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又一村】摄途漫笔<br> 《初夏山西看古建》【16】<br><br><h1> <b><font color="#167efb"> 十八.文武双庙拜圣人</font></b></h1> <br> 大同的文武圣人的关帝庙和文庙其实也是在李怀角一起的,所以在走李怀角的同时也走了这文武双庙。 到了关帝庙未进山门,先见到有一座古戏台寂寂地立在街的对面。这古戏台,并非最初的元代戏台,而是一座从别处搬迁至此的清代戏台。历史上,关帝庙前确实曾有一座元代的六柱五口三面戏台,规模宏大,但它不幸于1959年被拆除。<div><br></div> <br> 2008年,大同市启动古城保护与修复工程。为了恢复关帝庙的历史风貌,将皇城街上的清代“演真楼”戏台精心搬迁至庙前广场,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格局。如今,在关帝诞辰等重要节日,戏台上依然会上演好戏,延续着古老的民俗传统。这座戏台的前世今生,也折射出关帝庙乃至整个古城的历史变迁。<div><br></div> <br> 不算宏丽,甚至有些朴拙,木头的椽柱泛着经年日久的沉暗颜色。站在台下仿佛能听见那锣鼓与梆子的喧闹,看见那红脸的关公在方寸之地上,演着忠义的戏文。然而此刻,台下空无一人,只有初夏的风,懒懒地拂过,将那想象中的热闹,都吹散了。这戏,原是演给神明,也演给人心看的罢。<div><br></div> <div><br></div> 位于大同古城鼓楼东街的关帝庙历史起源于元泰定年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虽历经多次毁损与重建,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被磨灭。山门两侧,高大的石旗杆巍然耸立,相互辉映,显得分外壮观。山门的对联与雕刻体现了关羽的精神核心, 迎面可见门楣上刻着“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部书”的对联,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关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山门两侧的砖壁上,更是镌刻着“忠、义、仁、勇”四个大字。 <br> 跨进山门,便是正殿了。殿内光线幽沉,一时竟有些目眩。待定了神,才看清那正中巍巍而坐的关圣帝君。一座重两吨、高3.3米的马上关公铜像巍然屹立。在设计上元代建筑风格浓郁,细节处彰显艺术匠心,正襟端坐在供奉台上,通身的彩绘,在长明灯的微光里,显得异常凝重。供奉桌上不见香烛,但见鲜花蔬果更觉神圣崇敬。<div><br></div> <div> 墙上画着关老爷毕生功绩的壁画,色彩已退,那风格像小时候见过的清代印版《三国演义》上的插画。</div><div><br></div> <br> 从正殿后门出来,信步到了春秋楼。这楼是为着他“夜读春秋”的美谈而建的,自然更添一份儒雅的气息。 <div><br></div> 楼内很静,只我一人。那尊读春秋的坐像,比正殿的立像要高大,但平和许多,低垂着眼,似乎全然沉浸在那微言大义的文字世界里。周遭的壁画,绘着他一生的功业,从桃园结义到水淹七军,斑斓的色彩,像一出热闹的哑剧。然而我的目光,却总落在他膝上那卷永远翻不开的书上。那里面写的,是亘古的伦常,也是他一生的桎梏。<div><br></div> <br> 略略看了两旁的配殿,是周仓、关平诸位。殿宇狭小些,塑像也失了正殿的神采,默然侍立着,做了那伟大注脚里一个无言的标点。 <div> 从关帝庙出来,向东走不过百步,便到了文庙。天下文庙的格局大抵相似,但据说大同的这座是最大最古老的。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后在清代屡有修缮。现存建筑群为典型的明代格局,清代风格。棂星门是新建的,石料还带着些许凿痕。按理说穿过这道门,便是泮池和三座石桥。中间那座是状元过的,但是不知为何,历史上曾有的泮池与石桥现已不存,过了 棂星门直接就到大成门了。<div><br></div></div> <br> 主体建筑大成殿坐落在汉白玉台基上,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外面金顶红墙,装修一新。<div><br></div> <div><br></div> 以前到过的大成殿东西两侧配祀着四配十二哲的木主牌位,分别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以及闵子骞、冉伯牛等孔门弟子。但此地除了内殿高悬的“圣集大成”黑底蓝字的牌匾外,未恢复历史陈列,显得空空如也。那些横梁拱顶、庭柱木窗上面裂痕明显,纹理斑驳,看得出是有一些年代了。<div><br></div> <div><br></div> 出了大成殿,才见汉白玉的孔圣人圣像。他的模样和其他文庙也一样,双手交叉作揖,笑容可掬,一幅毕恭毕敬和蔼可亲的模样。但他的身后并非是常见的崇圣祠,而是一座体量宏大、形制独特的三层楼阁——尊经阁,此为大同文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古代用于收藏儒家经典。<div><br></div> 在尊经阁底层有座有些抽象的“对拜”石雕,另一位主角是老子。这描绘的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交流——“孔子问礼于老子” 四壁还有许多壁画,很精美,颇有古风,看来是现代所绘,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具体内容没有时间来不及深究,拍了照片回家后慢慢分辨啦!<div><br></div> <br> 整个文庙整体建筑群以红墙灰瓦为主,古柏掩映,占地面积很大,前后五进院落,布局严整。展现了其真实的历史变迁痕迹。与刚才关帝庙相比,这里清静了许多。偶尔有几个游客进来,也多是匆匆转一圈就离开了。<div><br></div> <br> 国人同奉文武双庙,深藏处世智慧。拜孔庙,是向内求“仁”与“礼”,以成君子;拜关庙,是向外行“忠”与“义”,以立事功。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同构筑了国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式,体现了精神追求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r><div><br></div> 谢谢观赏<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