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若愿意加入《蔡宝瑶格律诗讲课群》学习写诗,请您先加蔡宝瑶的个人微信:15272494694,然后我再来接您进群学习。一个月讲十节课(当前讲课的时间定于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其它的时间指导大家写诗,并在讲课群里公开点评和修改群员的诗。因我生了大病,需要钱治疗,为了自救,所以带病讲课,收取每个人每月的学习费十元至三十元(根据您的家庭条件随便交费),再无其它的收费。耐心辅导,包教包会。(非诚勿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语言不清通</b></p><p class="ql-block"> “语言清通”是诗对语言的第一个要求,把诗的语言写的通顺,叫读者一看就明白,引导读者顺利的进入你的审美观。格律还未进入艺术领域,语言已经进入艺术领域了。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p><p class="ql-block"> 对语言的要求很多,语言清通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什么呢?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看了诗以后,他不能当面问你,你也不能立刻解释。所以对语言清通的要求就更高。一句诗几个字就能把你的思想感情、要说的事,完整的传达出来,不能叫读者误解、走岔路,这是我们语言上的功夫。</p><p class="ql-block"> 有些诗友写的诗,他自己很清楚,但读者不清楚。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生造出一个词来用在诗上。这种词你自己懂,别人不懂。有些大诗人他们生造词,像苏东坡、鲁迅,生造了好多词。但他们是语言大师,造了以后能够被社会所公认。而我们呢?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造的词不能被社会理解和公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1、有个诗友寄来一首诗,是给他九十五岁的祖母写的一首祝寿诗,诗中有两句:“祖母生宣统,今年九五尊。”</span></p><p class="ql-block"> 他的意思是说我祖母生于宣统年间,今年九十五岁了。但是大家一看这首诗就都笑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呢?“祖母生宣统”,祖母生了宣统皇帝,是皇太后。不但是皇太后,“今年九五尊”,还当了皇帝,成了“九五之尊”。显然他的本意不是这样,可写出来却差了这么多。不要以为你说的话挺明白,写的诗就不会有问题,语言问题一定要当回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2、有一位诗友写过这样的句子:“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span></p><p class="ql-block"> 什么意思呢?“舟车卧海南”是说,又是坐船,又是坐火车,并且是卧铺,好不容易到了海南岛。“鸭香贵转馒”是说,下车后肚子饿了,看见路边烤鸭特别香,一问价钱,很贵,买不起,转身买个馒头吃了。他想的是这个意思,他自己很清楚,可是读者谁能理解清楚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3、再说一首诗,标题叫“澳门回归”。</span></p><p class="ql-block"> 我看诗的内容不是写澳门回归,于是问作者:你这不是写的澳门回归呀!他说:“怎么不是,我就是写澳门回归,我刚从澳门回来。”他从澳门回来,是他回归,不是澳门回归。他是很清楚:我从澳门回来了,不就是既回又归了吗?这是个语言的水平问题,是功夫,大家不要小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鲁迅是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新鲜、又有趣、又精确,又被大家所接受,那是很不容易的。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那样,但要做到清通、明白、不让读者走岔路,走迷宫,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写好诗的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生造词</b></p><p class="ql-block"> 写诗词使用生造词,是初学者经常犯的毛病。“生造词”,往往是写作者临时造的词,不合汉语要求,会很生硬。诗词的创作,对于词语的使用,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尽量要有依据,要么从前人的典籍中来,要么从生活中来,绝对不能为了符合平仄而自己造词。</p><p class="ql-block"> 不过问题是,很多人写完句子之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词语是生造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在网上或者搜韵输入这个词,看能不能查到这个词,有没有这个词语的解释,以及前人有没有用过这个词。我们看几个例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1、十载寒窗似铁窗,正值勺蔻好时光。(《高考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勺蔻”一词,我没有查到,不知何意。可能有人会觉得是指豆蔻年华,但是用“勺蔻”一词,是没有依据的,属于生造词,故而第二句不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2、石岩云殿梵山峋,层岭恒屏绿为邻。(《鸡足山寺》)</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恒屏”一词,我也没有查到。大概是说鸡足山寺位于鸡足山上,有层层山岭作为屏障。但不知道为何用“恒屏”一词,莫非是说层层山岭像永恒的屏障?然而,“永恒的屏障”并不能缩写为“恒屏”一词,压根没有“恒屏”的说法。因此,第二句是属于不通之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缩写不当</b></p><p class="ql-block"> 因为近体的律诗绝句,要么每句五个字,要么每句七个字。有的人写诗为了压缩字数,经常会想当然的缩写,从而导致句子不通。这种也是很常见的弊病。</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一个人写诗,有一句叫:“黄鹂邀眉探春色。”这里的“邀眉”看不懂,问作者是何意,结果他的回答令人吃惊,他说句意是:黄鹂邀请画眉鸟一起探寻春色。他把“邀请画眉鸟”,缩写为“邀眉”,这不是闹笑话吗?</p><p class="ql-block"> 比如还有一位朋友,写过两句诗:“夏日炎炎何纳凉,云山隐隐紫薇旁。”其实,她这里的第一句,我倒能看明白,大概是说:夏日炎炎,该向何处纳凉呢?但是“何处纳凉”,缩写为“何纳凉”,这是不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此外,这里的“何纳凉”,也有歧义。因为“何”有“何处”之意,还有“如何”之意,“何纳凉”也容易让人理解成“如何纳凉”。因此,这种表达也不严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关于连绵词的用法问题。连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一般在近体诗对仗句里,连绵词要对连绵词,比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对空濛,二者都是连绵词。</p><p class="ql-block"> 连绵词不可随意拆开只用一个字,举个例子,我们表达情感不顺、孤寂的时候,可以用“情怀落寞”。这个落寞,是个连绵词,结果有人写诗,这样来写:“孤灯照客情怀寞”。这样可以吗?当然不行,落寞是一个连绵词,你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七个字,只用一个“寞”字,这叫生造,不尊重汉语规范,想当然去缩写,就不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是屡见不鲜的毛病。我这里举两个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1、日照波光潋,风拂柳色新。(《春湖晚步》)</span></p><p class="ql-block"> 上句想写太阳照在水面,波光潋滟的情景。但“潋滟”是一个连绵词,作者硬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五字句,只用一个“潋”字,这样是不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2、石岩云殿梵山峋,层岭恒屏绿为邻。(《鸡足山寺》)</span></p><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了第二句的“恒屏”是生造词。但第一句也有问题,“梵山峋”,梵山是有佛寺之山,这里指鸡足山。她想写鸡足山嶙峋巍峨,突兀高耸的样子。但是“嶙峋”一词是连绵词,不能拆开只用一个“峋”字。因此,“梵山峋”,其实也是不通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交代不明</b></p><p class="ql-block"> 因为诗词的语言讲求凝练性,再加上初学者有时想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而又拘束于五字、七字的限制,会出现过度压缩,而导致交代不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出现问题后,原作者还解释出了很丰富的内涵。其实这种“丰富的内涵”只存在于他的解释中,并没有表现在他的诗里。也就是说在他的诗句里,并没有表达出想表达的内容,反而由于这种表达过于想当然,而往往写的不通顺。我们看两个例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1、借榻竹楼近翠篁,清幽静谧垂丝凉。(《竹林野趣》)</span></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的“垂丝”一词很含糊,后来问作者“垂丝”是指的什么?她说是指“雨丝”。下雨时细雨悬垂如丝,用“垂丝”形容细雨,倒不是不妥。但是你的题目既没提到“雨”,前面的内容也没点到“雨”,直接就说“垂丝”,读者看不出来是写雨。即便读者能猜出来是写雨,但在表达上,仍属于交代不明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杜甫曾有一首五律《雨》:</p><p class="ql-block">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p><p class="ql-block">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p><p class="ql-block">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p><p class="ql-block">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第六句“风引更如丝”,也是以“丝”形容雨。然而,他的诗题就是“雨”,首句也点到“甲子雨”,你便知道这是写雨丝。</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写诗取题目出现交代不明的情况。如七绝《京西道中》,诗中写的是途中所见山峰、草木、烽火台、鸡鸣驿等风景。那我问,题目“京西道中”的“京西”是指的什么?因为百度上解释说,广义的京西是指国都西部地区,狭义的是特指门头沟区。但我感觉到他写的一路风景,不像是“京西”一带的风景。结果他回答说,“京西道中”是指的从北京开车去山西,一路所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北京前往山西,可以压缩成“京西”;那么从北京前往湖南,是否可以压缩成“京南”呢?从北京到云南呢?从北京到海南呢?不都成了“京南”?这样岂不是乱了吗?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写一路所见,该如何取题呢?很简单,交代清楚即可,可以这样写:《自北京赴山西道中作》,这样一目了然,也不会有歧义。</p><p class="ql-block"> 有第一首诗的前两句说:“忽报溪山可远行,沉沉暮色转新晴。”这里也有交代不明的问题。“忽报溪山可远行”,这里说“忽报”,谁报道溪山可以远行呢?不知道是谁报,主语不见了,感觉有些别扭。我们看古人所说,薛涛的“西风忽报雁双双”,有主语“西风”,其实是西风送来一双双大雁,她用了“报”字形容,就特别形象。程敏政的“隔岸钟声忽报晴”,主语是隔岸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b></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写诗句子不通,是因为逻辑搞不清楚,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我们看诗词,创作诗词,起码对基本的字词使用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吧。不能浑浑噩噩地看,糊里糊涂地写,感觉像模像样就可以了。这样肯定不行,诗词具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使用,极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对每一个字词使用的敏感。先看这首小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例1、如七律《寄夜读临窗探月》颔联:“金乌日日随芳草,桂魄遥遥就玉筝。”</span></p><p class="ql-block"> 这诗的题目没有看懂,不知如何断句。而“金乌日日随芳草”一句,也似乎大有问题。“金乌”是指的太阳,因为神话传说中太阳有三足乌。那么,太阳如何日日随着芳草呢?这是何意呢?殊难理解,感觉逻辑意思不怎么通。</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像这种逻辑意思不清楚,搭配不当的问题,作为创作者,自己要有简单的分析和判别能力。因为这种问题显而易见,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从而避免这种不通之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意脉衔接不连贯</b></p><p class="ql-block"> 诗词创作,意脉衔接或意脉贯穿,是重中之重。意脉是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元人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一句之内,意脉贯穿,整句诗才通畅、连贯;一篇之中,句与句之间意脉贯穿,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是活络的。一句之内,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篇之中,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1、再看这一首小诗《相思》:</span></p><p class="ql-block">郎子不辞别,痴情泪雨涟。</p><p class="ql-block">衣裳青鬓乱,欢伯一相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有何问题呢?首先第一句,作者把“不辞而别”,缩写为“不辞别”,这是不恰当的,没有这种缩写法。.其次,第三句“衣裳青鬓乱”,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你既然提到“衣裳”,后面就应该是衣裳怎么样了呀。后面怎么会突然接“青鬓乱”呢?“衣裳”跟“青鬓乱”之间,丝毫看不出有何衔接关系。这也是不通之句。</p><p class="ql-block"> 你看古人,屈大均的“衣裳清露滋”,衣裳怎么样呢?衣裳被清露打湿了。“衣裳”跟“清露滋”之间,是衔接的。张窈窕的“衣裳浑卖尽,羞见嫁时箱”,衣裳怎么样呢?衣裳差不多卖尽了。这也是衔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除了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还有句与句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2、如七绝《苦念》:</span></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事渺茫,怎知村妇不凄凉。</p><p class="ql-block">碧桃真有相思泪,呼女心伤愁断肠。</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里的第三句“碧桃真有相思泪”有问题。碧桃是桃树的一种,又名千叶桃,碧桃怎么会有相思泪呢?这个逻辑关系理不清。作者解释说,桃树有桃胶,圆圆的像泪珠。那你应该先交代出桃胶,再说它像相思泪。没有提到“桃胶”,而直接说碧桃有相思泪,这个属于交代不明。</p><p class="ql-block"> 其次,第三句提到碧桃有相思泪,第四句说“呼女心伤愁断肠”,碧桃后面怎么会接“呼女”呢?三四句之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呢?意脉衔接有问题,贯穿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前后矛盾</b></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初学者,因为笔力有限,并不能真切地描摹现实,往往刚开始写诗,会采取虚构写景的方式来写。但即便是虚构写景,起码写出来也要让人感觉真实吧。有的人写诗粗枝大叶,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导致前后内容矛盾。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1、如《闲居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寄宿江南客,闺深月透纱。</p><p class="ql-block">闷听檐下雨,闲看院中花。</p><p class="ql-block">静虑无浓酒,清神有淡茶。</p><p class="ql-block">夏炎虽煎烁,心定亦为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说“闺深月透纱”,提到月光透过窗纱;第三句紧跟着“闷听檐下雨”,听着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既有月,又有雨,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呢?这一首内容前后矛盾的情况,还比较明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2、七绝《叹别》:</span></p><p class="ql-block">草色渐深花欲尽,万般无计待君留。</p><p class="ql-block">今宵离后何时聚?且听秋蝉诉别愁。</p><p class="ql-block"> 这一首,可能很多人就看不出有何矛盾之处。我们先看第一句“草色渐深花欲尽”,草色渐渐地深了,花儿也渐渐落尽了。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这是典型的暮春之景。暮春之时,百花凋残,草色渐深。可是后两句又说“今宵离后何时聚,且听秋蝉诉别愁”。作者这首诗是写一次离别,第一句说是在暮春,末句又说“秋蝉”,是在秋天。那么,这次离别到底是暮春还是秋天呢?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例3、《惜春》:</span></p><p class="ql-block">满园春色尽芬芳,艳丽怜人有异香。</p><p class="ql-block">取次花残秋露至,惜伤把酒入愁肠。</p><p class="ql-block"> 首先第二句有问题。“艳丽怜人有异香”,首句说花朵芬芳,那么次句的“艳丽”、“有异香”肯定都是指花朵,可是“艳丽”后面怎么会接“怜人”呢?花朵艳丽,应该是人怜花朵,怎么会是“怜人”呢?这是属于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也有问题。“取次花残秋露至”,此花乃是春天的花朵,花残是暮春之景,暮春之后,怎么会“秋露至”呢?这是一句之内,前后矛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若愿意加入《蔡宝瑶格律诗讲课群》学习写诗,请您先加蔡宝瑶的个人微信:15272494694,然后我再来接您进群学习。一个月讲十节课(当前讲课的时间定于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其它的时间指导大家写诗,并在讲课群里公开点评和修改群员的诗。因我生了大病,需要钱治疗,为了自救,所以带病讲课,收取每个人每月的学习费十元至三十元(根据您的家庭条件随便交费),再无其它的收费。耐心辅导,包教包会。(非诚勿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