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爷爷</p><p class="ql-block">文字:奶奶</p><p class="ql-block">出镜:佑佑</p><p class="ql-block">出境:佐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7日至11日,佑佑、佐佐、爷爷和奶奶开启了2025暑期的秦皇岛之行。秦皇岛,一座用海风书写故事、用历史镌刻荣光的城市。秦皇岛市,简称“秦”,别称港城,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地处华北地区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西近京津,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域面积780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05平方公里,因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帝号命名的城市。秦皇岛,以帝王之号,冠一城之名,成为了两千多年前,始皇大帝曾经站在这里,眺望海洋的确切佐证。</p> 碣石宫遗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碣石破浪止锚湾,秦宫遗址立沙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当残迹今犹在,不见始皇求成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碣石宫,位于辽宁省东戴河止锚湾海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专家考证,碣石宫为当年秦始皇东临碣石的驻跸之地,从遗址建筑布局和出土的瓦当推断,这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宫殿建筑群,是秦朝的东大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曹操的千古名句,揭示了碣石的神秘与壮丽。碣石宫与始皇陵、阿房宫并列为秦代三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碣石宫遗址,是碣石秦汉遗址群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现存夯土台基高8米,地基边长40米,是秦代仅次于咸阳、长安的第三大宫殿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碣石宫遗址,是秦始皇的行宫遗址,因为这座行官面对着海中碣石,因此得名叫做碣石宫。碣石宫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表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遗址。</p> <p class="ql-block">遗址由三部分组成:一夯土地基,是经过模拟型复原所展现出来的。总体地基的布局像一个曲尺形。正殿在70年代初海军所建的航标之下,其夯土地基完好无缺,地下的石头是原始、天然的;二生活设施,吃水井,渗水井,排水管道,祭祀坑,浴池等。现在只有吃水并和渗水井留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三出土文物,秦砖秦瓦,出土了有夔文大瓦当,空心砖踏步,大型井圈,陶圈,还有铺地砖。</p> <p class="ql-block">夹贝纹圆瓦当是秦始皇时期碣石宫使用的建筑构件,其核心特征为纹饰中融入海贝造型,是秦朝大一统背景下保留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类瓦当是秦帝国“国门象征”的组成部分,印证了渤海湾是秦代东大门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瓦当出土于碣石宫遗址建筑群石碑遗址,瓦面直径54厘米,高44厘米,厚2.5厘米,瓦身长78厘米,泥质灰陶模制。夔龙已简化,蜷曲盘绕,两相对称,状如山峦。这件瓦当是迄今已发现的历代瓦当中最大者,原件存于辽宁博物馆。夔龙纹大瓦当是秦始皇皇家宫殿特用的建筑构件,堪称“瓦当王”。它象征的皇家的威严,专家们就是通过瓦上龙的图案,认定是秦始皇东巡行宫。</p> <p class="ql-block">碣石宫遗址群是秦代三大工程之一,曹操平定北方后曾登临赋诗《观沧海》。</p> <p class="ql-block">魏武诗章在,毛公雅韵留。古今多少事,尽付水东流。</p> <p class="ql-block">夯土碣石立海潮,携孙浏览说前朝。千年往事随风去,华夏归一功始皇。</p> <p class="ql-block">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夯土墙基</p> <p class="ql-block">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杨木书)相传魏武帝曹操当年平定了三郡乌和辽西、辽东后,登临此处,极目远望,纳百川,汇江河,一碧万顷、水天一线,沧海浩瀚无际。不禁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句——《观沧海》</p> <p class="ql-block">丹书镌劲笔,碧浪抚残丘。碣石临沧海,遗宫岁月悠。</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生动再现了秦始皇在碣石宫遗址面相大海、凝视苍穹时那份霸气与豪情。</p> <p class="ql-block">爷爷和佐佐与秦始皇雕像同框,唤醒的是人们心中对于一代始皇帝王风范的敬仰与崇拜。</p> <p class="ql-block">站在碣石宫遗址上俯瞰大海,仿佛能听见秦始皇御驾亲临之声,领略他壮阔视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代帝王一统天下的豪迈与胸襟。</p> <p class="ql-block">碣石傲飓风,遗址始皇宫。岁月沧桑变,一轮皓月同。多少英雄赴,今朝华夏兴。</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今生陪你向阳而生</p> <p class="ql-block">祖孙同游碣石宫</p> <p class="ql-block">止锚湾,位于辽宁葫芦岛,是辽东湾的一颗明珠。这里曾是明代海防重地,传说戚继光曾在此驻军抗倭,如今的海岸线依旧保留着历史的痕迹,与现代的休闲气息交融,成为旅人向往的滨海胜地。</p> <p class="ql-block">兄妹俩与海共舞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乘坐快艇近看碣石</p> <p class="ql-block">秦皇汉武未得见,美照定格止锚湾。</p> 九门口长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门口长城,位于辽宁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台子村和河北秦皇岛驻操营镇九门口村交界处,是明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它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京东首关”。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横跨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之美称,形成了独特的“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奇观。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作为明代长城的重要遗址之一,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瑰宝。横跨九江河,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佑佑佐佐兴致勃勃地踏上长城石阶,阳光洒在古旧的砖墙上,仿佛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沿途可见许多雕刻与碑文,记录着历史的点滴,让人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水上长城横跨九江河的过河城桥由8个梭形桥墩支撑,形成9座泄水城门,河床以1.2万块巨型条石铺就,铁水浇注银锭扣固定,被誉为“一片石”。这种“遇山而断,遇水不绝”的建筑形式在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长城是佐佐第二次登长城</p> <p class="ql-block">不到长城非好汉</p> <p class="ql-block">一脉蛟龙啸九天,江山万里渺尘烟。风雨沧桑六百载,今朝华夏更辉煌。</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就坐在长城的石阶上休息,这就是奶奶和孙子孙女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祖孙相望拍美照,佑佑佐佐开心笑。这一幕让奶奶感受到旅行不仅仅是一次行走,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长城上风景壮丽,远处山峦起伏,近处古建飞檐翘角,青砖石阶,处处透露出传统建筑之美和古人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长城今犹在,不见起狼烟。</p> <p class="ql-block">水上长城九门口</p> 碣石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登碣石观沧海,七月流火祖孙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至仙台中途返,汉服湿透千古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昌黎碣石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抚宁区与卢龙县交界处,是燕山山脉伸向渤海的余脉,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娘娘顶)海拔695.1米,为渤海近岸最高峰。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因主峰形似柱石而得名“碣石”,素有“天下神岳”“神岳碣石”之美誉。碣石山由近百座峰峦组成,主峰仙台顶顶尖如柱石直插云天,形成“天桥柱”奇观。景区有“碣石观海”“天柱凌云”等十景,其中登顶可远眺渤海,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碣石山有天下神岳之美称,为佛、道、儒三教圣地,遗址、遗迹、传说众多。郭沫若曾登临此山,留下“五岳之首是泰山,神岳之冠碣石山”之感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李世民等七代帝王曾留下了壮美诗篇,有“京东第一名山”之称。</p> <p class="ql-block">正值暑季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沿着栈道拾级而上,帝王雕像掩映林中,不禁感叹,往事越千年,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倾听岁月无声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碣石山有九位皇帝登临:秦始皇嬴政并刻《碣石门辞》记功;秦二世胡亥追刻其父秦始皇的《碣石门辞》;汉武帝刘彻登碣石山观海祈仙,现主峰称“汉武台”;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留下《观沧海》诗篇;晋宣帝司马懿北伐公孙渊途经碣石山;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改山名为“乐游山”;北齐文宣帝高洋击败契丹后登碣石山;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途经碣石山;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途经碣石山,作《春日望海》诗。</p> <p class="ql-block">拓跋浚(440年-465年),即北魏文成帝,鲜卑族,北魏第五位皇帝(452年-465年在位),以诛杀权臣宗爱、恢复佛教及始建云冈石窟著称,执政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北魏中兴基础。</p> <p class="ql-block">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或作侯尼干),是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推行改革,如均田制、律令编纂,重用人才,修筑长城防御外敌,击败柔然、突厥等,拓地淮南,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然而执政后期,高洋荒淫暴虐,酗酒滥杀,大兴土木,导致政局动荡。天保十年(559年),他因饮酒过度暴毙于晋阳宫,年仅34岁。</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树林之中,有一尊铜像雕塑。介绍牌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塑像,并附带了一些文字记载。站在这尊雕像前,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碣石山虽聚帝王气,但也不失浪漫呦。</p> <p class="ql-block">碣个山盟,发个海誓🌹🌹🌹</p> <p class="ql-block">第520个台阶,我和奶奶有个约定。</p> <p class="ql-block">牵着妹妹的手,今生今世一起走。</p> <p class="ql-block">天气炎热,爷爷奶奶怕佑佑佐佐中暑,登碣石山就到520处,意寓爷爷奶奶爱你们。</p> <p class="ql-block">神岳碣石</p> 秦皇求仙入海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皇求仙入海处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的4A级景区,占地19公顷,以秦始皇东巡求仙的历史典故为核心,融合古建筑、园林与雕塑文化,是中国唯一以望海祈福、市名起源为主题的景区。其名称源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东巡至碣石(今秦皇岛),派方士卢生、韩终等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明宪宗成化十三年立碑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景区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誉为“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兼具历史教育与旅游功能。</p> <p class="ql-block">秦皇求仙入海处,见证始皇帝对永生的追求与渴望。</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说:不来秦皇求仙入海处,等于没来秦皇岛。</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雄图已展,四海归一,然帝王之心未止于疆土。他渴望长生不老,冀望岁月永驻,遂多次派遣方士出海,追寻传说中的仙药与仙境。据《史记》所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秦皇岛一带),于此遥望沧海,心驰仙山,遂命方士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探觅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求长生不老之药。</p> <p class="ql-block">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凝聚着古人对生命不息的追寻与对未知世界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踏上前往秦皇求仙入海处的旅程,这里不仅承载着秦始皇东巡求仙的历史传说,更是一处融合自然与人文的静谧之地。海风轻拂,仿佛能听见两千多年前的马蹄声与海浪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公主号游轮出海求仙去了😃😃😃</p> <p class="ql-block">昔日秦皇觅仙踪,今朝游轮祖孙情。</p> <p class="ql-block">霸气侧漏的小海军</p> <p class="ql-block">英姿飒爽的海中花🌸</p> <p class="ql-block">站在船头观沧海</p> <p class="ql-block">夫妻一体,同款同心。</p> <p class="ql-block">秦皇求仙入海处——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p> 老龙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龙头坐落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得名“老龙头”。这里是自然风光与人文遗迹溶于一体,由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主持修建,历时260余年完善,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清代后失去军事功能,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光胜地。1984年邓小平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后,景区得以修复重现雄姿。1987年,老龙头与八达岭、山海关等长城段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景区总占地面积700亩,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长城万里巨龙盘,昂首凌空入海湾。战火绵延多少事,今朝盛世靖硝烟。</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玻璃罩覆盖的明代夯土炮台遗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主持修建的海上防御工程,现存部分花岗岩地基浸入海中。1985年重建时将明代遗址嵌入新石城中,并用玻璃罩保护,让游客近距离观察历史遗迹,感受古代工程智慧。</p> <p class="ql-block">天开海岳碑位于澄海楼南侧的唐代石碑,“天开海岳”四个楷书大字,以凝练笔触概括了山海关“依山襟海”的独特地理格局,被誉为反映古代地理认知的重要实物资料。该碑高约2.3米,宽0.8米,无明确纪年题记,经2024年考古调查确认为唐代遗存,是秦皇岛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标性石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体特征(弧形碑顶、正楷字体)与唐碑风格吻合,部分学者推测其与唐太宗东征高丽(645年)或薛仁贵东征相关,可能为纪功碑。传说八国联军时期碑体被推倒,1927年由张学良重新立起。</p> <p class="ql-block">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中的部分,伸入海中22米,高9米。由戚继光建于明代1579年。入海石城用9层巨石砌墙。墙的4、5、6层仍用原来遗址的巨石垒砌,彰显石城原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入海石城的原始石头</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龙头的尽头,听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低语, 看石头入海,那是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的澄海楼。</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见证爷孙之爱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宁海城是明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军营遗址。坐落于老龙头景区北部,与入海石城、澄海楼等共同构成山海关长城入海段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宁海城,明初所建,主要是作为屯兵和操练士兵之用。 当年大将戚继光就驻扎在宁海城里。</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武营仿佛还能听见士兵们的操练声,褪色的甲胄、生锈的兵器,还有那掷地有声的摔碗酒……都在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浸过先人的一腔热血。</p> <p class="ql-block">这面墙记载的不只是今朝的网红浪漫,还有那逝去岁月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这座长城精华建筑,与不停翻动的大海一起,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长城入海处</p> 山海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眼中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风貌。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达主持修建,取代了隋唐时期的渝关。明清时期历经多次修缮,形成七城连环的军事防御体系。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这座矗立在渤海之滨的军事要塞,以其"天下第一关"的称号闻名于世。作为明长城东端的起点,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明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走进这座千年雄关,佑佑佐佐去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景区是山海关的核心区域,包括关城、瓮城、罗城等防御建筑。关城周长约4公里,高14米,厚7米,城墙由青砖包砌,内填夯土,坚固异常。城楼高悬"天下第一关"匾额,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笔力雄浑,气势磅礴。据传说,最终一笔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自古便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神威大将军炮: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铸造,炮长2.7米,最大外围1.1米,口内径0.1米,重2500公斤,炮身铭文“神威大将军”清晰可见。“神威大将军”铁炮是当时山海关的主要防御性武器,在战争中威力极大。</p> <p class="ql-block">雄关名中外,长城壮古今。游览山海关佑佑佐佐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通关文牒:满族大词家纳兰性德由京城过榆关、赴满州时,曾写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唯美词句。</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在历史上不仅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沿。明清时期,这里既是战争的前线,也是贸易往来的通道。关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山海关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汉、满、蒙等民族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见证了民族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皇岛之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历史的厚重,也让祖孙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秦皇岛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也是一段温馨美好的亲子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