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扙国之年】《七旬低欲》

鄂南老壇

<p class="ql-block">《七旬低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到七十,把日子过成了茶的味道,人生百味都早已经细细品过。</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想要的越来越多,到头来才发现,最贵的就是“低欲”,最难的也是“低欲”,而支撑这份低欲的,正是“知足无价”的清醒与“本自具足”的笃定。</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欲望,是燎原的野火,是奔涌的江河。为了职位的晋升,曾在深夜的办公室点亮孤灯;为了财富的累积,曾在商海的浪潮里搏风击浪;为了旁人的艳羡,曾把生活包装成精致却紧绷的模样。那时总以为,拥有的越多,人生就越圆满,却不懂“知足无价”——就像攥紧沙子的手,越用力,流失得越快,只留下掌心的刺痛与疲惫。更未曾察觉,内心早已“本自具足”,不必借由外物来填充虚空。直到岁月磨平了棱角,疾病或意外敲醒了迷梦,才惊觉那些汲汲追求的外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高位的风光抵不过安稳的睡眠,万贯的家财换不回硬朗的身板,虚名的光环遮不住内心的空虚。 </p><p class="ql-block"> 七旬的低欲,从不是消极的退守,而是通透的选择。它是“知足无价”的践行:衣橱里不必塞满华服,几件舒适的棉麻便暖了四季;餐桌上无需山珍海味,一粥一饭便慰了肠胃;社交圈不必喧嚣热闹,三五老友闲谈便解了孤寂。它更是对“本自具足”的印证:不再依赖他人的认可定义自我,不再靠物质的堆砌填补空缺,明白内心的平和与丰盈,从不是向外索取的馈赠,而是与生俱来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从追名到求静:在报端看到这样一则报道:退休前的王教授,曾是学界颇有名气的学者,为了评职称、争课题,常年泡在文献里,大小学术会议从不缺席,家里的奖状、证书堆了半箱。那时的他,最在意同行的评价、学生的追捧,哪怕一句委婉的质疑,都能让他辗转难眠。七旬后一场大病,让他彻底放下了对“名气”的执念。如今他关掉了堆满资料的书房,在阳台搭了个小茶台,每日读些闲书、临摹书法,偶尔和老同事通个电话聊聊家常,再也不打听学界的纷争。他说:“以前总想着‘被记住’,拼尽全力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现在才懂,安安静静喝杯茶、顺顺当当写幅字,这份不被打扰的自在,比多少虚名都金贵。” </p><p class="ql-block"> 从逐利到守心:身边有一位老板,年轻时做建材生意,为了多赚一笔钱,曾顶着烈日跑工地、陪着笑脸谈客户,最忙的时候一年到头没在家吃过几顿团圆饭。靠着一股拼劲,他攒下了不少家业,却也落下了一身毛病,更常因账目纠纷和人起争执,心里总像堵着块石头。六十多岁时,他果断关掉了生意,把铺面租了出去,每月拿着租金过活。如今的他,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上午帮社区做点志愿服务,傍晚带着小孙子在小区里散步。有人劝他“再做点小买卖多赚点”,他摇头笑道:“以前满脑子都是‘赚多少’,钱越赚越焦虑。现在够吃够花,心里干净,睡得也香,这才是真的‘富足’。” </p><p class="ql-block"> 这份低欲,是挣脱了外界绑架后的自由,是看清了生活本质后的从容,更是“知足”与“自足”滋养出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 低欲的人生,反而更容易触摸到幸福的质感。因为“知足”,所以能在细碎中见真章;因为“本自具足”,所以能在独处时享安然。春日里第一朵玉兰的绽放,夏雨打在窗棂上的节奏,秋夜天空中明亮的星月,冬雪覆盖大地的静谧,这些被年轻时忽略的美好,都成了生活里的珍宝。就像老茶,褪去了新茶的青涩张扬,沉淀出温润醇厚的滋味,入口回甘,余韵悠长。七旬的低欲,正是把人生熬成了老茶的模样,以“知足无价”为茶器,以“本自具足”为茶底,抛却了浮尘,留下了本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旬低欲》 </p><p class="ql-block">半生逐物意难闲,七秩方知欲是樊。</p><p class="ql-block">知足心头尘自落,本具足处即清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