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绕山而上,铁门挂着"黄石广播电视台"的匾牌。山路蜿蜒,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两旁树木苍翠,青苔顺着砖墙悄悄爬升,像是时间留下的墨迹。那块“黄石广播电视”的标牌立在路边,现代字体在山雾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城市文明向山野投来的一瞥。我停下车,抬头望去,山势渐高,信号塔的影子隐约藏在林木之后,像是某种静默的守望者,正俯瞰着这片被云雾包裹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黄石发射台矗立在山顶,像一根刺向天空的银针。塔身缠满天线,层层叠叠,如同钢铁织就的藤蔓,在阴沉的天幕下微微颤动。树枝光秃,风从山谷里钻上来,带着湿冷的气息。我走近时,听见风掠过金属构件发出的低鸣,像是某种遥远的广播残音,飘散在空气里。这里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山风与电波在对话。我忽然觉得,这塔不只是传递信号的工具,更像是山与城之间的信使,把城市的声浪驮上山巅,又把山间的静谧送入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发射台门口那对石狮,金光虽已斑驳,却依旧威风凛凛。它们蹲坐在门柱两侧,目光炯炯地盯着上山的小路,仿佛千年守山的神兽。我伸手轻触狮身,指尖传来粗砺的凉意,那是风雨打磨的痕迹。门内小径幽深,两旁绿树成荫,阳光被枝叶筛成碎金,洒在石板路上。走在这条路上,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不是怕惊扰什么,而是被这份庄重感染,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连呼吸都变得谨慎。</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几栋小楼顶上,整整齐齐铺满了太阳能板,在阴天里泛着冷峻的光泽。它们像一片片黑色的鳞片,覆盖在屋顶,默默吸收着天光。篮球架孤零零地立在空地旁,网兜破了,随风轻晃。这里有人生活,有设备运转,却不见人影。我站在院中,听见远处传来低频的电流声,像是某种机械的呼吸。现代科技与山野气息在这里奇妙地融合:一边是清洁能源的静默运转,一边是山风穿林的自然低语。这地方不热闹,却有一种踏实的秩序感,像一座隐于山中的神经中枢,安静地维系着某种看不见的连接。</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也铺展着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朝向天空,像是大地伸出的黑色手掌,承接云层缝隙里漏下的微光。通信塔在背景中高耸,天线如触角般探入雾中。我沿着坡道走,脚下是泥土与碎石的混合,潮湿而松软。植被茂密,灌木丛生,光伏板像是硬生生嵌入自然的一块块异质拼图。可奇怪的是,它们并不突兀。在这片山林里,它们成了新的“植物”,以另一种方式生长——不靠光合作用,却同样依赖阳光存活。科技与自然在这里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是征服,而是共存。</p> <p class="ql-block">上山路旁,飞云道观藏在山腰。灰瓦翘角,层层叠叠,檐角如飞鸟展翅,欲冲入云雾。整座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像是从山体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树木环绕,枝叶婆娑,香火的气息似乎还飘在空气里,尽管我没看见人影。天空依旧阴沉,云雾如纱,缓缓流动,给道观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我驻足良久,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总爱把庙观建在高处——不是为了远离尘世,而是为了更接近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风、云、电波,还有人心深处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从广播台到发射塔,从光伏板到道观,我仿佛走过了几种文明的叠层。山还是那座山,但上面承载的,早已不只是草木与岩石。有人在这里布设电波,有人在此供奉神明,也有人用太阳能板收集天光。它们看似无关,却又在某种层面悄然共鸣——都是在试图与更高处对话,无论是通过信号、信仰,还是阳光。</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雾更浓了。后视镜里的黄石发射台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树影之后。可我知道,它的声音仍在空中飘荡,像山风一样,无声无息,却无处不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