒的“猪八戒”,以及一个默默承担、维持生活运转的“沙和尚”。真正的成熟与成功,并非消灭任何一个,而是让这四个“我”达成和解,形成合力——让理想指引方向,让能力扫除障碍,让欲望保有生趣,让责任提供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游记》的伟大,在于它用最瑰丽的想象,刻画了最真实的人生。它告诉我们,抵达灵山、成就圆满的,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这个虽有缺陷却不断成长的完整团队。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人生西行路上,需要去体悟和实践的生命智慧。</p> <p class="ql-block">本期摄影 吴新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