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号:68883635 <br>昵 称:亮亮虫</b></p> 当“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穿越千年时空,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我们不禁要问:在倡导尊重天性、激发兴趣的今天,是否还需要提倡这种极致的勤学精神?我认为,新时代需要的不是对苦行僧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勤学精神本质的重新诠释——那是一种源于内在驱动的坚持,是求知路上绽放的快乐之花。<br> <b>一、从“被迫苦读”到“主动求索”的精神蜕变</b> 战国苏秦游说失败后“引锥自刺其股”的发愤,汉代孙敬“头悬梁”的夜读,其动人之处不在自虐式的学习方式,而在那种为理想全力以赴的生命状态。正如我校五年级的小林同学,为准备科技创新大赛,连续一个月每天放学后留在实验室调试机器人程序。当同学问他“这么辛苦值得吗”,他眼睛发亮地回答:“当我看到机器人按指令行动时,那种快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这不是被动承受的“苦”,而是主动拥抱的“乐”——在深度探索中体验心流状态,在突破自我时收获精神愉悦。 <p class="ql-block"><b> 二、快乐教育与勤奋精神的辩证统一</b></p>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教育从不排斥勤奋。三年级(2)班开展的“植物生长观察日记”项目中,孩子们自愿每天提早到校测量记录。小雨在日记中写道:“看着绿豆破土而出,比玩游戏还有趣!”这种因发现规律而产生的深层快乐,远比浅层娱乐更持久。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孩子们在兴趣引导下主动投入时,所谓的“辛苦”已转化为精神享受。 <b>三、新时代勤学精神的创新表达</b> 在学校“传统文化工作坊”,孩子们为复原古代水钟,主动查阅《天工开物》,反复试验至深夜。指导老师感慨:“这不是被动加班,而是创造激情在驱动。”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孙敬苏秦精神”,应体现在为真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执着中,体现在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追求里。又如我校开展的“数学思维马拉松”,孩子们在破解趣味难题时展现的专注与韧性,正是勤学精神的当代映照。 <p class="ql-block"><b> 四、在快乐与坚持间寻找平衡点</b></p> 当然,倡导勤学不等于认同过度压榨。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最近发展区”——既有挑战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任务。就像练习钢琴的孩子,在攻克一首曲子时可能需要重复练习上百次,但当他终于在舞台上流畅演奏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自信的笑容。这种通过合理努力获得的成就感,才是健康的教育生态。 让我们以教育智慧,将传统的勤学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成长动力。当学习成为一场通往精彩的冒险,当坚持源于内心的热爱,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新时代的“孙敬”与“苏秦”——不是在外力压迫下苦熬,而是在求知明灯指引下,快乐而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如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见证孩子们在勤学与乐学中绽放生命光彩,正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