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向死而生——飞夺沪定桥,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4日,刚刚率红军完成四渡赤水、巧渡金沙的毛泽东站在大渡河前沉思。他的面前是汹涌的大渡河水,身后是国民党几十万追兵。他清楚:只要突破大渡河,大部队就能进入川西北,一马平川。</p><p class="ql-block">可怎么过大渡河?大渡河宽300多米,深近30米,水流湍急,礁多而密,他们两万多人,却只有四五只小船,想要渡河,简直是痴人说梦。</p><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那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巧渡金沙也是传奇之战,打过那么多神仙仗,刚刚跳出国民党包围圈的红军,眼看就要走进新局面了,毛泽东如何甘心被这大渡河挡住呢?</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站在大渡河边时,手里还捏着一张传单,那是国民党先遣部队空投的传单,上面明晃晃地印着十个字:“大渡河是红军覆灭之地”。</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用蒋介石的传单,毛泽东也明白:红军再次陷入了九死一生之地。可他毛泽东和红军,曾历经多少九死一生,可曾真怕过?拿着传单的毛泽东依旧沉着冷静,哪怕天时地利都在对手那边,他也依旧没有乱了阵脚。</p><p class="ql-block">同以前一样,毛泽东在通往大渡河的两条路中,选择了最险的一条路,这条路是当年将石达开困死的路:途经彝族地区到达安顺场的崎岖险道。蒋介石他们以为毛泽东会选择第一条,即通往成都的宁雅大道。</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认为:毛泽东熟读历史,不至于真的走到翼王石达开的覆灭之地安顺场,一来这并不吉利,二来,这里是一条死路。他石达开当年都没能从这破局,毛泽东能行吗?</p><p class="ql-block">所以,相比之下,国民党在安顺场的防守较为薄弱。也是因此,红军才能在24日这天就奔袭到了安顺场。</p><p class="ql-block">蒋介石想不到毛泽东居然会选择“死路”,虽然他在那里设置的防守薄弱,但要调兵过去并非难事,关键,他并不认为毛泽东能够打破诅咒。</p> <p class="ql-block">兴奋不已的蒋介石迅速调集重兵,想要利用这一次的难得机会将红军主力一网打尽。他在川南这一片方圆几百里的战场布下天罗地网,只等收网了。他甚至还出了“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立于斯世”的豪言。听这话就知道,蒋介石对于自己能在安顺场将毛泽东和红军歼灭,是志在必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样放出了豪言,他说:“我们红军不是太平军,我毛泽东不是石达开”。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想让他成为石达开第二,他却想利用石达开的历史教训,找到突破法。当年古人没找到的解法,他毛泽东定要找到。</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毛泽东想到的渡河法子是用船,5月25日,即抵达安顺场的第二天,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将军就亲临前线指挥。红一团挑选出了17名勇士,用仅有的一条小船发起强渡。他们创造了电影都不敢拍的奇迹,以17人之力,突破了对岸国民党一个营的守军。而且,夺取敌人的工事后,他们无一伤亡。</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们很快失望了:这里居然没船。原来,狡猾的蒋介石虽没有料到红军会突袭安顺场,却早已将大渡河沿岸的粮草船只全部收缴,目的当然是为了困死红军了。</p><p class="ql-block">找不到船,那么搭浮桥吗?事实证明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当时正是5月,正值雨季,渡河两岸宽广波涛汹涌,浮桥根本没法搭建。</p><p class="ql-block">渡河行不通了,毛泽东陷入了苦思。为了想破局之法,他思索到了半夜。关键时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内容是:“安顺场有一个老秀才,他当年亲眼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眼睛一亮,在他看来,这位老人就是活着的历史,他知道史书不知道的细节。极有可能,避免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方法,就在他那儿。</p><p class="ql-block">激动不已的毛泽东当即叫上两个警卫,与自己前去拜访这位老人。</p> <p class="ql-block">清末老秀才</p><p class="ql-block">这位老秀才名叫宋大顺,他已经90岁了。他是安顺场好容易出来的秀才,之前很受当地人的敬重。可石达开在安顺场兵败、死于非命后,宋大顺就无心考取功名了,目睹石达开部队在大渡河被屠戮殆尽的他,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想法: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破除石达开陷入的死局。</p><p class="ql-block">为了钻研破局之法,宋大顺把四书五经丢开了,他开始日夜苦读兵书,并亲自勘遍大渡河两岸的崇山峻岭。</p><p class="ql-block">宋大顺像被鬼找了一样,彻底变了,自然当地人也不再敬重他,而将他看成怪异的人物。有人甚至猜测,他可能是被石达开附身了,不然,他怎么会一心钻研如何破除石达开的死局呢?</p><p class="ql-block">在当地人看来,宋大顺所钻研的内容,毫无意义。他们纷纷感叹:好容易出个读书人,结果走火入魔,哎。</p> <p class="ql-block">宋大顺却不想管顾这些,他实际也并不明白自己耗尽几十年心血琢磨这事得意义在哪。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宋大顺半夜听到敲门声时,迅速惊坐起来,这些年,他一直睡得极其惊醒,好像,他一直在等待着某个人将他从梦中叫醒那般。</p><p class="ql-block">半夜时分敲门的人,肯定不简单,宋大顺迅速开门,门口站着的是一个个头非常高、气质却有点像农民的中年男子,他的身边还站着两个人。</p><p class="ql-block">听完旁边人的介绍后,宋大顺就激动得不行了,他早就和当地的老百姓听过这个名字“毛泽东”,他早就听说“毛泽东是为穷人革命”,并一直对他钦佩不已。如今,被老百姓念叨无数次的“毛主席”站在自己跟前,他怎能不激动。</p> <p class="ql-block">因为过于激动,宋大顺的眼里甚至噙着泪水。听完毛泽东此番造访的来意后,宋大顺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中,他比谁都清楚:毛泽东如今面对的死局,和当年石达开面对的死局,完全一模一样。可以说,比那个死局更死。</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石达开是雨季渡河,如今的红军也是五月雨季;石达开没有船,红军也没有船;当年的石达开是后有追兵,红军不仅后有追兵,前面还有伏击,空中还有飞机大炮。关键,2万红军面对的国民党追兵有20万之多,其中蒋介石嫡系薛岳率的十万大军在红军背后追,四川军阀刘文辉则已经向大渡河一带合围。</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局面,比当年石达开面对的死局还要死局,石达开都没解开死局,毛泽东和红军能解开这死局中的死局吗?</p><p class="ql-block">宋大顺用不安的神色看向毛泽东,只见他极其沉稳地和他讲述着自己面临的困局,丝毫没有慌乱之色。遇到死局还能如此沉稳有度,宋大顺的心猛地颤了一下,他意识到:毛泽东比石达开要强太多。</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开始和毛泽东讲述自己看到的石达开覆灭。他感叹:“其实当年石达开是有机会的,但他没有做正确的决定,他在来到安顺场后,本该迅速抓紧时间渡河,但因为他的小妾给他生了个小儿子,他居然决定在大渡河前原地庆贺三日。石达开死得惨,还因为他在陷入绝境后,面临彝兵的四面遏制。”</p><p class="ql-block">原来,当年石达开当初曾找到土司,想要绕路离开安顺场。可老百姓对石达开军队积怨很深,他们并不卖他这个人情。土司最后甚至在背后捅了他一刀,这加速了石达开的覆灭。</p> <p class="ql-block">宋大顺认为:以自己对毛泽东的了解,他绝不是那种会为了个人的事,而延误战机的人,他看起来更像是完全不把个人的一切放在眼里的人,就凭这一点,他就与石达开截然相反。毛泽东和他的红军既然是为穷苦老百姓革命,老百姓自然会站在他这边,怎么着也不至于背后捅他刀子,这一点,他也和石达开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想到这儿,宋大顺心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人和就站在毛泽东这边,他说不定有破局的可能。”良久后,他终于缓缓说出了那句藏在心底很久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别的路......”宋大顺口中的“别的路”,是一条冒险的路,这条路当年石达开没走,就是因为它太过冒险。</p><p class="ql-block">“先生......”毛泽东听到这儿,激动得连秉师之礼都用上了。</p><p class="ql-block">宋大顺摆摆手,看着他的眼睛认真道:“大渡河往上游有一铁索桥,乃康熙年督造,桥名泸定,走此桥,或可有一线生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激动地道:“太好了有转机。”但马上,他想到了关键的问题:“先生,那泸定桥距此地......”</p><p class="ql-block">宋大顺伸出三根手指头道:“三百里......”“三百里?”毛主席眉毛一抖,他马上拿过一张作战地图,找到了老秀才所说的那个地方,手上一对比,心里一沉,再一看沿路上的地形地貌,他心里更沉重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脑子飞快转动着:“距离虽然不远,但路上多艰险,所过之处还尽是丘陵陡崖,且薛岳的追兵行军速度,留给红军的时间已经极其紧张。如果要走铁索桥,需要对抗的不仅仅是恶劣的环境,更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按照他的估计,红军得一天急行军160里,才会有靠铁索桥过河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宋大顺看出毛泽东有所迟疑,他凑近毛泽东,道:“翼王兵败大渡河,全因他多疑而迟疑,以至于大军拖拖拉拉,两三日竟不能动!”说罢,他看着毛主席,“老朽我虽学艺不精,然也读过几句兵书,后生,须知领兵者,犹豫畏缩,左右不定,乃领兵大忌!”</p><p class="ql-block">宋大顺这段话,犹如醍醐灌顶,毛泽东当下就豁然开朗,他终于拿定了主意。</p><p class="ql-block">宋大顺看到了毛泽东的神色变化,满意地点头微笑,并再次嘱咐道:“一路上,莫停留”。毛泽东看着宋大顺,坚定地点头道:“多谢先生高义!您真是救了我们红军几万人的生命,也救了全中国的革命!”</p><p class="ql-block">一切皆如宋大顺料想的那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红军,争取到了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支持,他们甚至还给他们提供了情报和物资帮助。</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下定决心夺取泸定桥后不久,一封电报被送到了黄开湘与杨成武手中,内容是:“限左路军于明日夺取泸定桥控制权,为我军大部渡河做准备!”</p><p class="ql-block">随电文而来的还有一封毛泽东主席的口头命令:</p><p class="ql-block">“你部要以最高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项光荣任务!你们将在此战斗中突破由红五团创下的,为夺取鸭溪、道州而一天急行军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另预祝成功!”</p><p class="ql-block">接到命令时,杨成武、黄开湘的军队距离目的地泸定桥,有足足二百四十里,可留给他们执行任务的时间,只剩下了不到二十四小时。</p><p class="ql-block">关键,这一路是怎样的路,堪称蜀道山路啊。杨成武看出黄开湘有犹疑,他道:</p><p class="ql-block">“安顺场渡口的情况你我都知道,如果强渡,时间根本来不及,而按照地图看,如果在那里确实有一座铁索桥,这确实是解燃眉之急的最佳办法!”</p><p class="ql-block">黄开湘当然不是怕苦怕难,他担心的是战士们的情况。他平日和战士们感情极其好,他知道这一个多月的征战中,战士们已经极其疲惫,很多战士脚上全是血泡。如果再来一次急行军,恐怕……</p><p class="ql-block">黄开湘怕非战斗减员会非常多,黄开湘的担忧,杨成武也有。他太了解黄开湘了,此时,他和自己一样,需要“思想工作”,于是,他看着黄开湘坚定地道:</p><p class="ql-block">“但这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这是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哪怕是把我们拼光了,也要把任务完成!”</p><p class="ql-block">听到这儿,黄开湘狠狠点头,转身的瞬间,他的脸上已经杀气腾腾,他嘶吼了一声:“司号员,吹号集合!”红四团全体战士们集合完毕,杨成武一声大吼,“全团都有,跑步走!”</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28日凌晨,一场名为“脚底板战斗”的战斗,在崎岖陡峭的川中丘陵上,打响了!十里、二十里、三十里......</p><p class="ql-block">一路上,不断有战士掉队,不断有战士滑落到深深的山崖,但没人多看一眼,没有人有时间悲伤战友的牺牲。死命令摆在眼前了,要死,也得等到泸定桥边再死!</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体力,一路上没人说话。饿了,拿出事先蒸熟的苞米粒塞在嘴里嚼一嚼咽了,或者嚼生米,渴了就拿出水囊喝水,冷了,就忍着。</p><p class="ql-block">大雨袭来,越下越大,路面泥泞不堪,掉队、掉崖的战士更多了,但没人因此停下来,整个队伍在一种无以言说的寂静中快而不乱地行进。</p><p class="ql-block">29日,红四团先头部队在泸定桥西岸到位!一夜行军240华里(120公里),这是奇迹,这是“脚底板战斗”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他们得到军团部传来的消息:“万万火急,赶在国民党之前,5月29日必须拿下泸定桥。为中央红军主力渡过天险打开通道。</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战斗取得胜利,红军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火种被保留了下来,命运再次被紧紧握在了红军手中。</p><p class="ql-block">回头看,毛泽东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背后原因,却如毛泽东事后的感叹性总结:“红军不是石达开,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人民支持。”而这里的“人民”当然包括清末秀才,毛泽东和红军的贵人宋大顺了。</p> <p class="ql-block">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当真诚不我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