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莽在华夏历史上是比较独特的皇帝,后世争议颇多。正史记载王莽篡汉,属于“巨奸”。民间有许多研究者却称其为“圣人”。王莽从西汉末年的“道德楷模”到篡汉称帝的“伪善者”,他的“恭俭人设”究竟是真心修养还是政治表演?</p><p class="ql-block"> 王莽出身可不简单,他是西汉顶级外戚家族——王氏的子弟。他姑姑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叔父们轮流做大司马,家族子弟个个锦衣玉食、骄奢淫逸。</p><p class="ql-block"> 可王莽偏偏是个“异类”。</p><p class="ql-block"> 他少年时父亲早逝,独自承担起家庭责任,赡养母亲尽心尽力,照顾守寡的嫂子从无懈怠,对侄子更是视如己出。</p><p class="ql-block"> 在家族里,他从不和堂兄弟们比阔气,常年穿粗布衣裳,言行举止比儒生还规矩。这哥子,简直就是“清流”中的“清流”。更绝的是,王莽对“贤德”的践行简直到了“硬核”级别。</p><p class="ql-block"> 做官后,他把俸禄和赏赐全拿出来接济穷人、供养名士,自己家却过得十分简朴。有次他母亲生病,大臣们派夫人去探望,看到出来迎客的王莽妻子穿着粗布围裙,还以为是家里的佣人。甚至在儿子王获失手打死家奴后,王莽坚持让儿子自杀谢罪。要知道,在当时,贵族子弟打死家奴根本不算大事。可王莽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硬是让儿子“以命抵命”。</p><p class="ql-block"> 这些行为让他在奢靡成风的王氏家族里显得格格不入,却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儒生们称他是“周公再世”,百姓们盼他能挽救日益腐败的西汉王朝。</p><p class="ql-block"> 可问题来了,王莽后来篡汉称帝,这些早年的“恭俭”事迹就成了“伪善”的证据。质疑者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他真的贤德,为何会篡夺大汉江山?</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现实来看,王莽的“贤德人设”确实精准踩中了西汉末年的社会痛点。</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西汉王朝,外戚专权、官吏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对奢靡的权贵阶层早已怨声载道。而王莽反其道而行之,用“恭俭”“仁孝”包装自己,恰好迎合了士族和百姓对“理想统治者”的期待。更关键的是,他的“贤德”总能在关键时刻为他带来政治收益。</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叔父王凤病重时,王莽衣不解带伺候数月,甚至亲自尝药,感动得王凤临终前向太后力荐他;在朝堂上,他多次辞让朝廷赏赐的封地和爵位,每次辞让都能引发儒生和百姓的集体“劝进”,反而让他的声望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退为进”的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有精心策划的成分。就连他逼死儿子王获的行为,也被质疑是“政治作秀”。</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说王莽早年的“恭俭”全是伪装,似乎也未必客观。</p><p class="ql-block"> 从个人成长来看,王莽少年时父亲早逝,在权贵云集的家族里属于“边缘人”。这种身份让他比其他子弟更清楚“德行”的重要性——既然拼不过家族背景,不如靠名声立足。而且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或许真有几分信仰。</p><p class="ql-block"> 在尚未接触核心权力时,他对儒家理想的践行可能带有真心成分。更重要的是,伪装一时容易,伪装数十年太难。王莽从青年到中年,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甚至在成为大司马后依然如此。</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他早年的行为是为了“上位”,那在已经权倾朝野后,为何还要坚持?或许在他看来,“恭俭”不仅是手段,也是他理想中“圣王”应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但这场争论恰恰告诉我们:历史人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王莽被戏称为“穿越者”的十大证据,主要源于其超前的制度改革与器物发明,这些举措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显得异常现代。</p><p class="ql-block">1)科技与器物类证据</p><p class="ql-block"><b>青铜卡尺:</b>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结构相似度达90%,比西方同类发明早1700年,被视为最直接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飞行器雏形:</b>史料记载王莽曾资助研制“翼装飞行器”,并试图用于军事侦察;</p><p class="ql-block">2) 社会经济制度改革</p><p class="ql-block">① 土地国有化:推行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类似现代土地改革政策;</p><p class="ql-block">② 废除奴隶制:禁止奴隶买卖,主张人身平等,打破封建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③ 计划经济体系:设立国家物价管控机构,实行盐铁酒专卖,建立与现代社会类似的宏观调控机制;</p><p class="ql-block">④ 贷款制度:开创政府无息/低息贷款政策,涵盖丧葬、祭祀、创业等领域,比宋代王安石的青苗法早千年;</p><p class="ql-block">3)社会文化创新</p><p class="ql-block">① 现代着装理念:其妻穿着短袖短裙,突破汉代女性服饰规范;</p><p class="ql-block">② 廉租房政策:在长安城建造千余套住宅安置灾民,开创古代保障性住房先例;</p><p class="ql-block">③ 生产力导向:强制无业者劳动并处罚懒汉,推行社会全员生产制度;</p><p class="ql-block">④ 纪元巧合:其摄政时期年号“元始”与西方公元纪年起点重合,被赋予神秘色彩。这件事,可以是巧合,也可以这样理解:历史上华夏一直是世界各国仰望级别的存在。此时王莽的政治影响力达到顶峰,其圣德广播五湖四海。地中海那边便对标王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圣人”耶稣,并且定义元始1年为公历元年。也就是说,耶稣的原型其实就是王莽。神化儒家始于王莽,西方对标儒家创造基督教或许才是历史真相。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除了篡汉,王莽并无别的污名。但西汉已至末路,真的就不该被淘汰?不取代,又如何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王莽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位超前时代两千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家、改革家,无疑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王莽被灭,死敌刘秀给新朝编写的历史,自然会毁其形象,原因可以理解,但后人也不傻,怎会全盘相信正史,尤其是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 真心为功败垂成的孤勇者心疼三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