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片有约】《长津湖》 长津湖畔的星光

心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心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9224072</p>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在网上观看了“长津湖”影片,银幕上掠过鸭绿江上碎裂的冰层,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的瞬间,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进了1950年的朝鲜战场。影片《长津湖》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堆砌历史,而是以“伍千里、伍万里”兄弟的视角,将一场立国之战的残酷与荣光,化作了冰原上跳动的星火,在观众心中燃起滚烫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冰”与“火”的极致对比。“长津湖”地区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是比敌人炮火更可怕的对手。镜头里,战士们啃着冻得能硌掉牙的土豆,棉衣里塞着干草御寒,趴在雪地里纹丝不动,连睫毛都结满白霜。有一幕至今想起仍心头发紧:美军侦察机掠过阵地时,整个连队的战士保持着战斗姿势,化作了永远矗立在雪地里的“冰雕”。他们不是没有知觉,只是“保家卫国”四个字,早已刻进了骨子里,让他们甘愿用生命对抗酷寒。而这份“冰”的坚守,最终化作了“火”的力量——新兴里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从雪堆里跃起,枪托上的霜花还未融化,就已向着敌人的坦克冲锋;雷公抱着标识弹冲向敌阵时,卡车在雪地里划出的轨迹,像一道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战友前进的道路。这冰与火的碰撞,不是特效的渲染,而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写下的答案: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绝境中,选择了扛起比生命更重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影片里的“小人物”,更让我读懂了战争背后的家国情怀。“伍万里”原本是浙江水乡里调皮捣蛋的少年,跟着哥哥参军时,还带着几分孩子气的莽撞,直到亲眼看见战友倒在雪地里,才明白“当兵”不是闹着玩的;“梅生”放弃了回家陪女儿的机会,把妻子的照片塞进怀里,说“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下一代就不用打了”;“平河”沉默寡言,却总在最危险的时候冲在前面,他打磨的每一把刀,都藏着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角色没有“主角光环”,他们会疼、会怕、会想念家人,但当号角响起,他们都选择把个人的牵挂,装进了“保家卫国”的大梦里。就像“伍千里”说的“我们这代人打这场仗,是为了让后代不用打”,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戳中了每个中国人心底的柔软——原来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人在冰天雪地里冻僵了双手,在炮火中流尽了鲜血,用生命换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观影时,一个细节让我心头震颤:雪地里,战士们呵着冻得通红的手,互相摩挲着对方僵硬的肩膀取暖。有人望着故国方向轻声说“胜利了就回家侍弄那亩薄田”,有人裹紧单衣念叨“想看看北京天安门的模样”。这般朴素的愿望,背后却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坚守,泪水不禁模糊了视线。</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们没能亲见的繁华,我们替他们看了;他们用热血守护的家园,我们替他们守着。这或许正是《长津湖》的深意:它不只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让我们记得,没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懂得,“家国”二字,原是无数小家的牵挂,凝结成大家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长津湖》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在冰原上燃烧的生命,永远不会被遗忘。他们化作了长白山的雪,化作了鸭绿江的水,化作了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信仰。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挫折,想起那些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坚守的战士,就会觉得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每当我享受生活的美好,就会想起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英雄,提醒自己要好好活着,不辜负他们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银幕上的战火渐次平息,先烈们为家国浴血的身影仍在眼前清晰定格,那硝烟弥漫的岁月虽已远去,却用最厚重的方式提醒我们:今日国庆街头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未来。从对先烈壮举的深切缅怀中回过神,看着身边安稳的生活、璀璨的烟火,更懂这份和平与富足来之不易——我们追忆历史,是为了铭记先烈的牺牲;我们珍惜当下,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这便是国庆里“以史为鉴,不负当下”的深刻意义。</p>