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这幢普通的租赁公寓,因曾经一位女作家张爱玲的租住过,而成为当今文艺人士的打卡地。 因为至今仍然是租赁私人居住性质,当年张租住过的某号某室没有被开辟为作家旧居故居,毕竟产权不是她,或者是她后人的。 上海有丰子恺、林凤眠等文化名人旧居,因为属于私宅,保护就有可能。有的因为产权复杂,社会原因,实在不具备辟为公共场地的可能。如丰子恺旧居,据说相当的说不清楚。开了关,关了不见再开。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一身居住过的故居,旧居不少,如果都开辟为纪念馆之类的,物以稀为贵,没有必要。 之所以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是因为在当年这种公寓也属于稀少建筑,存世不多。 如今它已经融入到日常街景之中。不特别留意,也不那么醒目而引人流连。 如今公寓的一角,大概是产权相对明晰,开辟为公共空间,作艺术展示。 营造出作家当年生活的氛围和场景,作家的标准像很是醒目。 民国时代的上海是中国引领风尚潮流的地方。有许多民国故事发生在大上海。不清楚上海是否有张作家手稿等应该属于文物类的陈列处。 大上海当年的文艺青年有很多。靠卖文为生。张爱玲的家族很是显赫,与李合肥(鸿章)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李是张的曾外公。就是张爱玲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但张似乎不在意于此,但家族生活优越条件她不能放弃,也放弃不了。 说实话,对其作品,我个人兴致不是很高。钦佩她的,就是当年她的离开大陆,真的是胆识过人。超越了同时代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与和她有过姻缘的老胡一样,幸运地避开时代风浪的冲击,安稳度过了一生。 如同鲁迅的母亲不喜欢看儿子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之类的所谓名著,喜欢让儿子买张恨水的通俗故事给她看,张爱玲的作品也更多为过日子的阶层人物所喜欢。 衡量文学作品的高低也许是件不可能公正的事。因为尺子不同,量出来的结论就大不同。要衡量的话,一定要用同一把尺子。但要让所有人都愿意拿同一把尺子去量天下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文章,著作之间的比较是很难的。标准不同,也难统一。每个人都有心中的一把尺子。 民国时期,作家的地位和影响全部由市场来说话。张恨水的一支笔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他的日子很是可以。鲁迅的一篇文章的稿费,可以抵得上许多人一个月的收入。文艺青年们发表一篇文章,可以一个月的生活费大半有着落。大家各自为生活而应付。<div>离开常德公寓的外围,我想,五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喜欢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完全由你决定。只是如果要比较,评高低,显喜恶,请不要偏离作家生活的年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