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千秋”第十五届两岸关系汉字艺术节在汉字故里白水县隆重举办(一)

秦之牛•人文西固一王新民

<p class="ql-block">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白水县人民政府、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汉字千秋”第十五届两岸关系汉字艺术节,2025年9月24日在“字圣”仓颉的故里——陕西省白水县隆重启幕。10月4日,西固书画社一行11人在村党委书记高荣军的带领下,专程前往“字圣”仓颉的故里——陕西省白水县,参观正在举办的“汉字千秋”第十五届两岸关系汉字艺术节,沉浸式感受汉字艺术的千年传承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展厅入口,一面素雅展墙静静矗立,山水底纹如云烟缭绕,映着顶上几束柔和的灯光,仿佛自远古流淌而来的文脉在此轻声低语。左侧长幅展板以沉静笔触讲述艺术节的缘起与深意;右侧大字赫然题写“字圣千秋——第十五届两岸汉字艺术展”,下方落款“序言”二字,宛如一声穿越时空的轻唤,引领观者步入汉字浩瀚千年的精神长河。</p> <p class="ql-block">  汉字,是刻于甲骨的文明密码,是《富春山居图》卷轴间的文脉低吟,是《诗经》里的婉转情思,是《楚辞》中的上下求索。它不仅是笔墨的痕迹,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2010年创办以来,两岸汉字艺术节已走过十五载春秋,如一座不灭的文化灯塔,照亮彼此心灵的归途。今岁,在仓颉造字的圣土——白水,我们再度以字为桥,以墨会心,共续中华文脉的千年约定。</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西固书画社的成员们立刻被墙上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吸引,纷纷驻足观赏。他们或站或立,目光追随着笔墨的起伏流转,神情专注而虔诚,宛如朝圣者一般。有人戴着帽子,有人裹着夹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艺术的投入。头顶的拱形穹顶洒下温润柔和的光线,与墙上灵动飘逸的书法作品交相辉映,悄然在每个人心底荡起涟漪。大家在红绳之外静静伫立,心却早已沉浸在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传统汉字的笔墨力量与艺术感染力,内心涌起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敬仰与深深共鸣。</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以“古柏”为创作主题,取其“千年不倒、历霜弥坚”之意,象征汉字穿越风雨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两岸书法、篆刻、雕塑名家挥毫泼墨、运刀如笔,共展出两百余件作品;百余件青少年创作并列展出,稚嫩笔触中蕴藏未来的希望。从甲骨文的斑驳到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每一幅作品都在诉说:这条文化长河,从未断流。</p> <p class="ql-block">  展厅深处,一件雕塑静静盘踞。形如巨木虬枝,又似远古生灵苏醒,表面由层层叠叠的贝壳状结构构成,灰黑渐变的肌理宛如岁月沉积的年轮。它不似人工雕琢,倒似自然生长而出,默默诉说着汉字从泥土中萌发、在时光里伸展的过程。人们隔着红带凝望,仿佛看见仓颉当年仰观星象、俯察鸟迹的那一瞬灵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晨曦。</p> <p class="ql-block">  仓颉故里,墨香千年。白水县的秋风里,两岸同胞共聚一堂,笔走龙蛇,刀刻金石。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胎记。十五年来,艺术节如一座桥,让两岸在笔墨间切磋技艺,在篆刻中体会刚柔并济,在一字一句里触摸同源的血脉。它早已不只是展览,而是一场年复一年的文化约定,一次心灵深处的归乡之旅。</p> <p class="ql-block">  墙上一幅泛黄宣纸的书法作品格外动人。墨色浓重而沉稳,字迹流畅如行云流水,右上角一方朱印鲜亮如初,左下角作者落款与另一枚印章相映成趣。红绳拦在前方,却拦不住目光的贴近——那是一种对传统的敬意,对笔力的赞叹,对时光沉淀之美的无声共鸣,仿佛在与古人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作品以粗犷笔触震撼人心。黑墨泼洒于白纸之上,字势奔放,力透纸背,仿佛书法家将整颗心都倾注于毫端。右侧一枚红印如点睛之笔,左侧小字题跋静静补充着创作心绪。展厅地面铺着灰毯,脚步轻悄,唯有目光在作品间来回奔走,像在阅读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字字深情,句句归音。</p> <p class="ql-block">  “密叶四时同高枝,千岁对孤峰。此中疑有龙,为见盘根。”竖排诗句如松柏挺立,笔画灵动飘逸,似有风穿林而过。两枚红印分居上下,如守卫千年古木的神灵。浅色墙面将整幅作品轻轻托起,让人不禁屏息——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在书写一种精神的挺拔,一种文化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工整典雅的楷书静静悬挂,墨迹饱满却不张扬,字字如钟鼎铭文,透出沉静的力量。右侧红印端正,左侧小字低语般讲述创作缘起。展厅光线柔和,灰毯吸去了喧嚣,只剩下字与心的对话。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千年前书院里的诵读声,回荡在时光深处。</p> <p class="ql-block">  “清风明月”四字洒脱飞扬,写在米黄宣纸上,如月下松风,自在流动。左侧小字题着:“芳心岭上节节高,清风明月共此时。”落款处印鉴清晰,整幅作品如一首无声的诗,让人瞬间沉静下来。原来汉字不仅能记事,还能疗愈,能抚平喧嚣世间的浮躁心绪。</p> <p class="ql-block">  “古柏”二字以草书挥就,笔画粗犷,墨浓如铁,仿佛树干皲裂、枝干怒张。左侧小字低诉创作心境,下方红印如根深扎于土。它不只是一幅字,更是一棵精神之树,在展厅中巍然生长,见证着文化根脉的坚韧与不朽。</p> <p class="ql-block">  浅黄宣纸上,行书如溪流奔涌,字字相连,气脉贯通。右上角红印如朝阳初升,左下角落款印如归鸟入林。简洁墙面让它成为唯一的主角,仿佛整个空间都在倾听这一场笔墨的独白,聆听千年文脉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洁白宣纸上墨色浓淡相宜,笔力刚劲,字字如松立雪中。下方签名与印章清晰可辨,左侧标签静静说明出处。背景干净,反衬出作品的庄重与力量——这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一笔一划皆承载着文化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行书流畅,布局规整,墨色饱满如春潮。右侧几行小字似轻声细语,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下方红印如句点,为整幅作品画上圆满。它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于无声处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  淡黄纸幅上,字迹细腻如丝,排列整齐却不呆板,每一笔都透出多年苦练的功夫。两枚红印如守门神将,护住这份静谧的艺术尊严。墙面极简,只为让这一纸墨香,直抵人心,唤醒对书法之美的深层感知。</p> <p class="ql-block">  两幅条幅并立:“山立雪霜晨”与“龙吟风雨夕”。字迹流畅,墨色相宜,如松柏对峙,风雨相和。上下红印点缀其间,宛如天地间的回响。它们不只是文字,更像两幅微型山水,诉说着坚韧与豪情,映照出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  一首古诗以行书书写,疏朗有致,如林间小径,曲径通幽。右上角红印如星点,照亮整幅篇章。左侧展厅一角隐约可见,灰砖地、红隔离带,衬得这幅字愈发清雅脱俗,仿佛在喧嚣尘世中辟出一方宁静天地。</p> <p class="ql-block">  “龙腾虎跃”四字雄浑壮阔,笔画如刀劈斧凿,气势扑面而来。右侧小字题“相逢古春”,落款印鉴完整,构图简洁却极具冲击力。它像一声呐喊,唤醒血脉深处的文化记忆,激荡起两岸同胞共有的民族豪情。</p> <p class="ql-block">  浅色宣纸上,一首古诗以行书缓缓铺展,卷轴垂落,木质轴头温润如旧。字迹流畅,布局整齐,仿佛一位老友在灯下娓娓道来。它不喧哗,却最动人,于平实中见深情,在笔墨间流淌着岁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眼下,文化艺术节正在火热进行中,热情欢迎各位爱好者带身份证前去参观欣赏!</b></p> <p class="ql-block">  此次观展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熏陶,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社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汉字文化的感动与思考融入未来的创作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