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末的横山,风已裹挟着初冬的凛冽,却在一瞬间被鼓声撕开裂缝。2025年9月27日,横山的天空被鼓声劈开!汉子们跃起时,黄土在脚下炸裂,腰鼓像一颗燃烧的心脏,咚咚——咚咚——每一声都砸进大地的脉搏。红绸是血,鼓槌是刀,他们不是在敲鼓,是在向岁月宣战!围观的人群被震得喉头发紧,可谁也不敢眨眼——这一瞬,横山活了!</p> <p class="ql-block"> 当阳光穿透薄雾,横山脚下的古村落便苏醒在这震天的鼓声中。这鼓声,不是简单的节奏敲击,而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图腾。我站在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鼓槌前,看着那些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鼓面上舞动,突然明白:这鼓声从来不只是声音,它是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横山鼓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真正形成体系是在唐代。那时的横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胡商驼铃与中原鼓乐在此交融,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的唐代鼓谱残片,至今仍能解读出当年“破阵乐”的雄浑气势。宋代文人苏轼曾夜宿横山,在《横山游记》中写道:“鼓声如雷,震彻山谷,闻之令人血脉贲张。”这鼓声,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回荡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 横山鼓的形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鼓面选用当地百年老桐木,鼓身由整块黄杨木雕琢而成,鼓皮则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牛皮。制作一面合格的横山鼓,需要经过选材、阴干、刨制、蒙皮、调音等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 老鼓师张永福告诉我:“横山鼓讲究 三才合一,鼓面为天,鼓身为地,鼓槌为人。敲鼓时,要天地人三才共鸣。”他演示的“凤凰三点头”技法,鼓槌在鼓面上轻盈跳跃,发出清脆的“咚咚咚”三声,如同凤凰展翅。更令人称奇的是“雨打芭蕉”技法,鼓师用指节快速敲击鼓边,模拟出雨点敲打树叶的韵律,细腻入微。</p><p class="ql-block"> 横山鼓乐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气势磅礴的“百鼓齐鸣”,也有细腻婉转的“独鼓清音”。最著名的当属“横山十二鼓”,每个鼓点代表一个节气,鼓声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节奏。春鼓轻快如溪流,夏鼓热烈似骄阳,秋鼓深沉若古井,冬鼓肃穆像寒松。这种与自然节律的完美呼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 横山鼓舞最令人动容的,是它承载的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横山鼓师们创作了“烽火战鼓”,用急促的鼓点激励军民斗志。老鼓师王铁柱回忆:“那时候,我们白天敲鼓劳军,晚上敲鼓巡防,鼓声就是我们的武器。”1943年日军扫荡横山时,三十多名鼓师宁死不屈,在鼓声中集体殉节,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鼓面,却染不红中国人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闪耀。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鼓王争霸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师齐聚横山,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艺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最令人感动的是“师徒同台”环节,师傅们敲着传承百年的老鼓,徒弟们用现代技法创新演绎,新老交替间,鼓声愈发嘹亮。</p><p class="ql-block"> 当代鼓师李明月将传统鼓乐与电子音乐结合,创作出“数字鼓乐”,在年轻人中引发热潮。她说:“鼓是活的,它要呼吸,要成长。我们不是复制古人,而是让鼓声说出这个时代的话。”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横山鼓舞生生不息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站在横山鼓文化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凝视着那些历经沧桑的鼓槌、鼓谱和演出 服饰。这些文物静默无声,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馆长陈文博告诉我:“我们正在用3D技术扫描这山文物,建立数字档案。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确实,在数字化时代,横山鼓舞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短视频平台上,年轻鼓师们用创意演绎传统鼓乐,一条“鼓点挑战”视频能获得数百万点赞。但同时,商业化浪潮也冲击着鼓乐的本真性。有些表演为了迎合观众,将鼓乐简单化、娱乐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横山鼓乐传承人赵大山给出了答案:“根要深,叶要茂。我们的根在传统文化,叶要伸向末来。”他创办的“鼓乐学堂”,既教授传统技法,也鼓励学生创作。他的学生中,有人用鼓乐为电影配乐,有人开发鼓乐APP,还有人研究鼓乐的声学原理。这种多元发展,让古老的鼓乐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横山鼓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报告这样写道:“横山鼓舞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它保存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普世价值。”如今,横山鼓乐已走出国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世界舞台奏响中国声音。</p><p class="ql-block"> 德国鼓乐大师汉斯 •穆勒第一次听到横山鼓乐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来自大地的声音,它让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长城的巍峨。”他专程到横山学习鼓艺,将横山鼓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这种跨文化的对话,让古老的鼓乐焕发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在横山国际鼓乐节上,来自非洲的部落鼓手与横山鼓师同台竞技,两种截然不同的鼓乐文化碰撞出绚烂的火花。非洲鼓手阿玛尼说:“虽然我们的鼓不同,但心跳的节奏是一样的。”这种超越语言和国界的共吗,正是横山鼓舞的世界意义。</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横山,鼓声再次响起。这鼓声,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它记录着民族的悲欢离合,承载着文化的薪火相传,更呼唤着世界的共鸣。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份文化遗产,更要让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鼓声不息,文明不止。当横山鼓响彻世界,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节奏,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跳;不仅是音乐,更是文明对话的语言。这鼓声,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离开横山时,我带走了一枚小小的鼓槌。它不贵重,却比任何珍宝都珍贵。因为我知道,我握着的不仅是一根木头,而是一段活的历史,一份流动的文化,一种永恒的精神。横山鼓声,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在世界舞台上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