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 千年宋城之印象

延伸

<p class="ql-block">公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笔者曾在赣州的江西冶金学院学习、工作、生活了11年。离开赣州后回母校求教、拜见师长、校友聚会、参加校庆达十次之多。赣州是我人生中的笫二故乡,千年宋城之印象铭刻在心间与脑海中,迈向耄耋之年,趁还未糊塗痴呆,理清头绪与思路,用笔记载“赣州千年宋城之印象”,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二、古城墙</p><p class="ql-block">三、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四、其他宋代设施</p><p class="ql-block">五、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六、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七、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八、结语</p><p class="ql-block">附录(简要)</p> <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3日在赣州通天岩景区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水陆联运枢纽</p><p class="ql-block">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p><p class="ql-block">1. 三江交汇的黄金区位
赣州地处章江、贡江与赣江交汇处,天然形成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水运枢纽。宋代时,由长江经赣江、章江,过梅关古驿道(陆路40公里)至广东浈江、珠江的路线,成为贯通中原与岭南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梅关驿道:唐代扩建后,宋代成为南北货物中转核心通道,商队经此将瓷器、茶叶运往广州出海。</p><p class="ql-block">2. 浮桥工程突破天堑
宋代在章江、贡江修建三座浮桥(现存东河古浮桥),解决宽达400米江面的通行难题:</p><p class="ql-block">技术智慧:以百余木舟串联,缆绳锚固,兼顾通航与防御;</p><p class="ql-block">商业功能:浮桥形成“水上市场”,渔民、商贩聚集交易,至今仍存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二)商业繁荣</p><p class="ql-block">宋代36座名城之一</p><p class="ql-block">1. 资源与贸易驱动
依托水路网络,赣州成为木材、茶叶、瓷器集散中心,吸引全国商贾。北宋时期,城区人口激增,跻身全国36大经济都市。</p><p class="ql-block">2. 城市基建支撑商业</p><p class="ql-block">福寿沟排水系统:北宋水利专家刘彝设计,利用地形与水窗自动排污,保障城市卫生与防洪,至今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完整宋代城墙:现存3.6公里城墙、五大城门(如建春门),守护商业区安全。</p><p class="ql-block">(三)文化遗产印证</p><p class="ql-block">江南宋城的现代回响</p><p class="ql-block">赣州留存大量宋代遗存,直接反映其历史地位,如八境台、郁孤台、通天岩石窟……。</p> <p class="ql-block">踏上赣州的土地,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里不似其他古城仅存片段的遗迹,而是一座依然“活着”的、肌理清晰的“宋城博物馆”。其“江南宋城”的美誉,源于北宋时期因其毗邻章、贡二江,据水路要冲,成为“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的东南商业重镇与交通枢纽。更可贵的是,后世,尤其是当代,对这段辉煌历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我们今天仍能漫步于宋代的城墙,触摸宋代的砖石,感受跨越千年的文脉呼吸。</p> <p class="ql-block">二、古城墙</p><p class="ql-block">宋代城市的军事防御与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赣州古城墙,它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历经九百余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仍巍然屹立,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砖城墙。</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与建造背景</p><p class="ql-block">城墙的修建,是北宋城市管理与军事防御需求的直接体现。最初为土城,后在北宋熙宁年间,由知州刘彝等官员主持,开始了大规模的包砖工程。这一举措不仅加固了城防,也奠定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城墙风貌。</p><p class="ql-block">(二)建筑特色与功能分析</p><p class="ql-block">走近城墙,其建筑智慧令人叹服。墙体采用“夯土包砖”结构,内部夯土,外部以厚重的青砖包裹,坚固异常。墙体上突出的“马面”设计,能形成交叉火力,有效消除城墙下的死角。蜿蜒的城墙与北面的章江、贡江天然衔接,构成了“城水相依”的完善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三)代表性段落考察</p><p class="ql-block">八境台段: 登上八境台段的城墙,视野豁然开朗。此处不仅是防御要地,更是绝佳的观景台。章、贡二江在此合流为赣江,壮阔的“赣江源”景象尽收眼底,完美诠释了宋代建筑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理念。</p><p class="ql-block">郁孤台段: 沿城墙行至郁孤台,地势渐高。这里的城墙与山体巧妙融合,更添险峻。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千古绝唱,为这段冰冷的军事工事注入了滚烫的人文温度。</p> <p class="ql-block">三、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的空间载体</p> <p class="ql-block">赣州城内散布着诸多宋韵盎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1. 八境台</p><p class="ql-block">此台因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而名扬天下。它不仅是景观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苏轼未曾亲至,仅凭绘图便题诗八首,开创了“后八景”文化之先河。立于台上,既能体会古人“山水画中游”的意趣,也深感其作为城市地标控制景观格局的非凡气度。</p> <p class="ql-block">2. 郁孤台</p><p class="ql-block">林木掩映中的郁孤台,楼阁三层,气势不凡。它与八境台的开阔形成对比,更显孤高与沉郁。辛弃疾的词句让它承载了家国之思,使其成为一座凝结了民族情感与文学记忆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3. 福寿沟</p><p class="ql-block">这是隐藏在地下的“城市良心”。由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设计,这套依据地势高差建设的城市排水系统,采用“福沟”、“寿沟”两线,利用水力学原理,将城内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考察其原理与结构,不得不为宋代领先世界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智慧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四、其他宋代设施</p><p class="ql-block">城市功能的活态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座活着的宋城,其魅力体现在城市肌理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1. 古码头与古浮桥</p><p class="ql-block">沿着城墙下的古码头行走,仿佛能听到宋代船工的号子与商贩的吆喝。建春门外的古浮桥,用船作墩,木板上铺,至今仍是两岸居民往来的通道。它是宋代赣州作为“闽粤咽喉”水运枢纽的活化石,其古老的连接方式,充满了朴素而高效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2. 街巷格局</p><p class="ql-block">深入城内,以“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为骨架的宋代街巷格局依然可辨。尤其是灶儿巷,这条由宋代官家厨房所在地演变而来的古巷,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两旁是典型的宋代“商住一体”建筑,骑楼、门楣、雕花窗棂,无不诉说着当年的市井繁华。</p><p class="ql-block">3. 宗教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通天岩: 城郊的通天岩摩崖石刻,保留了大量宋代的题刻,其中不乏与宋代理学思想相关的内容,是研究宋代哲学与书法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慈云塔: 这座宋代古塔,挺拔秀丽,塔身的砖砌工艺和层叠的飞檐,体现了宋代佛塔的典型形制与审美,是古城天际线上一支永恒的“文笔”。</p> <p class="ql-block">五、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宋代文脉的多元呈现</p> <p class="ql-block">赣州的“宋城”之魂,不仅在于砖石,更在于深厚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1. 理学传承</p><p class="ql-block">赣州是宋代理学传播的重镇。周敦颐曾在此凿池种莲,写下《爱莲说》的初稿;程颢、程颐也曾在此讲学。后世建立的阳明书院(虽为纪念明代王阳明,但其地讲学传统可溯至宋),延续了此地崇文重教的理学风气。</p><p class="ql-block">2. 文学艺术</p><p class="ql-block">从苏轼的八境诗,到辛弃疾的郁孤台词,一代代文学巨匠在此留下印记,使赣州成为宋词中一个重要的地理意象。这些文学作品又与本地的客家山歌、采茶戏等民间艺术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3. 市井文化</p><p class="ql-block">宋代赣州商贸的繁荣,催生了活跃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客家先民的大量南迁与定居,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务实、团结、崇祖的客家文化基因,这种文化与宋代市民精神相互融合,奠定了赣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色。</p> <p class="ql-block">六、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从历史遗存到当代实践</p> <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丰厚的遗产,赣州在保护与传承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1. 保护与修复工程</p><p class="ql-block">政府对古城墙进行了科学的、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的修复,并积极推进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对福寿沟,则在保护其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清淤与监测,让其古代智慧继续服务于当代城市。</p><p class="ql-block">2. 文化活化案例</p><p class="ql-block">在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可以身着宋制汉服,体验点茶、焚香的雅致生活;可以观看客家采茶戏表演,品尝宋代典籍中记载的糕点。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体验。</p><p class="ql-block">3. 教育与社会参与</p><p class="ql-block">赣州宋城已成为多所高校建筑、历史、考古专业的实地教学基地。同时,大量的市民志愿者活跃在文物讲解、街区维护的一线,形成了“全民护宝”的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七、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古今对话的城市名片</p> <p class="ql-block">赣州宋城的旅游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完整性与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1. 资源独特性分析</p><p class="ql-block">它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能够整体感知宋代城市空间、防御、水利、生活的“活态标本”。在这里,旅游不是看几个孤立的景点,而是沉浸于一座依然运转着的千年古城之中。</p><p class="ql-block">2. 文旅融合路径</p><p class="ql-block">建议打造“水陆联动”的沉浸式游览:白天,可乘船沿江观赏城墙雄姿,漫步古街巷;夜晚,可欣赏以宋词和客家故事为主题的灯光秀与实景演出。将文化研学、休闲度假与深度体验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3. 挑战与展望</p><p class="ql-block">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原住民生活、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利用VR、AR等数字化技术,复原宋代市井场景,建立线上“数字宋城”博物馆,将是拓展其文化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的重要方向。</p> 八、结语宋城赣州的启示 <p class="ql-block">回望这座“江南宋城”,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在于历史积淀的厚度与文化传承的温度。赣州宋城,不仅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珍贵孤本,也为现代城市建设如何守护文脉、塑造个性提供了光辉的范例。</p><p class="ql-block">市民们应该主动走近这些文化遗产,去了解、去记录、去传播。无论是通过学术研究、文艺创作,还是简单的社交分享,我们都能成为连接千年文脉与未来世界的一道桥梁,让赣州宋城这般宝贵的文明之光,永续传承,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附录(简要)</p><p class="ql-block">1、考察路线建议</p><p class="ql-block">建春门(浮桥)→ 灶儿巷 → 标准钟 →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 → 蒋经国旧居 → 八境台 → 北门城墙 → 福寿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必读文献推荐</p><p class="ql-block">《赣州府志》、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当代学者《赣州古城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公众平台,得到人工智能Al助手的帮助与支持,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