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动物与人那些事》(郭耕2021年出版)珍博士和张博士为我题写的荐语:。 我认识郭耕 20 多年了,从一开始,他对野生动物的认知与爱意,就令我印象深刻。是他向我介绍了麋鹿即戴维鹿,我也很欣赏他情寄万物的方式。在其书中郭耕尤为强调尊重动物和自然的必要性,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安全。我们与动物构成了一个无法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同作为地球物种,都有赖于这个共同体而生存。希望此书能被大家广泛阅读,特别是全中国的青少年。</p><p class="ql-block">--【英】珍·古道尔(世界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人与动物关系乃经久不衰之话题。郭先生耕师,慧眼识物,明辨人与动物之关系及其演变,并为动物代言,为少年书信,谆谆教诲,倾诉衷肠。值此人与动物关系日益紧张之时代,吾辈应当拜读。是为荐。</p><p class="ql-block">——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p> <p class="ql-block">《动物与人~郭耕随笔》几位中外大咖为我题写荐语:。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新型冠状病毒,一种从动物跨越物种藩篱来到人间的病毒,正肆虐全球。为了避免未来类似流行病蔓延,郭耕强调建立与动物和自然相互尊重的关系的必要性,即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安全!</p><p class="ql-block">--[英]珍·古道尔(联合国环境大使、世界著名动物学家)</p><p class="ql-block">郭耕是一位倾情把保护动物、生态文明写到每一个人心里的科普达人。他的作品寓大于小、亦庄亦谐、深情脉脉、诗意盎然。《动物与人 郭耕自然保护随笔》便是作者用心写作,熔生态理念和环保实践于一炉的一部精品佳作,值得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陈芳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p><p class="ql-block">自然保护,郭耕老师有两个宝贝,一是镜头,一是笔,着力之处皆是动物与人的话题。数十载观察研究,诉诸笔端心血之作!</p><p class="ql-block">--王雪纯(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艺术副总监</p> <p class="ql-block">序言:珍博士《大地的窗口》</p><p class="ql-block">2017-05-10 21:17 郭耕四不像</p><p class="ql-block">郭耕</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令人汗颜的黑猩猩大传,珍古道尔博士积三十年野外与黑猩猩相伴的感触和感悟于一书,既走进了他们的自然世界,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感情世界,从母子母女、性和爱、权势、战争……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成员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珍博士几十年如一日,静观默察、细致入微地探索地球上另一大型类人猿的生命史,她以犀利的洞见,深沉的爱意,仿佛为我们打开启一扇大地之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好似在点名道姓地对你讲述自己的亲人和挚友。</p><p class="ql-block">从1998年在麋鹿苑首次见到她,我与珍博士已经相识快二十年了。二十年前我曾是一名金丝猴、黑猩猩的饲养员,跟珍博士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她通过自己果敢的举动,只身进入非洲丛林、接近野生黑猩猩,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动物、也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由此奠定了她作为一名蜚声国际的伟大灵长类学家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珍博士的魄力甚至早已超过我们这些外观上似乎更孔武有力的男人,因为,之前,有一些男性动物学家是谨小慎微地把自己装进大铁笼,然后才敢进入黑猩猩栖息地的。我在饲养黑猩猩的时候,也是丝毫不敢把这些“危险的动物”放出来或者置身于黑猩猩的环境里的。</p><p class="ql-block">记得珍博士第一次到中国来就来到了北京麋鹿苑,当时是我为她做讲解并有幸得到她的指教,她建议设立一个门上写有“谁是最危险动物”的箱子,里面的镜子则揭示了答案,多年来我在一次次的环境教育和接待游客活动中,大家对这亦庄亦谐的科普设施反响强烈,屡试不爽。真正的教育,不仅能传播知识,更能引导行为,不仅在于化育别人,也能教化自己,我就是在珍博士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摒弃肉食陋习、选择了一种既环保又健康的进食生活方式的。</p><p class="ql-block">教育使人从动物成为人,但若不当,也会矫枉过正,使人走上歧路。多年来,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长,如此自大自负、自以为是,尾巴都翘上了天,却还毫不察觉。</p><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珍博士对黑猩猩特立独行的看法,源于她当初未曾受过学院式的教育和科研专科训练,全凭直觉进入自然荒野,从而不落俗套、独辟蹊径地以勇敢和博爱精神为支撑,开辟了一片跨越物种界限的新天地。比如,她给每一位研究对象都起了名字,而不再像实验室那样给动物编号,这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眼光看待每只黑猩猩,而非人对动物的居临态度。包括她与黑猩猩平和的目光交流,甚至凝视良久,不禁令人想到柳永词中的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曾多年与动物打交道,深知,眼光的相对,多数情况是一种敌视,只有少数情况才是善意和爱意的表示,比如,你面前有一只猕猴,当你直眉瞪眼地看着它时,简直就是“叫板和挑战”的表示,在野外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岂料,一种动物的大忌,竟是另一种动物的大爱,可见不同种动物的语言行为存在着文化符号的巨大差异性,我们面对异类恰恰缺乏对其“异质性”的理解和尊重。</p><p class="ql-block">珍博士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黑猩猩而非大猩猩,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甚至可以说黑猩猩跟人类的关系要近于黑猩猩与大猩猩的关系,但对二者的误解,大而久已,不仅名称上存在混淆,行为的张冠李戴更是不乏其例。很多人一说到黑猩猩,就做出“捶胸顿足”的动作,殊不知,那是大猩猩激动的动作,黑猩猩激动时,从无类似的举止,而是垂肩晃臂,节奏也越来越快,最后达到高潮,往往会将脚下的东西随手投掷出去,包括粪便。</p><p class="ql-block">真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嘤嘤其鸣求其有声”,每次听珍博士讲座,她总会用黑猩猩的语音跟大家打招呼,我相信,她转达的这种“猩语”,不仅在打动现场听众的效果上百试不爽,而且在野外真正的黑猩猩面前也能入耳入心,从而弥合我们与自然生灵紧张对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人与动物的关系,本非深如鸿沟,因此,本书的第十八章题目恰为“衔接鸿沟”,这一章节作为本书的结论之笔,集中回答了研究黑猩猩的意义。第十九章题为“人类之耻”,则在呼唤人类生态伦理上的反省和反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动物园中的黑猩猩与人之间的故事,作为本书全书的结束语,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提问:“假如一只黑猩猩——尤其还是曾经受到人类虐待的黑猩猩,都能跨越物种的障碍,伸手援救遇难的人类朋友,那么,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人类,难道就不能伸出援手,协助目前正迫切需要我们帮助的黑猩猩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