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缘】执念张爱玲

星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秋色阅“张”文</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早儿,划开手机亮屏,簌簌地蹦出一串串张爱玲书话的帖子来,原来是张爱玲逝世30周年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也同一些“张(爱玲)迷”一样,陆续搜集了大陆出版的她的作品集,尤其是北京十月出版社的精装本“小全集”,又网摘打印了她的两部罕作《赤…》和《秧…》小说,以求全璧。今值其祭日,拍几张书影聊以记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青年张爱玲写作小说出道以来,就不乏尾追着一些“张迷”,有的摇旗呐喊赏析文品,有的品头论足戏人格,莫衷一是。但不管怎样,她都算是现代文学史百花园里的一朵鲜艳奇葩,灼灼其华,惊艳无数的读者。</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张评中,最贴切的还数​贾平凹老师的:“<b>会说是非的女狐子。</b>” 私以为,当今大作家贾平凹的散文首屈一指当仁不让,他的评价也独具慧眼,道出了张的人格和文风的尽态极妍来,他说:张爱玲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张是一个俗女子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有刻薄,要离开,又想听……” 就如同看她的旧装照片一样,看了还想再看,与当时上海滩上的诸多名嫒相比,面庞不很姝美,但有一股风骚悄然襟袖眉梢间。这也如同她的文字一样,总会撩拨着一众观看客,眯缝眼儿窥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多读者喜爱她的世情小说,被《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障了眼折了服,而对她的散文,读得进去的远不像看她小说那么多,那么痴迷,以为他们心目中只有能把委婉女子写得盈动故事的张爱玲,确不去领悟把生活写成哲学气味的张爱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下,“白山城内森林”读书群里,正在唐诗与散文的交替诵读中,有的书友或朗读者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散文佳篇”,其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妨找本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或《张看》,其中的谈人论道情景俗态,不是一般俗女子甚或一般男文人的笔锋所能企及的。</p><p class="ql-block"> 随手翻开《张看》(上册,经济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一印)第193页的《秋雨》,一篇不足六百字的写景抒情散文,从头到脚都沉浸着旧上海古旧宅院子的绵绵秋雨气息,犹如氤氲五色的水墨画一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是她16岁时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教会中学)年刊《凤藻》上发表的散文。她的处女作是在该校刊发表的散文《迟暮》,当时她只有小小的13岁,入学仅两年,她的小名原叫张瑛。当时的校服是地道的中国旗袍,她穿的是继母给改制的旧旗袍,她的文字里,曾抱怨过继母用的旧衣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云楼不惑斋随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