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南门的午后,总带着几分旧梦未醒的慵懒。阳光斜斜地穿过余家巷的老墙,将石板路照得泛着微光。我推开古钱币陈列馆那扇略显沉重的木门,仿佛掀开了时光的一角。就在这寻常巷陌深处,竟藏着不寻常的财富记忆——明清银锭专柜里,两枚硕大的吉语锭静静地候着,像两个沉睡百年的银色的梦。</p><p class="ql-block">它们卧在丝绒上,周身流淌着温润的光。那光不刺眼,却有种说不出的厚重,像是把整个龙游商帮的往事都融成了这抹柔辉。窗外,大南门的喧闹隐隐约约;窗内,两枚银锭默然无语,却比任何声音都更能诉说。</p><p class="ql-block">左边那枚,是“天官赐福·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五十两开炉吉语锭。重达1889.5克的银锭,宝面开阔如镜,铭文深峻如刻,书体劲骨丰肌,精美逾常,轻薄原味包浆之下,宝光四溢,品相百里挑一,堪称收藏级佳品。</p><p class="ql-block">仔细端详,平坦开阔之宝面另打二枚“足色”字小圆戳,昭示成色十足,更是那个时代商人对“富足”最直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我仿佛看见某个岁首的清晨,省城银炉里火光跃动。老匠工将熔化的银水缓缓倾入范模,蒸汽氤氲中,一个商帮的财富梦想正在成形。</p><p class="ql-block">“天官赐福”——这上元一品紫微大帝,每逢正月十五便降临人间校定祸福。对远离故土的商人而言,这份赐福是何等重要。他们“无远弗届”,足迹遍及天涯,最渴望的莫过于天官庇佑,平安顺遂。而“招财童子”与“利市仙官”的联袂而至,更是将商人的心愿说得淋漓尽致。那个在孟加拉湾沿岸得道的善财童子,与专司迎祥纳珍的利市仙官,恰如龙游商帮精神世界的写照——既有异域经商的胆识,又有坚守传统的智慧。这三重吉语,又何尝不是所有商人走南闯北时的三重护佑?</p><p class="ql-block">视线右移,另一枚“壹本萬利•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吉语锭同样重逾1884克。三方戳记完整清晰,底部蜂窝状气孔如繁星点点,见证着银水凝固时的最后呼吸。这枚曾在浙江省博物馆展览并著录的银锭,多了一句更直白的祈愿——“壹本萬利”。</p><p class="ql-block">这四个字,也道尽了龙游商帮的经营哲学。他们从浙西小城出发,“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靠的正是这种以小博大的商业智慧。然而这“萬利”背后,是多少个挑着担子、背着行囊的日夜兼程,是多少次在异乡市集里的精打细算。</p><p class="ql-block">凝视这两枚吉语锭,我仿佛看见了龙游商人的身影——他们在汉口码头清点货物,在江南市镇开设纸号,在云贵山区经营矿产。这些“视他郡人如上天”的探险者,将生意做到了大半个中国。而他们赚取的财富,最终凝结成这样的银锭,有的可能就来自龙游税赋。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浙江44个县中共有36个县产银,虽然龙游银矿记载不多,但衢州却是重要产银区。</p><p class="ql-block">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银锭虽产自南方,其铭文反映的财神信仰却源自北方。这种文化交融,恰是龙游商帮“无远弗届”的最好证明——他们将北方的利市仙官信仰带回江南,又将南方的商业智慧播撒四方。</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两枚吉语锭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曾经的流通使命已经结束,但它们承载的故事却远未终结。那些深凿的铭文,不仅记录着商人对财富的渴望,更镌刻着一个时代商业文明的缩影。银光流转间,我听见了往昔市集的喧嚣,看见了商队远去的背影,更触摸到了龙游商人那颗永远在路上的、不安分的心。</p><p class="ql-block">当天官赐福的祈愿穿越二百年时空,依然在这南门深处闪着温润的光,我知道,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老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