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七天乐游邯郸古城,与好友溜子同行,漫步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街巷之间。这座千年古城,曾为赵国都城,素有“成语之都”美誉,而今在节日的装点下更显生机。青砖城楼下灯笼高挂,石板路上人影穿梭,仿佛一脚踏进历史长卷,又在现代烟火气中缓缓醒来。我们并肩走着,不赶时间,也不刻意寻景,只是任脚步带着我们,在这座“一步千年”的城池里,拾取属于节日的温柔片段。</p> <p class="ql-block">穿过那道拱形城门时,头顶的红灯笼正被晚风轻轻摇晃,光影落在石砖地上,斑驳如旧时月色。行人来来往往,有人举着手机对焦门楼飞檐,有人倚着墙根低声交谈,笑声融进秋风里。我停下脚步回望,城门像一张沉默的嘴,诉说着赵都的旧事。而今它不再守卫王城,却守护着一种记忆——关于来路,关于根脉。溜子在前面招手:“走啊,前面更热闹!”我笑着跟上,心却悄悄留下了一角。</p> <p class="ql-block">转过几条巷子,眼前豁然开朗,是一处古意盎然的庭院。中央的殿宇飞檐翘角,彩绘在夕阳下依旧明艳,两侧商铺林立,灯笼串串如珠帘垂落。游人三五成群,有的对着门楣上的雕花拍照,有的在摊前试吃糖画。我们走进一家茶铺,老板是位中年人,笑着递来两杯“行宫御饮”特调茶,说这是本地老方子。茶香氤氲,话也多了起来。他说:“这几年古城活了,不光是游客来,连我们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这座城。”我点头,忽然觉得,所谓文化复兴,或许就藏在这一盏茶的温度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蓝底金字的牌坊横跨石阶,上书“马到成功”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石阶宽阔,一级级向上延伸,每级都刻着不同的成语典故——“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我们边走边念,像在翻阅一本立体的史书。有人在台阶上摆pose拍照,也有孩子蹲下摸着刻字,一脸认真。现代建筑的轮廓在背后若隐若现,玻璃幕墙映着古牌坊的倒影,竟不显突兀,反倒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忽然明白,邯郸的“新韵”,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古老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路可走。</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一面蓝色许愿墙静静立着,密密麻麻的红卡片随风轻摆,像无数颗跳动的心。有人踮脚挂上新卡,有人默默读着别人写下的愿望:“考研上岸”“父母安康”“带奶奶来邯郸看看”。我也买了一张,写下“愿故土常青,人心不倦”,投进墙前的小木箱。溜子笑我文艺,我说:“在这儿,人容易信点什么。”信历史,信传承,也信一句成语能穿越时空,照亮今天的路。</p> <p class="ql-block">一面老砖墙前,我们驻足良久。红白灯笼错落挂着,墙上贴满书法条幅,“胸有成竹”“女娲补天”“巧夺天工”……字迹或苍劲或灵动,像一场无声的成语展览。几个孩子在墙下临摹,老师轻声讲解着典故。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背成语的场景,那时只知其音,不解其意。如今站在它们的发源地,才懂这些词不只是语言,更是一段段活过的历史。邯郸的“成语之都”称号,原来不是标签,而是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面色彩斑斓的标签墙吸引了我们。方形小纸片整齐排列,写着“盖底”“不沾闲”“秀的”等方言俚语,墙中央赫然一行大字:“没错,我也很喜欢邯郸”,底下还有一行英文。绿藤从墙头垂落,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字上,像在加注光的批语。我拍下照片发了朋友圈,配文:“在邯郸,连墙都会说话。”溜子说:“这城越来越有性格了。”是啊,它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生生、会调侃、会表白的生活现场。</p> <p class="ql-block">晚上回到住处,我打开手机地图,重新看了一遍邯郸的区县布局。绿色道路如血脉般连接着这片土地,从丛台到广府,从涉县到磁县,每一处都标记着我们走过的痕迹。右下角的心形图标显示“1097人收藏”,评论3954条,有人写道:“小时候觉得老城破,现在才懂它的美。”我默默点了个赞。这城,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重新爱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