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洋镇罗庚壩张法青仁爷630周年千秋宝证

廖景香

<p class="ql-block">张法青千秋诞辰庆典</p><p class="ql-block">传承家族信仰与文化的盛会</p><p class="ql-block"> 在粤东地区群山环抱的棉洋镇这片浸润着千年客家文化与民俗传统的土地上,罗城张氏家族的故事如同镇外流淌的溪流代代相传而张法青,这位罗城张氏家族史上的传奇人物更是成为了棉洋镇民众心中跨越六百年的精神符号——他的事迹被写入族谱编成山歌。每逢农历八月,关于他的记忆便会随着袅袅香火与喧天锣鼓,重新鲜活在每一位族人心中。张法青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彼时的棉洋镇尚属潮州府管辖,山野间常有瘴气与邪祟之说,民众生活多受侵扰,据《罗城张氏族谱》记载,他自幼便异于常人,三岁能识千字,五岁可复述族中长老讲述的历史典故。更对民间流传的草药知识与祈福仪式抱有浓厚兴趣,十六岁那年,为解乡邻之苦,他辞别父母,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前往茅山的求学之路。茅山学法的三年间,他每日寅时起身练气,午时钻研符箓典籍,申时跟随师父辨识草药,学习驱邪阵法,寒冬酷暑从未间断,学成归来时,他带回的不仅是画着朱砂符文的桃木剑,更有一颗为民解忧的赤子心——邻村孩童误食毒果他连夜上山采来解毒草药,镇上茅屋遭遇邪风侵扰,他设坛作法驱散阴霾,短短数年张法师,的名号便传遍了周边十里八乡,二十四岁时,明朝边境告急,朝廷征兵戍边,张法青毅然放下家中事务投军。在军营中,他凭借过人的智谋与早年练就的体魄,多次在侦查与突围任务中立下战功。一次敌军夜袭营地,他察觉风向异常,提前点燃烽火示警,为军队争取了备战时间,另一次军队被困山谷,粮草断绝,他带领士兵识别可食用的野菜野果,还利用草药为伤员疗伤,被战友们称为"军中活菩萨"。二十九岁时,因思念家乡与年迈的父母,他主动申请退伍返乡后却发现乡中邪祟之说再起,于是再次前往茅山深造。这一次,他着重学习了安民阵法与祈福仪轨,希望能用更系统的方法守护乡邻。</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张法青名留青史的,是扶王救主的壮举。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消息传至南方,人心惶惶,当时已年过半百的张法青,听闻皇室有难,立即召集乡中青壮年组成义兵,带着符箓与兵器北上。据史料记载,他曾在河北境内遭遇瓦剌散兵,利用茅山阵法设下埋伏,不仅救出了多名被掳的百姓,还成功护送一批粮草抵达明军阵营后来朱祁镇被放回,复位后听闻张法青的功绩,感念其忠勇,破格提拔他为广东总兵,负责镇守岭南地区。在任期间,他严明军纪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还组织乡勇开垦荒地修建水利,让岭南一带的民生得到显著改善,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p><p class="ql-block"> 张法青病逝于任上,享年七十一岁十一年后,明宪宗为表彰其一生功绩,追封他护国庇民大将军,并赐金匾一块成为家族的荣耀象征。</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六百年后的今天,纪念张法青的传统从未中断。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这场名为千秋诞辰庆典的盛会,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家族纪念,成为棉洋镇全体民众共同的文化节日,无论是罗城张氏的直系族人还是周边乡镇的信众,都会提前数日做好准备,只为在这一天向这位仁爷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月十三这一天,整个棉洋镇都沉浸在,热烈而喜庆的氛围之中。早上七时,集体大祭典便在众人的期待中开始,现场庄严肃穆,摆放着丰盛的三牲,五果等祭品,全体人员进行了祭典仪式。祭奠仪式由张桃春会长主持,礼生等诵读着饱含敬意与感恩的祭文,一字一句,诉说着张法青的丰功伟绩,以及家族对他的深深怀念,参与祭典的人们整齐地排列着,向张法青的神像鞠躬行礼,表达最诚挚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祭奠完毕,最激动人心的张法青巡游活动正式登场,各片都精心准备了热闹壮观的游行队伍。礼炮队、笛乐队、狮队、花鼓队、音乐彩车、潮汕英歌队等各项艺术团队纷纷亮相。礼炮声震耳欲聋,寓意着吉祥与欢庆,为巡游活动增添了隆重的氛围,笛乐队演奏着欢快而激昂的乐曲,乐声悠扬,回荡在大街小巷。吸引着沿途民众驻足欣赏舞狮队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狮子在舞狮人的舞动下,时而跳跃,时而翻腾,活灵活现,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寓意着驱邪避灾吉祥如意。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张法青的神像被安放在装饰精美的神轿中,由众人抬着缓缓前行,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夹道欢迎有的燃放鞭炮,表达对张法青的尊崇与爱戴整个巡游活动不仅是对张法青的纪念,更是棉洋镇罗城张氏家族凝聚力的体现,通过这一盛大的活动,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发扬。这场跨越六百年的庆典,早已不是简单的纪念二字所能概括,它是罗城张氏家族凝聚力的纽带,通过共同参与祭典与巡游,分散在各地的族人重新汇聚在一起血脉亲情在仪式中愈发浓厚,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从祭文的诵读到神轿的巡游,每一个环节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传统礼仪,让年轻一代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家族历史与民俗文化,它更是棉洋镇民众精神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通过这场庆典,找回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对生活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张法青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场千秋诞辰庆典也会一年又一年地办下去,正如祠堂内那块金匾上所刻的护国庇民四字,张法青所代表的忠勇仁厚与担当,早已融入罗城张氏家族的血脉,融入棉洋镇的文化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祭奠仪式由张桃春会长主持</p> <p class="ql-block">巡游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