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感的老知青(二)

海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海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5584989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 海哥(根据俞立中演讲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 俞立中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 做报效祖国的公民</b></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很幸运,毕业后留校了。1985年又被选派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师从环境磁学的创始人弗兰克·奥德菲尔德教授。留学给了他拓展视野和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俞立中收到华东师大校长的来信,希望他尽早回国。</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说,这封信就是祖国的召唤。他没忘记出国的初衷就是要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他心里很清楚,回国后受各种条件限制,科研和教学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有信心,上山下乡的艰难都挺过来了,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呢。他相信自己能够闯过这一关。1990年俞立中回到母校华师大,被聘为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环境磁学在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还没有相关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俞立中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用自己留学期间省下的生活费,买了一台计算机和相关设施,再与相关仪器公司洽谈,用合作的方式获得了一套仪器设备,最后动用科研经费购买了其他一些仪器。就这样,花了很少的钱很快就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成为我国环境磁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b> 做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1996年,学校打算调俞立中到行政岗位工作。对一个搞了多年科研的学者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让他离开实验室。俞立中说:“我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梦想过当教授,当科学家,但从来没有梦想过当校长。”他对党委书记说:“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就想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书记则很严肃地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啊,给学校提意见头头是道,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让你自己来做嘛,又不肯做,那还提什么意见!”俞立中被书记将了一军,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谈话,一时无言以对。书记乘胜追击:“我们想改变学校的状况,希望有一批懂业务,懂研究的教授来做学校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为广大师生服务。我们觉得你行,能胜任,希望你来做。”末了再将一军:“如果你还是要推脱的话,那你前面讲的初衷也有问题了。”话说到这个份上,俞立中完全没理由了,只好答应下来,无可奈何地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担任华师大副校长,2003年调任上师大校长,2006年又调回华师大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学校领导其实并不好当,甚至很难当。不管是在华师大还是在上师大,不管是当副校长还是当校长,俞立中始终把自己定位在教师身份上。他知道,只有保持教师的本色,才能和教授们融合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做好一个教师,才能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保持教师的情感,才能关心学子,关心学术,学校才会充满活力。他知道,教授是学校的生产力,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不能发挥生产力的效率,就不可能有好产品。所以,俞校长常会风趣地讲,要心甘情愿地去当“孙子”!</p><p class="ql-block"> 在当副校长的头几年里,俞立中曾想回到他钟情的实验室,但是他出色的管理能力却牢牢地把自己绑在了这个岗位上。既然回不了实验室,他索性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棒的!在实践中他意识到我们现有的大学体制已经束缚了自身的发展,要把中国的大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必须跳出来,把学校放在国际平台上去思考未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在当华师大校长期间,他提出学校发展的两条战略路径,一是学科交叉融合,二是推进国际化进程。他希望能够发现一些新的生长点,和世界同步探索、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在这样的战略思想下,他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把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入到自己的学校管理中,努力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国际化学习环境,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模式。2013年法国政府授予俞立中“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他在中法教育合作方面的卓越贡献。华师大的学生们则赞扬俞校长是“最亲民校长”和“最优秀校长”。</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给自己确定的目标远不止这些,他要做一项重要而有益的探索。2012年7月,他从华东师大校长岗位上退下,正式担当上海纽约大学的首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b> 再攀教育改革新高峰</b></p><p class="ql-block"> 上纽大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中美合作大学,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设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容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典范。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上纽大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是从知识荒漠中走过来的人,他知道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他充分理解回归教育本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而不是跟着考试走。他也十分理解实践探索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懂得,不仅仅只有课堂才是学习场所,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研究探索都是学习的平台,要学会通过实践来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他更理解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深切地认识人生的价值,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高考的俞立中很清楚高考的利弊。他大胆地在上纽大实施学生评价标准和选拔方式上的改革,即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模式。他们先选学生,后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只是入门条件之一,而学生在高中期间的表现以及校园日活动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更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一直努力把上纽大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这所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本科教育采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构建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引进了小班化教学、互动学习与讨论的形式;在大学四年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课程,选择到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其他13个校园或教学点学习,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和研究实践融为一体。上纽大独特的招生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引起了高度关注。这所全新的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所新办的大学,更在于它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为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诞生和崛起一直奋斗到退休,2020年转任荣誉校长。他是我国首位开通微博的高校校长,至今他的微博和微信圈里晒的仍然是上纽大和华师大的信息,可见他仍然在关注着大学的发展。几年来,俞立中出版了《教育·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大学管理之道在于沟通》《智慧的圣坛》《教育展望》《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上海纽约大学之旅》《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等一系列著作,继续探索着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卓越的人除了有生命之外还有使命!俞立中从知青到教授,再到教育家,在他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令人神往的梦想;不管是当知青还是做教育,在他为之奋斗的崎岖路途上,每一步都有坚定而明确的目标。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梦想和目标不是小我,而是大“家”,满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这使命感推动他叩撞大学之门,促使他探索办学新路并迈向中国高等教育之巅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