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九年二进敦煌莫高窟和呜沙山月牙泉风景区。

知足常乐

<p class="ql-block">十九年前,我第一次踏上敦煌的土地,那时的莫高窟于我而言,是课本里的传奇、是壁画上的飞天、是遥远而模糊的文化符号。如今再站在这片黄沙与古迹交织的土地上,阳光依旧炽烈,人群依旧熙攘,可心境却已不同。</p> <p class="ql-block">我停下脚步,仰头望着那块蓝底金字的匾额——它不说话,却把千年的重量压在了每一个抬头的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想起十九年前,曾在这里拍下一张照片,背景正是这道石阶。如今重走一遍,脚步慢了许多,不是体力不支,而是舍不得太快走完这段与记忆重逢的路。</p> <p class="ql-block">十九年过去了,这块碑没变,可我知道,它守护的一切,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平台边缘,望着远处湛蓝的天与苍茫的山体,忽然觉得,这座建筑不只是供人参观的遗迹,它更像一种召唤——提醒我们抬头看天,也低头看心。</p> <p class="ql-block">我走近一处洞口,看见里面幽深的通道延伸进山体,仿佛通向另一个时空。那一刻,十九年前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那时我也站在这里,听导游说“每一窟都是一段未说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向上,几位游客正缓步前行。右侧的树影洒在石砖路上,斑驳陆离。我放慢脚步,感受脚下每一块石头的温度。这些路,走过玄奘的影子,也走过商旅的驼铃。如今,它们承载着无数双现代人的鞋底,却依旧沉默如初。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肩头,暖得让人想闭眼。</p> <p class="ql-block">我靠在栏杆上望远,蓝天白云下,沙丘起伏如海浪。时间在这里变得柔软,过去与现在,竟可以如此贴近。</p> <p class="ql-block">一条步行道蜿蜒向前,两旁绿树成荫,远处山丘轮廓柔和,几个游客的身影缓缓移动,像画中人。天色略显阴沉,却更添几分静谧。</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带木顶的石窟入口,几位游客坐在石阶上歇脚。右侧广场开阔,一棵大树亭亭如盖,远处山坡上的小塔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石壁粗糙,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只要伸手,就能摸到唐朝的风沙。</p> <p class="ql-block">石窟层层叠叠,木栏斑驳,却依然坚固。我想,有些坚持,本就不需要喧嚣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土黄色的建筑与山体融为一体,仿佛是从沙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广场上人不多,三三两两散步,显得格外悠闲。树影婆娑,遮阳伞下有人读书,有人打盹。我坐在石阶上,抬头看天,几缕白云缓缓飘过,像极了壁画中飘动的衣袂。</p> <p class="ql-block">走进第148窟的介绍牌前,目光立刻被“盛唐”二字吸引。卧佛安详,壁画斑斓,那些飞天、菩萨、供养人,曾在无数个夜晚点亮信徒的心灯。如今,它们被锁在玻璃柜后的文字里,却依然散发着光芒。我盯着那幅卧佛图,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诵经声,低回在耳畔。</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的牌匾上写着“开元年间”,三十余年建成。我默念这几个字,心里一震——三十余年,是多少人的一生?而他们用一生,只为雕凿一尊佛像、绘制一面墙。如今我们用几分钟打卡、用几秒拍照,可那些沉淀在颜料与岩石中的虔诚,却需要一辈子去读懂。</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六个大字刻在巨石上,鲜红如血。旁边标注着“世界地质公园”,中英文并列。我站在沙地边缘,望着那弯如新月的泉水,在黄沙环抱中静静闪烁。十九年前,我曾在这里骑骆驼,听沙粒摩擦发出的呜咽声。如今再看,它依旧清澈,像大地的一滴泪,也像时间的一颗心。</p> <p class="ql-block">沙漠中的建筑依旧保持着飞檐翘角的姿态,像一只欲飞的鸟。身后是连绵的沙丘,金黄与深棕相映成趣。几个游人在门前拍照,笑声随风飘散。</p> <p class="ql-block">一队骆驼缓缓行进,驼铃轻响,背影剪影在沙丘之上。远处有游客骑着骆驼前行,像是从古画中走出的商队。</p> <p class="ql-block">沙漠深处,一座中式亭子静静伫立,飞檐挑向天空,石板地反射着阳光。几棵树为这片荒凉添了生机,我走进亭中坐下,听风穿过檐角的细微声响。这一刻,天地辽阔,万籁俱寂。我闭上眼,十九年前的风,和今天的风,在耳边轻轻重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