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卧雪听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734320</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什刹海畔,垂柳依依,碧波粼粼。9月7日,我拐进前海西街,一个大大的一字影壁墙把街分隔开,一座坐西朝东的朱门灰瓦四合院映入眼帘,编号为18,此处便是郭沫若纪念馆。踏入院门,脚步慢了下来,于静谧中,犹见一位世纪巨匠那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大门上方悬挂着“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为邓颖超题写。入垂花门进四合院,正房和厢房之间都有檐廊连接。故居内东西厢房及后罩房,设有四个展厅,分别展示郭沫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的成就及其贡献</span>,完整保留了其工作室、卧室等原貌。</p> <p class="ql-block"> 前院右侧的草坪上,有一尊郭沫若坐姿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创作的。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导游介绍说,郭老生前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他生前最爱银杏树,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铜像象活了似的,为故居增添了一种诗意。</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的一生,宛若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既是狂飙突进的革命号手,也是枯坐书斋的考据大师,更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拓荒者。此次拜谒,我拟透过历史的烟云,重点探寻其在革命檄文、古文字研究和科技教育三座巍峨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区,阅过其少年时代,目光投向了风雷激荡的1927年。彼时,北伐革命高歌猛进,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阴云骤然笼罩神州,革命阵营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许多人心存幻想、犹豫观望之际,郭沫若以笔为枪,写下了那篇石破天惊的战斗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 这篇檄文的意义,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勇气与敏锐的洞察力。在当时,蒋介石仍披着“革命领袖”的外衣,拥有极大的权势和迷惑性。而郭沫若不惧杀身之祸,以大量亲眼所见的事实,彻底撕破了蒋介石“革命民主”的假面具,直斥其为“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罪魁祸首”。这篇檄文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沉闷的政治阴霾,惊醒了无数革命同志,为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指明了斗争方向,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启蒙作用。此时,我感受到一位文人<b style="color:rgb(25, 25, 25);">“士不可不弘毅”</b>的铮铮铁骨,这份胆识与勇气,是他生命中最激昂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檄文将愤怒、痛惜、批判与呐喊熔于一炉,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充沛奔放,将文学的革命性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篇檄文,奠定了郭沫若作为中国革命文学巨匠的地位,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b style="color:rgb(25, 25,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将个人才华与命运同国家前途紧紧相连。站在故居中,我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呐喊,感受到一个文人投身洪流时,那份<b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以我血荐轩辕”</b>的赤诚与决绝。</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8年,郭沫若因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遭通缉,流亡日本。在东京期间,他首次接触到罗振玉的《殷虚书契考释》,由此开启甲骨文研究。</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陈列的大量甲骨文研究手稿和著作,诉说着另一段辉煌。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在政治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筚路蓝缕,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在甲骨学领域,他对甲骨文的断片缀合、断代分期、文字考释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提出的“贞人断代说”等方法,为甲骨学的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学科视野让冰冷甲骨重现殷商社会的生动全景。</span>在历史学领域,他运用新材料、新方法,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奴隶社会阶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学术支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学术巅峰的铸就,得益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故居的书斋望向窗外,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在日本期间,建立了家庭,育有子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24日,郭沫若摆脱日本当局的监视,别妇抛雏,只身回国抗战。上图为离别前的全家照。他毁家纾难,归国抗战,并赋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国杂吟》以</span>明志。</p> <p class="ql-block"> 阅过其抗战历程,我关注的焦点至建国后,彼时,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他将晚年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新中国科技教育体系的奠基与开拓之中。</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和发展上,郭老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倡导“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将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优质科研资源与大学的本科教育紧密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创举。他邀请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等顶级科学家为学生授课,并题写<b style="color:rgb(25, 25, 25);">“红专并进,理实交融”</b>校训,奠定了科大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气质。这所“为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尖端人才”而生的大学,其培养的人才为国家尖端科技突破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望着郭老的会客厅,仿佛能感受到他与众多科学家们热烈讨论、共商科技发展大计的场景。他在科技教育领域的贡献,体现了一位文化巨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百年树人”的执着信念。</p> <p class="ql-block"> 步出故居,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古老的院落镀上了一层金色。回望那扇朱红的大门,心中充满敬仰与感慨。讨蒋檄文,是革命家的铮铮铁骨;甲骨研究,是学问家的慧眼匠心;科技拓荒,是建设者的远见卓识。这三者正是他毕生追求的“救国”、“强国”之梦,故居静立,银杏树无言,在这座四合院里,我触摸到的,不仅是郭老的生平,更是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脊梁。</p> <p class="ql-block"> 用郭老的一句名言来作为拜谒故居的结束,<b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b>他做到了,他的骨灰撒在了大寨的土地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