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口村,一个飘满书香墨气的地方

新书社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尤溪县中仙华口村,原名“光华堡”,民国二十五年(1936)因当仼保长是光村人名叫卢世美,所以把华口改为光华保,延用至1950年。</p><p class="ql-block"> 全国土地改革后,正式更名为“华口村”,至今未变。</p> <p class="ql-block">  华口村地处尤溪县南北部,属中仙乡管辖,旧属二十三都,距县城55公里,离乡镇21公里,西南面与中仙东华、西华连山连水,西北面与坂面古迹口村仅一山之隔,东北面与清溪玉涧村相毗邻。</p> <p class="ql-block">  村里海拔400米,全村土地面积28000多亩,森林覆盖率约占80%,以农林业为主,人口1880多人,全村有朱、林、张、连、陈、苏卢姓氏人家。</p> <p class="ql-block">  北宋丙寅(1086年),连银星从大田魁城第一次迁入华口定居,起初是以木匠、道士为生,迄今为止已有931周年。</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即位期间,朱氏始祖朱定福从江西婺源开基到福建古田,任职县令,之后,二兄朱定禄迁居仙游,三子朱定礼第十代孙朱楚大开基二十四都清溪西吉村官浚口,朱楚大其五代朱进道迁居后堂(今尤溪坂面)。</p> <p class="ql-block">  据华口村《朱氏族谱》记载,明朝天顺辛巳5年(1461年),朱阿郎从坂面后塘携儿子朱进道迁入二十七都吴坑井园搭棚居住。</p><p class="ql-block"> 数年后,朱进道又迁移西华居住,因旧墓居高,与西华人发生摩擦,无奈之下,只好携朱宗茂迁入华口水尾搭棚居住。朱宗茂长子朱添福到华口后,觉得临时搭棚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到罗汉山求梦,仙人对他说,你的风水就在你母亲的膝下,一时间,朱添福竟不知其解。</p><p class="ql-block"> 下山后,回到家中时,突然发现母亲正在为拴羊打桩,两膝向外张开,呈八字型,朱添福豁然开朗,原来仙人所说的风水宝地就在母亲打桩的地方,于是,便选择了在此为地基,建立家园,并且久居于此。也就是华口现在的[婺源堂]宗祠,至今已历时556周年。</p><p class="ql-block"> 朱姓后代发展主要以文人居多,清朝道光年间,其中岁贡一人,恩贡两位,晚清有文魁一位,秀才三人......</p><p class="ql-block"> 1906年,朱开水从南平武夷山引进水仙茶、兰花茶分别移植华口鲤鱼山、文蛤山,通过多年的积累,制茶技艺日益精湛,成为尤溪四大名茶原产地之一,并闻名尤溪县内外,当年,本村诗人朱日章还为此分别写了两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水仙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鲤鱼山上水仙茶 香气不凡种最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纵是武夷岩山品 芬芳也要让兰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兰花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称文蛤产名茶 一到清明便吐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习习清风生两液 龙团媲美本非夸</p><p class="ql-block"> 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初期,林氏祖先林晚居从大田石牌镇紫溪村挑货郎担一路沿途走到华口郑厝窟时,因初春气候寒冷,于是,便就地取柴,生了一堆篝火取暖,一边欣赏林间美景,很是惬意。至此,每年途经此处,林晚居都会在那生火热身,从不间断。</p><p class="ql-block"> 一年,林晚居突发其想,认为这个地方景色怡人,有意迁居此处,于是,他给自己打了个赌,烧了一推木炭,若在七天后返回原地,火堆尚未熄灭,便留下来长居此地。七天过后,当林晚居再次来到郑厝窟时,果然发现余火未尽,心想,这是天意,从此,便与其弟林晚新迁居华口,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明朝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浙江人将铸锅工艺传入华口林氏,因其烧制出来的锅质量上乘,销售全县境内外,深受一方认可,民间顺口溜有;“华口锅,新桥碗"之说。</p> <p class="ql-block">  华口《村志》史料称,卢氏于明朝顺治甲申元年(1644年)返迁尤溪二十九都居住,后裔迁址街面,其孙卢廷慧携侄子卢正元入驻光村,至今已经繁衍十七代了。</p> <p class="ql-block">  早期,华口所在地枝叶茂盛,朱添福开基若干年后仍是原始森林叠立,林氏与朱氏两家迁居这里距离不到一里路,竟相互都不知道彼此。</p><p class="ql-block"> 一次,朱添福内人到村尾洗衣服,正洗涤着,突然河中飘出几片菜叶,妇人好生惊异,顺着河道往上一路寻迹,才发现岸上不远处有一间茅草屋,细问主人,方知林氏家族已在此居住数年,从此,两家一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上山耕作。</p><p class="ql-block"> 因两家不同姓氏,后来,双方相互联姻,亲来戚往,传承了一代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  村里老人说,山上有个“龙兴宫”菩萨极其灵验,无形地保护着华口世代众生。</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有一年华口村杀了一头猪,准备抬上山庙祭供菩萨,一股土匪包围了村子,并且在半路上欲抢祭供的猪,突然,从山上飞来一窝马蜂,把土匪们叮咬得四处乱窜,匪徒个个只好舍弃供猪,抱头仓皇逃生……</p> <p class="ql-block">  “三余诗社”是华口村文化传承最为显著的窗口之一,该社创办于2001年中秋,共有4位诗词爱好者,他们凭借自己的阅历与激情,利用空余时间抒写格律诗,发表在全国各地报纸、诗刊、杂志等媒体,得到了乡、县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诗社还发行自己的诗集,名曰:三余诗词,每年一册,免费赠送给各单位与社会团体及诗词爱好者,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新世纪以来,华口村两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建设美丽乡村尽心尽力,许多青壮年凭借自己的才能,走出大山,出外创业,不少乡贤任职于政府不同重要岗位,为家乡争得了荣誉,有国家級书法家,有干部,有老师等。</p><p class="ql-block"> 每年临春节,乡亲们都赶回家乡,装扮自己的家园,打扫亭院,悬挂彩灯,书法爱好者们,拂起袖子,为乡邻抒书对联,在村里操场搞游园活动,猜谜语,走象棋,拉弹唱跳,一片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 华口村,近年正紧锣密鼓筹备省级“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如今,村里青山变绿了,路面宽阔了,公路两旁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交通也逐渐便利,进出自如,村里人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张 坤</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尤溪县西城镇文联副主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